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贝索斯晒“新格伦”火箭升空画面 马斯克:太美了

美东时间11月13日15时55分,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
贝索斯晒“新格伦”火箭升空画面 马斯克:太美了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在无人状态下发射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以无人状态择机发射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在无人状态下发射

自然指数十强科研城市中国占六席 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缺席今日,施普林格·自然发布《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

自然指数十强科研城市中国占六席 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缺席

神舟二十一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神二十乘组开始返程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1时14分,

神舟二十一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神二十乘组开始返程

SpaceX在三个半小时内发射了58颗星链卫星北京时间11月15日11点07分,SpaceX在肯尼

SpaceX在三个半小时内发射了58颗星链卫星

4只航天鼠完成任务回地球今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

4只航天鼠完成任务回地球

蓝色起源首次成功回收火箭 马斯克祝贺贝佐斯11月14日,当地时间周四,杰夫·贝佐斯(Jeff

蓝色起源首次成功回收火箭 马斯克祝贺贝佐斯
Google DeepMind新工具加速飓风预测 有望挽救生命和财产

近日,随着热带风暴梅丽莎在海地南部生成,国家飓风中心(NHC)气象学家菲利普·帕平已确信其将迅速增强为强飓风。作为值班首席预报员,他大胆预测该风暴在24小时内将升级为四级飓风,并开始转向牙买加海岸。如此激进的“迅猛增强”预报,NHC此前从未发布过。

科学家或已找到阻止最致命三阴性乳腺癌的方法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OHSU)的科学家团队日前研发出一种名为SU212的新分子,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提供突破性治疗途径。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为凶险且难以治愈的类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为什么有的人每天一包烟 活到90也没得肺癌?

11 月 17 日是国际肺癌日。吸烟被公认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致癌化学物,比如多环芳烃、芳香族及其胺类、亚硝胺等,烟草本身含有砷、镍、铬等无机致癌物。吸烟除了增加肺癌风险,还增加膀胱癌、食管癌、口腔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三颗新的吉林一号高分卫星出征 分辨率优于0.5米

今日,长光卫星在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举行新卫星出征仪式,吉林一号高分07B01星、高分07C01星、高分07D01星共同踏上征程,将于近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期发射。高分07C01星又名“瑶海科创号”,是长光卫星与信和航遥信息技术(安徽)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打造的高精度、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

研究证实人类拥有一种“远程触觉”这种能力与某些鸟类相似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首次证实,人类拥有一种“远程触觉”,这种能力与某些鸟类相似。例如,滩鸟能够在未直接接触或看到猎物的情况下,感知到它们隐藏在沙子之下。这项发现或将改变我们对感知世界的理解。

研究显示早期火星或曾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发布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早期火星的火山活动可能释放了大量反应性硫气体,从而使行星变暖,创造了适合微生物生存的条件。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火星早期的真实面貌,而这项最新研究提出,火山喷发释放的硫气体可能通过温室效应帮助火星升温,使其大气具备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SpaceX在三个半小时内发射了58颗星链卫星

北京时间11月15日11点07分,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使用编号B1092.8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29颗星链V2-mini卫星。

月球科研重大突破 嫦娥六号采回样品中发现“铁锈”

今日,“中国的航天”公众号发文称,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球样品,取得月球科学研究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

自然指数十强科研城市中国占六席 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缺席

今日,施普林格·自然发布《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其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由2023年的五席增至2024年的六席。

科学家终于揭开变色龙“双眼游移”之谜

变色龙那迷人的、可以独立转动的双眼自古希腊时期以来便令科学家着迷并困惑。伴随着数千年的猜测和研究,如今现代成像技术终于揭示了它们几乎360度全景视觉、并能同时看向两个方向的秘密:每只凸出的眼睛背后都有一根独特的长而盘旋的视神经,这在其他蜥蜴中从未发现过。

