科学探索·新知

难以置信却又真实存在的三个地球奇幻场景

吉林一号经常会公布一些有趣的卫星图,让我们见识到了这
难以置信却又真实存在的三个地球奇幻场景

有关航母的这些冷知识 据说很少有人知道近年来,我国航空母舰建造相关的技术一直在探索中进步,

有关航母的这些冷知识 据说很少有人知道

35米巨型玻璃球身处地下700米 1天可捉60个“幽灵粒子”今天,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开启了

35米巨型玻璃球身处地下700米 1天可捉60个“幽灵粒子”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发射北京时间今天7时30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发射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再次取消 发射倒计时10秒被紧急叫停北京时间今天早上8点左右,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再次取消 发射倒计时10秒被紧急叫停

熊看起来很笨拙 为什么被认为很危险?熊有很多种,但中国是熊种类最多的国家,有4种熊。分别

熊看起来很笨拙 为什么被认为很危险?

人类发现极为罕见的“四体星系”“三体”的概念几乎无人不知了,但你能想象宇宙中还存在

人类发现极为罕见的“四体星系”
借力品牌合作,乐高上半年销售额创历史新高

丹麦玩具制造商乐高(Lego)于周三表示,得益于与一级方程式赛车(Formula One)、《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等其他知名品牌的合作,该公司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12%,达 346 亿丹麦克朗(约合 54.3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业绩表现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

《经济学人》:中国实验室开始解决粒子物理学的一个巨大谜团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郁郁葱葱的大狮山山脚下,经过预先批准的访客可搭乘一列独特的黄色列车。不过,这列列车并非穿梭于宁静的山水之间,而是沿着一条陡坡轨道向下行驶,最终驶入山坡下的黑暗之中。乘坐列车十分钟,再步行片刻后,访客便能抵达一个从山体中开凿而出的巨大洞穴。在地下500多米深处,矗立着一个由钢材和有机玻璃制成、高达12层楼的球体——这就是江门地下中微子观测站(JUNO)。

太阳能电动飞机Elektra One非正式创下新飞行高度纪录

一架螺旋桨驱动的太阳能/电动飞机达到了同类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又一项飞行纪录(非正式)被打破。2025年8月12日,一架改装的Elektra One在瑞士上空达到了31237英尺(9521米)的高度。

上海交大团队突破火箭防护技术 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运载火箭

据媒体报道,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6日在沪揭晓,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教授团队完成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致命错觉:新研究揭示蝙蝠为何前赴后继撞向风力涡轮机

蝙蝠为何频频撞上风力涡轮机?最新科学研究将原因指向了视觉误导。尽管风力涡轮机对鸟类的影响备受关注,但其对蝙蝠种群的威胁实则更为严重——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只蝙蝠因撞击旋转的叶片死亡,使风电设施成为蝙蝠的主要人为致死因素之一。

5小时“血月”盛宴将光临我国 全程肉眼可见

9月7日晚,恰逢白露节气,一场罕见的天象——月全食即将在夜空精彩上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今年我国境内唯一一次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机会十分难得。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马斯克发文:SpaceX团队干得好!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美国中部时间8月26日18时30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据介绍,此次任务重点目标包括让飞船部署模拟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发动机重新点火测试等。

欧空局开发CREAM系统 应对日益严重的太空垃圾威胁

欧洲航天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系统,其缩写被称为“碰撞风险评估和自动缓解”(CREAM),旨在使对可能的太空垃圾进行监测、评估和响应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实现自动化。

SpaceX星舰飞船在第10次试飞中首次成功部署模拟星链卫星

8月27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周二晚间7点30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舰从其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发射台点火升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星舰的超级重型助推器按计划点燃33台猛禽发动机,直刺苍穹,执行第10次试飞任务。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今天7时30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携带8颗模拟卫星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十次试飞。据了解,火箭助推器已顺利落入墨西哥湾区域,此次试飞不再重复“筷子夹火箭”的操作。

熊看起来很笨拙 为什么被认为很危险?