澳大利亚发现奇特“魔鬼蜂”新物种 揭示原生传粉者的未知领域

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金矿区发现了一种脸部带有微小“犄角”的新型原生蜂类,并命名为Megachile(Hackeriapis)lucifer,为当地生物多样性带来令人振奋的新增物种。这一发现凸显了人们对澳大利亚原生传粉者仍知之甚少。

研究发现可使用的蘑菇"云芝"可替代一次性塑料保鲜膜

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人员通过将可食用的“云芝”真菌(俗称“火鸡尾巴蘑菇”)与木质纤维溶液相结合,成功创造出一种天然、可持续且防水的新型涂层,有望替代一次性塑料食品包装膜及合成纸杯涂层。

贝索斯晒“新格伦”火箭升空画面 马斯克:太美了

美东时间11月13日15时55分,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成功发射,还首次完成了火箭助推器的回收。至此,蓝色起源也成为继SpaceX后,第二家成功回收火箭芯一级的民营火箭公司。

来自核电站的乏燃料或为绿色制氢提供关键突破口

核废料和氢能经济似乎毫无关联,但阿联酋沙迦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来自核电站的乏燃料有望提升水分解制取氢和氧的效率。氢气一直被视为理想的绿色能源载体,与氧气反应后只会产生水这一单一副产品。然而,氢气实际上并不是能量来源,而是一种能量传递介质,类似于我们将电力误认为是直接来自插座而非发电厂。

天文学家发现距地18光年的“超级地球” 有潜在宜居条件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天文学家团队与国际合作伙伴利用最新观测数据,发现了一颗位于母恒星“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这一区域温度有望允许液态水存在于行星表面。鉴于水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发现为该行星存在生命支持条件提供了可能。

神秘螺旋星系NGC 4102核心隐藏超大质量黑洞

哈勃望远镜最新观测到的螺旋星系NGC 4102凭借其纤细优雅的螺旋结构呈现出平静表象,但其核心区却隐藏着一个强大且“安静活动着”的超大质量黑洞。厚厚的气体包裹下,星系中心在多波段范围内散发出柔和辉光,这暗示了星系内部正在经历显著的能量活动。

中国空间站第九批实验样品返回并交付科学家:包含四只太空小鼠

今天,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给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昨天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涉及26项实验项目,包括生命实验样品、材料实验样品、燃烧实验样品。

太阳活动区14274爆发X4.0级耀斑 将影响地球通信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消息,北京时间11月14日16时30分,太阳活动区14274爆发X4.0级耀斑。这是该活动区在当前自转周的第5次X级耀斑爆发,而随着太阳自转,它将转出可见日面。

4只航天鼠完成任务回地球

今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二十乘组三名航天员回家了。同时完成使命的还有四只特殊"航天员"——我国首次进入空间站的哺乳动物实验小鼠。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在无人状态下发射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以无人状态择机发射。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现场确认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身体状态良好。

二十年来最强太阳风暴导致通信中断

本周多次强烈日冕物质抛射(CME)相互叠加,引发近二十年来最强地磁风暴之一,导致多项航天任务推迟,并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中断,同时在美国南部等罕见地区出现极光景象。科学界将此次事件称为“吞噬型风暴”。

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揭晓 中科院三连冠

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中国科学院以258人次入选量蝉联全球科研机构榜首,连续三年超越哈佛、斯坦福等顶尖高校。本次全球共60个国家/地区的1300余家机构、6868名科学家入选,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上,美国、中国内地、英国分列国家榜前三席。

爱玩“抽象”的人,智商会更高?现在就喊“抽象”朋友来看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总爱给你表演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抽象行为,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了。还有时候你会发现 Ta 一个人对着空气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或者经常莫名其妙就唱起歌来,但也不是因为有什么很开心的事情,可能只是在排队或等红灯而已。