熊有很多种,但中国是熊种类最多的国家,有4种熊。分别大熊猫、亚洲黑熊、棕熊,以及最罕见、最稀少的熊科动物——马来熊,没想到吧,中国也有马来熊!大熊猫99%的饮食来自竹子,虽然它们也具有一定攻击性,但是通常攻击性不算太强,基本是防御性攻击,只要不招惹它们整体都还好。

专为蜜蜂设计的超级食物使蜂群数量激增15倍

科学家通过改造酵母,使其能够产生花粉中常见的六种必需甾醇,创造了一种突破性的蜜蜂“超级食品”。与食用标准饲料的蜂群相比,食用这种实验室自制饲料的蜂群幼蜂数量最多可增加15倍,其营养成分几乎与自然采食的饲料相同,因此茁壮成长。在传粉昆虫种群数量锐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当下,这一突破为恢复蜜蜂健康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方法。

35米巨型玻璃球身处地下700米 1天可捉60个“幽灵粒子”

今天,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开启了我国中微子研究的新篇章。JUNO的核心探测器,便是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巨型有机玻璃球,位于地下700米深处,直径35.4米。其外壁镶嵌着数万只光电倍增管,宛如宇宙的“观察者”。一旦有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发生反应,便会发出微弱光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光电倍增管放大、记录并分析。

科学家发现14万年前的最早人类混血儿

一项发表于《人类学》(l’Anthropologie)的最新研究,改写了我们对早期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相遇的历史。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组成的国际团队宣布,近一个世纪前在以色列卡梅尔山斯虎尔洞穴发现的一具距今约14万年的儿童遗骸,呈现出明确的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混合特征。

AI能提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创意吗?新研究给出了答案

当前,人工智能(AI)正在全球多个学科领域加速科研进程,尤其在自动化生成科学假说方面展现出显著能力。AI能够快速扫描海量文献、识别研究空白,并提出人类可能忽略的研究方向。然而,近期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尽管AI能够快速提出大量设想,但其创新性和可行性在经过实验验证后普遍低于人类提出的假说。该研究论文已于近期发布于预印本平台arXiv。

一颗看似稳定的恒星在2024年至2025年间几乎消失了八个月

恒星通常会走到生命的尽头并从视野中消失,但看到当一颗稳定存在了十多年的恒星突然消失近八个月时,天文学家们感到困惑不已。从2024年末到2025年初,我们星系中一颗名为ASASSN-24fw的恒星亮度下降了约97%,之后才恢复正常。这一异常暗化现象迅速引发了争论,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这一异常事件背后的原因。

地下700米的世界第一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据央视报道,今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再次取消 发射倒计时10秒被紧急叫停

北京时间今天早上8点左右,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飞船进行第十次试飞,但因天气原因再次取消。根据直播画面显示,本次试飞在发射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时被紧急叫停。

机器水黾通过扇动羽毛状的脚向前划行

多年来我们已经见过许多不同的机器水黾,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这种昆虫新的巧妙之处,并加以复制。例如,最近,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水黾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脚上的风扇在水面上快速移动。

研究发现13岁前拥有智能手机与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相关

一项涉及超过 100000 名参与者的全球研究发现,13 岁之前拥有智能手机与成年早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和整体幸福感较低有关。研究显示,13 岁以下的智能手机用户更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包括自杀念头,专家们确定了四个紧急优先事项。

人类发现极为罕见的“四体星系”

“三体”的概念几乎无人不知了,但你能想象宇宙中还存在“四体星系”吗?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四星系统”,天文学编号“UPM J1040-3551 AabBab”,位于南天星座叽筒座方向,距离地球只有大约82光年。

力箭二号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成功 民营火箭将执行空间站任务

据中科宇航介绍,近日,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发射设备按预定时间起竖完成、火箭精准落位发射台、防风装置准确压紧,并按照正式流程复刻射前规定动作,包括预后倒、长期停放高精度保持、射前快速后倒,标志着发射设备各项功能、性能得到验证。

难以置信却又真实存在的三个地球奇幻场景

吉林一号经常会公布一些有趣的卫星图,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个地球是多么的精彩,但是有一些奇幻场景,看起来着实难以置信,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这里举三个例子:

接受猪肾移植后猕猴已健康存活超300天 创亚洲纪录

位于成都的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四基因编辑供体猪在异种肾移植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一只接受猪肾移植并完全依赖该肾维持生命的猕猴,术后已健康存活超过300天,创下中国与亚洲的新纪录。这也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异种肾移植长期存活超300天的国家。

人类第一次发现“三体黑洞” 质量很特殊

《三体》带火了“三体”的概念,事实上在广袤的宇宙中三体星系并不算很罕见,但是最近,科学家第一次找到了“三体黑洞系统”的证据。2019年,科学家捕捉到了一次引力波事件,编号GW190814,最初看起来就是一次普通的双黑洞合并,但是最新的分析发现了额外的加速度迹象,暗示该系统还存在第三个黑洞。

宇宙早期的不速之客:韦伯望远镜发现300个本不该出现的古老星系

美国宇航局(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了300个异常明亮的神秘天体,可能位于早期宇宙中,这一发现对现有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潜在挑战。

学术评审中的“潜规则”?引用了审稿人研究的论文通过概率更高

一篇基于预印本平台的研究指出,同行评审过程中存在一种倾向:当审稿人自己的研究被论文引用时,他们更有可能建议接受该稿件。该研究分析了四种开放获取出版平台上18400篇论文的评审数据。

地面系统出现问题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取消

今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宣布,取消今天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原因是地面系统(指发射台及其周边支持起飞的基础设施)出现问题。据了解,在宣布取消试飞前,SpaceX已经开始为星舰超重型助推器和上级船体加注液态甲烷燃料。

研究认为气态巨行星内部的暗物质可能坍缩成可被观测到的黑洞

天文学家已在太阳系外发现了超过5000颗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这些遥远的行星被称为系外行星,它们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并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

天王星的第29颗卫星被发现 直径只有六英里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微小卫星围绕天王星运转,就连旅行者 2 号在 1986 年近距离飞越天王星时也未能发现它。这颗新发现的卫星直径仅约六英里,是天王星已知的第29颗卫星,轨道位于天王星内环附近。它的发现凸显了韦伯望远镜在外太阳系发现小型暗淡天体的非凡能力,同时也为天王星这个受莎士比亚启发的天体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员。

研究发现褐藻中的化合物可以影响抗肥胖肠道细菌的组成

研究人员成功地对褐藻中的一种特殊化合物进行了调整,这种化合物似乎具有强大的抗肥胖潜力——不是通过抑制食欲或燃烧脂肪,而是通过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让你的身体自然而长期地对抗体重增加,无需药物或改变饮食。

美国陆军演示四轴飞行器捆绑克莱莫地雷击落无人机

在阿拉巴马州拉克堡的一次演习中,一架美国陆军四轴飞行器击落了一架带翼无人机。如今,这种事情已屡见不鲜,但这次却不同寻常——这是首次使用捆绑在四轴飞行器上的克莱莫地雷进行攻击。

有关航母的这些冷知识 据说很少有人知道

近年来,我国航空母舰建造相关的技术一直在探索中进步,尤其是福建舰的下水和不久前的航行实验,标志着中国海军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有趣的是,我国航母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像什么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还是蒸汽弹射,广大军迷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不过,咱们今天不讨论这些热门知识点,这次重点聊聊关于航母的一些更冷一点的知识。

俄发布月球探测新时间表:“月球-26”将于2028年发射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克拉斯尼科夫近日表示,俄罗斯下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月球-26”将于2028年实施,该探测器将进入绕月轨道执行探测任务。此外,原定的金星探测任务已被推迟至2036年进行。根据克拉斯尼科夫的介绍,2029年和2030年将分别发射两艘“月球-27”探测器,分别前往月球的北极和南极区域。