NASA“旅行者”号抵达距离地球一个光日的距离

2026年11月13日,著名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距离地球整整“一光日”(即光在一天内能行进的距离)的人工航天器。空间广大,速度有限。人类所创造的最快飞行纪录是1969年阿波罗10号创造的时速39937.7公里,而以这样的速度,从地球到太阳1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就需3730小时(约155天)。相比之下,光或通信信号只需约8分20秒就能从地球抵达太阳。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倾倒状态落地

据央视新闻报道,刚刚,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呈倾倒状态,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回家了。据了解,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204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大西洋马尾藻泛滥成灾之谜已破解:蓝藻与藻类的共生关系带来额外磷供应

今年6月初,约3800万吨马尾藻漂向加勒比海岛屿、墨西哥湾和南美洲北部沿岸,创下历史新高。在夏季,这些褐藻经常堆积在海岸线上,腐烂后散发出强烈气味。这种藻类堆积不仅打击了旅游业,还威胁着沿海生态系统。不过在开阔水域,漂浮的马尾藻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科学家首次成功复制章鱼的超强伪装能力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研究人员取得重大突破,让细菌能高效合成出实现章鱼变色伪装的关键色素“黄嘌呤素”(xanthommatin)。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自然界“隐身术”的奥秘,还为生产新型可持续材料铺平了道路。

科学家开发出基于向日葵籽粉末的人造肉新技术

巴西与德国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以向日葵粉为基础的新型植物肉类替代品,兼具可持续性与营养优势,被认为是未来纯素肉类替代品的有力竞争者。此项研究由巴西食品技术研究所(ITAL)及坎皮纳斯大学(UNICAMP)团队牵头,联合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Fraunhofer IVV)合作完成。

南极600万年古老冰芯揭示地球史前气候之谜

据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11月13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艾伦丘(Allan Hills)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经过直接测年的最古老冰芯和空气样本,其历史可追溯至约600万年前。这一突破性发现为了解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气候状况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神舟二十一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神二十乘组开始返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1时14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后续,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高盛:中国备用电力充沛 成为与美国AI竞争的优势

11月14日,据彭博社报道,高盛集团称,中国的大规模发电能力建设将使其在数据中心扩张竞赛中比美国更具优势。这些数据中心支撑了AI的发展。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大举建设电力设施,在可再生能源、燃煤电厂和核反应堆领域的投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2030年时,中国很可能会有约400吉瓦的备用电力容量,这是全球数据中心预期需求量的三倍,为其持续扩张提供了充足空间。

蓝色起源首次成功回收火箭 马斯克祝贺贝佐斯

11月14日,当地时间周四,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旗下蓝色起源成功发射轨道级火箭“新格伦”,不但为美国宇航局(NASA)执行了任务,还首次完成了火箭助推器的回收。对此,贝佐斯在太空领域的头号对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向他表示了祝贺。

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完成首个NASA发射任务 “新格伦”火箭助推器安全着陆

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周四首度搭载NASA探测器发射并回收助推器,完成对公司意义重大的技术突破。分析认为,这将推动蓝色起源提升执行能力、消化100亿美元积压订单,并加速其与SpaceX在发射市场的正面竞争。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成功发射“新格伦”火箭

亚马逊创始人、亿万富翁杰夫・贝索斯创办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成功发射了其高耸的“新格伦”(New Glenn)火箭,此次任务是该火箭的首次重大测试。这枚火箭搭载着一对将踏上漫长迂回火星之旅的卫星,于美国东部时间周四下午2点57分发射窗口开启时,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军基地升空。蓝色起源公司对此次发射进行了全程直播。

猎豹的体型那么大为什么不属于“大猫”?难道是因为不会吼叫?