突破3100℃ 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突破3100℃,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上天四年来,这台实验柜一直忙着“炼丹”,只不过炼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是能扛住火箭发动机烈焰的钨合金、铌合金等“耐热高手”,以及一些新型材料。

猪大脑和身体分离 中国科学家让“死亡”50分钟猪脑“复活”

近日,在医博会举行的“生命健康前沿领域专题分享活动”上,中国科学家利用国际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据报道,这项研究首先使猪心脏停跳,随后将其大脑与身体分离。

研究发现食用动物蛋白甚至可能有助于降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

新研究表明,食用含有动物蛋白的食物并不会增加死亡几率,甚至可能对预防癌症相关的死亡提供一些保护。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应用生理学、营养学和代谢》杂志上,基于对参与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 (NHAMES III) 的近 16000 名 19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数据的分析。

科学家观察到并重现使人体对病毒免疫的罕见突变

有些人携带一种罕见的突变,使他们能够抵抗病毒。现在,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性的 mRNA 疗法复制了这种效果,在动物试验中成功阻止了流感和新冠病毒,为研制出通用抗病毒药物带来了希望。

双稳态仿生机器爪从凤仙花种子荚处得到灵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听说“双稳态”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况下保持两种状态。双稳态装置是一种能够在两种稳定状态之间切换的张紧装置,但它们不需要电力来保持在任一状态。一种受植物种子荚启发的新型装置,采用机器人夹持器的形式,既坚固又易于激活。

研究发现日常美发过程会将数十亿有害的纳米颗粒送入肺部

保护头发免受热损伤的标准程序实际上将你的浴室变成了一个危险的排放区,因为科学家发现,仅仅使用常见产品进行10-20分钟的造型就会导致几十上百亿个超细颗粒被直接吸入肺部 - 类似于在高峰时段站在繁忙的道路旁或吸几支香烟。

河南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术成功 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水

近日,河南首例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标志着河南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取得重大突破。患者吕某在脑机接口外骨骼气动手套辅助下,用“意念”操控肢体拿起矿泉水瓶喝水。

研究认为到2050年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可提供欧洲80%的可再生能源

到 2050 年,太空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欧洲 80% 的可再生能源需求、降低三分之二的电池使用量,并将该地区的总体电力成本降低 15%。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欧洲未来电网进行详细模拟后得出了这一结论

北极冰融化速度正在减缓 但气候变化可能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尽管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但北极海冰的减少速度并没有模型预测的那么快。科学家警告称,这种暂时的减缓可能不会改变冰融化的长期趋势,这凸显了地球和子孙后代面临的持续风险。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暴露内部结构的超新星

西北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项挑战现有恒星演化模型的发现。他们带领一支国际团队,探测到了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爆炸恒星,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在灾难性死亡前一刻的深层内部结构。

下一次SpaceX星际飞船飞行将测试的不仅仅是硬件

SpaceX 正准备从南德克萨斯州发射其大型星际飞船火箭,这次测试使该公司有机会扭转几个月来地面和空中发生的惨烈事故。上一次星际飞船试飞是在近三个月前,它取得了一个里程碑:超重型助推器首次重复使用。但那次任务以上面级(也称为星际飞船或飞船)在再入时解体而告终,助推器在着陆燃烧阶段在墨西哥湾上空爆炸。

新的药物制备技术可能会使静脉滴注方式成为历史

很多药物必须通过缓慢的静脉滴注给药,而不是一次性快速注射,这既令人沮丧又不便。然而,由于对现有“喷雾干燥”技术的新改进,这种情况可能即将改变。

这种世界最高、最长寿的树进化到需要森林火灾才能更好的繁衍生息

森林中那些长得最高的树很多都十分独特!人家长得高是有原因的。北美的海岸红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也是最长寿的树之一,无论是变高,还是变长寿,它们都必须经受各种环境干扰才能实现。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终于有脑子了 人类故意使绊子也不怕

波士顿动力也搞端到端AI了!这次升级,Atlas不仅可以听懂自然语言指令,还可以自主规划动作和处理意外。只见小哥故意合上盖子,机器人仍能识别并打开箱子。

国际团队发现富含重元素的超新星SN2021yfj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日前发表声明说,该所和美国西北大学牵头的一个团队新发现一颗富含硅、硫和氩等重元素的超新星,而研究人员此前仅在一些超新星中观测到氢、氦等轻元素的特征。该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探讨大质量恒星的内部深层结构。

五角大楼神秘空天飞机X-37B开启新一轮太空任务

美国国防部的无人空天飞机X-37B本周再次进入轨道,展开其第八次任务。此次任务的返航时间尚未公开。

全球最古老海洋哺乳动物现身南海:永暑礁发现“美人鱼”

2025年7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简称“岛礁中心”)的科研人员,在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的活动影像。

鸟类每天的鸣叫时间几乎延长了一个小时 原因与光污染有关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一天中听到鸟鸣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那么你的观察结果与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数百万小时的鸣叫和鸣叫得出的结论相符。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些长着羽毛的朋友举办的音乐会时间更长呢?一项新研究的作者推测,其原因与光污染有关。

马斯克称SpaceX明年收入将超过NASA预算

马斯克周四在X平台上发帖称:“SpaceX今年将从NASA获得的收入大约是10亿美元,约占150亿美元总收入的7%。”一位用户评论称:“很快,SpaceX的收入可能就会超过NASA的全部预算。”马斯克回应称:“明年。”

太阳为何会剧烈爆发?70年之谜终获解答

经过长达70年的理论探索与等待,人类终于首次直接捕捉到太阳大气中磁重联的关键证据。这项里程碑式的发现由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其直接数据源自美国宇航局(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PSP)的突破性近日观测。此次探测不仅证实了存在数十年的磁重联理论模型,更将为空间天气预报精度的飞跃奠定基础。

芬兰物理学家观察到迄今为止最重的原子核发射出质子

经过30多年的时间,芬兰物理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原子核发射出质子,这一罕见过程为探索原子物质的极限提供了线索。188-砹(一种奇怪的“西瓜形”原子核)的发现不仅创造了新的纪录,而且暗示了以前从未观察到的核相互作用。

拆东墙补西墙 为救星舰马斯克不惜推迟“星链”发射

8月21日消息,当星舰于今年6月在一次例行推进剂加注测试中发生爆炸后,SpaceX决定调集内部力量进行增援。事故发生后,约20%的猎鹰9号火箭工程师团队被临时调派至星舰项目,为期六个月。星舰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寄予厚望的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其未来计划是用于载人登月乃至火星任务。

一种被认为无害的病毒可能诱发皮肤癌

想象一下,你的皮肤就像一座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个细胞都是勤劳的市民,修复阳光损伤,维护着城市的安宁。然而,潜伏在暗处的,却是一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害的“流浪者”的病毒:β-HPV(人乳头瘤病毒)。

大白鲨的细胞核和线粒体DNA为什么总是对不上号?

大白鲨身上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基因谜题:统一的核DNA,但分裂的线粒体 DNA,这违背了迁徙和进化理论。大白鲨的细胞核DNA与线粒体DNA之间存在显著的错配。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可以用大白鲨的迁徙方式来解释。

太阳风暴的烈度可能会随着地球二氧化碳的不断上升而持续增强

随着地球高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断上升,太阳风暴与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模型表明,未来的地磁风暴将发生在更冷、更稀薄的大气层中,尽管整体密度有所降低,但其密度仍将急剧上升。这种变化可能会增加卫星阻力,并扰乱GPS和通信等关键服务。