猫科动物是最让人着迷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优雅而充满力量,高贵而又不失可爱,很难让人不喜欢。猫科目前已描述的总共41个物种左右,主流上将它们划分为2个亚科——豹亚科猫亚科

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 对他人回复过度敏感

微博话题“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上抑郁症”上了热搜榜,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小张每天下班后都会反复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对他人的眼神和回复过度敏感,比如他给别人发消息没有得到回复,他会很焦虑,发朋友圈很少有人评论或者点赞的话,他会想是不是别人对他有意见。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科学家揭示泰诺的全新止痛机制

据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最新研究,科学家首次揭示对乙酰氨基酚(即泰诺、扑热息痛、扑热通等常用退烧止痛药)的全新止痛机制。这项发现挑战了长久以来药物仅在大脑生效的传统观点,揭示其在痛觉神经末梢直接阻断疼痛信号的能力。

扎克伯格承诺捐款超2000亿美元:在本世纪末治愈所有疾病

早在2015年,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成立了一家名为CZI的慈善机构。该机构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治愈、预防或管理所有疾病。成立之初,扎克伯格夫妇承诺,将他们99%的财产投入到CZI,如今当初的承诺已攀升至超过2000亿美元。

好消息:北京能看到极光了 坏消息:地磁暴来了……

北京时间 11 月 12 日 8 时开始,地球出现磁暴过程。磁暴的发生,会伴随着极光的出现,从 12 日开始的未来三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都有机会看到极光。先来欣赏下 12 日晚,网友们拍下的美丽极光吧!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下 科学家研发出更高效的稀土元素提取方法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更为高效且更环保的稀土元素提取方法,有望缓解日益紧张的全球供应局势,并减少对高价进口的依赖。这项技术能够从以往难以利用或效率较低的原料中分离和收集稀土元素,为全球贸易紧张下的稀土供应提供潜在解决方案。

国内首艘全尺寸商业载人飞船试验舱合舱 焊缝合格率100%

国内首艘1:1全尺寸商业载人飞船试验舱“穿越者壹号(CYZ1)”近日顺利完成整体合舱,标志着其主体结构制造阶段圆满结束。该试验舱由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整体装配精度全面达到设计指标,计划于本月15日正式下线。

科学家对银河系中心奇特的恒星诞生区域感到困惑

由美国SETI研究所James De Buizer博士及加州理工学院IPAC部门的Wanggi Lim博士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银河系中心区域大质量恒星形成速率异常缓慢的现象。研究团队主要利用已经退役的美国NASA SOFIA高空红外天文台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位于银河系核心的三处活跃恒星诞生地——Sgr B1、Sgr B2和Sgr C。

科学家发现:大声喊叫能有效阻止海鸥抢走你的食物

近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指出,对着试图偷食物的海鸥大声喊叫,尤其是男性声音,更能让海鸥知难而退。这一研究为人们应对海滩、小公园等地常见的海鸥“抢食”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科院打造3D手型微纳机器人 约40微米可抓取细胞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一款3D微纳机器人,其尺寸仅约40微米,比人类发丝更细,却能在微观尺度下精准执行抓取、运输和释放颗粒或细胞等任务,犹如一双灵活的“微观机械手”,为未来精准医疗提供了创新工具。

超越钻石的奇迹材料现身 或将开启下一代芯片革命

美国休斯顿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在热传导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翻了长期以来的认知:他们发现砷化硼(BAs)的导热性能居然比钻石还强。要知道,在材料科学界,钻石长期以来都是导热性能的“天花板”。但最新研究表明,当砷化硼晶体达到极高纯度时,其热导率轻松突破2100W/mK,直接刷新了室温下各向同性材料的导热纪录。

马斯克回应SpaceX几乎100%雇佣美国人

一位X用户发帖称:“SpaceX在2011年至2024年间近雇佣了不到20名H-1B员工。不到20个。他们几乎100%雇佣美国人,因为国防承包商雇佣签证持有者受到严格限制。这是有效的。我们有人。我们有人才。但是企业想要更便宜的劳动力。”