这种原型智能皮肤贴片提供了一种无痛、更简单的血采替代方法

没人喜欢抽血,所以听到一些可能的替代方案总是好的。最新的一种方案是自供电皮肤贴片,它可以无痛地收集长达24小时的生物标志物化学物质。

SpaceX昂贵的“星舰”爆炸事故损失开始累积

今年 6 月,SpaceX 的一艘 “星舰” 在例行加注燃料测试中起火爆炸,这家由埃隆・马斯克领导的公司决定是时候增派人员了。知情人士称,事故发生后不久,约 20% 参与公司旗舰产品 “猎鹰 9 号” 项目的工程团队被调至 “星舰” 项目,为期六个月。马斯克希望这款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有朝一日能将人类送回月球并送往火星。

嫦娥六号月壤首次确认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据央视新闻官微报道,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人口拐点将至:世界迎来“少子化”时代

全球正经历生育率快速下降。墨西哥的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7降至2023年的1.6,意味着其人口无法维持自然更替。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估计,到2050年,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将面临类似局面。

日本多地夜空出现神秘“光球” 夜空瞬间被其照亮

据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9日晚间,日本多地都观测到神秘“光球”。据悉,包括日本关西机场的安保摄像头及多地都记录到了“光球”划过夜空的一刻。

中国煤科利用缪子成像为煤矿采空区拍“CT”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应用缪子成像技术,对井工煤矿及露天煤矿采空区实现了内部结构清晰成像。该项突破为我国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查与灾害防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海哨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将用于极地科考、国土资源调查

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33分,我国“AIRSAT-05星/海哨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载荷为X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多种工作模式,成像最高分辨率优于1米,最大观测幅宽超过300千米。卫星还集成了智能化在轨处理模块,可实现高质量在轨雷达成像,并具备冰、海信息的智能提取能力。

13年蝉和17年蝉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自己在地下度过的时间?

关于周期蝉如何知道时间,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的研究指出这些蝉是如何知道时间的。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周期蝉可能是根据它们吸食的树木的季节性变化来判断自己度过的年数。

詹姆斯·韦伯在极紫外条件下发现行星诞生地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正在利用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数据,结合理论模型,研究一个遥远的、充满辐射的原行星盘。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家与国际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即使在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地区,行星形成所需的基本成分也能存活。

韦伯发现的神秘“小红点”可能是第一个黑洞的摇篮

天文学家可能已经揭开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所见的神秘“小红点”背后的秘密。这些致密发光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后仅十亿年就出现了,其异常的亮度和密度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一项新理论认为,它们形成于超慢旋转的暗物质晕中——这是一种罕见的宇宙环境,将物质紧紧地挤压在一起。

超声波技术使药物输送的精度得到提升

如何将药物输送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使其发挥作用,同时又避免在其他部位引起副作用?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称,答案是纳米颗粒、超声波脉冲和糖的组合。

科学家开发出无需进行LASIK等手术即可矫正视力的方法

想象一下,不到一分钟就能矫正视力——无需激光、刀片,也无需疼痛。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颖的非侵入性技术,只需使用微弱的电流和暂时的pH值变化即可重塑角膜。在早期试验中,该技术无需传统手术即可逆转近视——这可能是自LASIK激光视力矫正手术以来视力矫正技术领域最彻底的进步。

“身首离断”患者被救回 中国医生挑战“不可能”

前不久,上海长征医院接诊了一名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的患者。事发时,患者颈椎瞬间遭受毁灭性损伤,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勉强恢复微弱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更令人震惊:颈椎发生极其罕见的大跨度脱位,其严重程度犹如“身首离断”,已造成脊髓严重挫伤、关键神经血管结构撕裂。

SWOT卫星捕捉到海啸的惊人细节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联合研制的地表水和海洋地形卫星(SWOT)所提供的数据,正助力改进海啸预报模型,为沿海社区带来福祉。

今年三伏为史上第二热 出伏后还有40℃高温

今天出伏,最炎热的三伏天阶段正式结束。据中国天气介绍,今年三伏热力十足,为史上第二热,新疆多地高温全勤,四川、湖北、河南等地高温日数破纪录。

颠覆理论认知 黄金加热至太阳温度3倍仍保持固态

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测量极端高温材料中的原子温度,意外发现黄金在超过太阳表面温度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固态,颠覆了传统认知。这项研究由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完成,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磁铁破解太空制氧难题 让宇航员呼吸更自由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制备氧气面临挑战,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磁铁可以优化电解水制氧的过程。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电解法通过电流分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但在失重条件下,气泡会附着在电极上,阻碍反应。最新研究表明,钕磁铁能够有效驱离这些气泡,提高制氧效率。

科学家破解巧克力的美味之谜

巧克力独特的风味源自可可豆的发酵过程。最新研究发现,发酵时的pH值、温度及微生物群落共同塑造了巧克力的水果香、坚果香和泥土气息。这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精准调控发酵条件,成功复刻了高品质巧克力的风味特征,为开发创新风味巧克力提供了可能。

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PM2.5浓度比加油站还高 危害人体健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的研究指出,电动汽车充电站PM2.5浓度比加油站还高,这对人体健康有害。研究人员对 50 个直流快速充电站进行了检测,并与其他场所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直径约为人类头发三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PM2.5),这类颗粒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细小颗粒物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脏或肺部疾病)。

3500万光年外的螺旋星系中令人惊叹的粉红色星云正在闪耀

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布了最新的本周图片,展示了附近一个螺旋星系的惊人景象。这个星系被称为NGC 2835,位于长蛇座,距离我们约3500万光年。

印度科学家发明可治愈牙齿敏感的微型机器人CalBot

牙齿过敏会很麻烦,吃冷热、甜食和/或酸性食物和饮料都会很痛苦。现在,微型“机器人”可以永久堵塞牙齿上的通道,减轻不适感。基于先前的研究,印度科学研究所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CeNSE)的科学家正在开发纳米级“CalBot”机器人。每个机器人实际上是一个400纳米宽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其中掺杂了一种专有的硅酸钙基生物陶瓷材料。

按需释放氧气的“呼吸”晶体或可用来塑造下一代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可以帮助延长使用多种燃料的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并驱动固定式发电机,同时将排放降至最低。但问题在于,这些电池的运行需要极高的温度。

激光蚀刻的黑色金属大大提升了太阳能发电的转化效率

研究人员刚刚找到了一种方法,将太阳能发电效率大大提高。STEG代表太阳能热电发电机。该装置利用一种名为塞贝克效应的简单原理工作,即两个不同的导体之间存在温差,从而产生电压。

萤火虫航天拟在日本发射火箭 开拓亚洲市场

日本一家在北海道运营航天发射场的公司周一表示,美国火箭制造商萤火虫航天(Firefly Aerospace)正探索在日本发射其 “阿尔法” 火箭的可能性,以扩大其全球卫星发射服务。该计划若实现,日本将成为萤火虫航天的第二个海外发射基地,也是其在亚洲的首个基地。

我国民营可复用液体火箭 星河动力智神星二号百吨级发动机试车成功

据星河动力航天官方公众号介绍,近日,CQ-90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智神星二号新一代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主动力系统,该火箭计划2026年完成首飞。

化学界里程碑:科学家成功合成室温稳定的48原子碳环

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主导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实现了在室温溶液环境中稳定存在、并可进行光谱表征的环碳分子合成,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这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名为环[48]碳,以[4]索烃结构存在,即C48碳环与三个大环分子互锁,显著提升了其稳定性。

人类胚胎着床全过程首次高清呈现

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延时摄影技术,首次完整记录了人类胚胎植入子宫内膜的力学过程。该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为人类生殖研究提供了突破性视角。

科学家通过这项新研究使零金属汽车成为可能

轻量化是电动汽车、无人机和航天器的共同目标。更轻的机器能耗更低,有助于电池更高效地工作,并能够飞行更远的距离。轻量化也与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因为更好的整体性能可以降低碳排放。电机是这一努力的核心。电机线圈占电机重量的很大一部分,而大多数线圈都使用铜。铜的导电性良好,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资源供应问题、价格波动以及由于密度高而增加的重量。

印度尼西亚出土百万年前石器 挑战人类进化时间表

在苏拉威西岛发现的古代工具表明,早期人类在一百万年前就跨越了可怕的海洋,留下了有关他们的身份和进化的谜团。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早期人类冒险穿越公海抵达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时间远早于此前认为的时间。这一发现来自卡利奥早更新世(或“冰河时代”)遗址的石器,其年代至少可追溯到104万年前。

DNA证据表明食草动物的食物远不止草

由布朗大学生物学家领导的一项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表明,各种大型食草动物的饮食比科学家之前所了解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几代以来,科学家和学生都根据饮食将动物分为几类:食肉动物吃肉,食草动物以开花植物、针叶树和灌木为食,食草动物主要吃草。

科学家发明一种混合量子存储器 可将电信息转换成声音以提高记忆时间

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混合量子存储器,可以将电信息转换成声音,使量子态的持续时间比标准超导系统长30倍。他们的机械振荡器就像一个微型音叉,可以为可扩展和可靠的量子存储铺平道路。

研究发现美国饮用井水的宠物接触到的砷、铅和铜的含量超过建议水平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每三只接受检测的狗中,就有两只饮用的水重金属浓度超过了建议的安全限值。这项研究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奥黛丽·鲁普尔(Audrey Ruple)领导,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水》(PLOS Water)上,调查了10个州依赖井水的家庭。在13个案例中,样本中砷、铅或铜的含量超过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的标准。

轮子这么好用的东西 为什么没有动物进化出来?

从大雁迁徙时采用的“磁指南针”到海豚的声呐,从海狸建造水坝到蚂蚁发展农业,我们人类发明创造的大多数事物都可以在动物世界找到原型,动物通过数百万年的缓慢进化获得了这些。很多人可能好奇过,轮子作为人类最好用的发明创造之一,为什么动物没有通过进化得到一套“生物轮子”呢?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

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0次发射。这已经是两周内的第三发,此前分别在8月4日、8月13日发射了07、08组卫星。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8月17日16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英国皇家海军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XV-Excalibur可在1万英里外进行操控

英国皇家海军机器人潜艇XV-Excalibur的原型机在英国普利茅斯的德文波特海军基地海域巡逻,并由 10000 英里(16000 公里)外的澳大利亚指挥中心进行控制,这让我们得以一窥未来舰队的面貌。

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NISAR卫星已经展开其破纪录的雷达天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 NISAR 卫星已经展开其破纪录的雷达天线,为全球监测冰、森林和自然灾害铺平了道路。其先进的双雷达系统将捕捉到地球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即使透过云层和植被。

NASA微型PREFIRE卫星发现了地球风暴的隐藏驱动因素

美国宇航局的 PREFIRE 任务现已延长至 2026 年,其视角正从两极转向全球。它的孪生立方体卫星测量远红外辐射,揭示冰、云和水分如何影响地球的热平衡——这对于预测风暴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物理学家证明机械波可以完全被困在单个固体谐振器内

浦项科技大学 (POSTECH) 和全北国立大学的联合团队证明,机械波可以完全被困在单个固体谐振器内。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在紧凑系统中“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这项研究于4月3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重点研究连续介质中的束缚态 (BIC),在这种状态下,波会被困住,不会损失能量,即使在连续介质中,波也有逃逸的路径。

NASA毅力号火星车传回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全景照片

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传回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全景照片之一,从“法尔布林”展现了广阔的火星景色。这幅马赛克照片在异常晴朗的天空下拍摄,捕捉到了远处的山丘、地质边界以及一块栖息在沙丘上的神秘岩石。科学家们对该遗址的古老地形非常感兴趣,这些地形可能比耶泽罗陨石坑本身还要古老,他们正在研究岩石样本和矿物对比,以拼凑出火星的深厚历史。

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内可能演变出"超级对撞机"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自然可能已经在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内运行自己的超级对撞机。这些宇宙巨星可以将粒子加速到极端能量,甚至可能产生暗物质粒子,这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等人类建造的设施尚未实现的壮举。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