为迷惑捕食者 蜘蛛竟给自己做了个假分身

用“稻草人”来驱赶鸟类和其他动物,绝对是人类的一个巧思,成本低、环保,且很有效。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智慧”不是人类专属的,其他动物也有,包括无脊椎动物——蜘蛛。2025年11月6日,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在《生态与进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在大自然中发现了两种擅长做“稻草人”装饰的小蜘蛛。

自给自足 科学家测试将宇航员尿液制成太空食品

欧洲航天局 (ESA) 与芬兰Solar Foods公司正合作开发一项突破性技术:将宇航员尿液转化为高蛋白食品 "Solein",计划在2025-2026年进行国际空间站 (ISS) 测试。与此同时,NASA也在推进类似研究,利用基因编辑酵母将尿液转化为营养物质和3D打印材料。

哈佛称成绩“严重通胀”引发校内激辩

哈佛大学近期一份内部报告指出,本科成绩分布严重“通胀”,A等成绩比例已达60%,评分体系“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并“损害学院学术文化”。报告引发学生强烈反弹,认为学校忽视了他们原本已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

物理学家终于看到物体加速到99.9%光速时的样子

它没有缩短,反而转起来了!你可能会想起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相对论,当物体以近光速运动时,它的长度会缩短,这一现象早已被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证实。所以你大概会认为,如果有一个立方体从你面前以近光速经过,而你的视力又恰巧非常好,你应该会看到这个立方体在运动方向上被压扁了。

AI的尽头是生物学?科学家正用“活体大脑”打造超算

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科学家们正尝试用人类的脑细胞,去驱动一台未来的超级计算机。它们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缸中之脑”,而是一簇簇比沙粒还小的活体神经元。它们被浸泡在营养液中,通过电极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指令,并作出响应。

最新研究发现木星拯救了地球 使其免于落入太阳

据莱斯大学最新研究显示,地球之所以能幸存并孕育生命,部分要归功于木星。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如果没有这颗巨型气态行星,地球可能会在形成过程中螺旋坠入太阳。

新研究:母亲孕期接触PFAS会影响儿童脑部发育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在孕期接触到所谓的“永久性化学物质”(PFAS)会影响其子女五岁时的脑部结构。该研究尚未判定这种脑部结构变化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但结果表明,化学物质暴露很可能正在对神经发育产生某种影响。

剑桥大学新研究 人眼视觉分辨率上限实际远超60PPD

如今的显示器画面越来越精美,分辨率越来越高,刷新率越来越快,但是传统的物理学观点认为人眼视觉分辨率上限为60PPD(可分辨的像素密度),再高的显示器纯属浪费,不过日前来自剑桥大学与Meta专家的新研究论文《Resolution limit of the eye - how many pixels can we see?》称,人眼视觉分辨率上限实际远超60PPD。

高钾、低钠、抗氧化 人参果的营养到底如何?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途经万寿山五庄观的时候,遇到了一种果子,叫人参果,据说吃了以后能长生不老,八戒囫囵吞枣的就给炫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参果,只不过长得和《西游记》里的不一样,吃了也不能长生不老。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我们能吃到的这种人参果,看看它的营养如何。

太阳爆发X5.1级大型耀斑 在非洲和欧洲引起强烈的无线电通信中断

在本轮太阳活动周期中目前太阳活动还处于峰值阶段,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太阳活动就非常频繁,这些太阳活动给地球多种电气设备造成影响,当然直接受影响最严重的还是无线电技术。

为何猫、狗甚至鲸鱼会患上人类疾病?

最新研究显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关节炎)正日益在从家养宠物到野生动物等各类动物群体中流行,而人类活动对此现象负有极大责任。如今,狗、猫、奶牛、海龟等动物都在经历癌症、肥胖、糖尿病及关节退化等健康难题。

被医生断言活不过5岁 美国天生无脑女子创最长存活记录

当地时间本月4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亚历克斯・辛普森 (Alex Simpson)迎来了她的20 岁生日。这场看似平常的生日派对却让医学界惊叹不已,因为她天生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 "积水性无脑畸形"(hydranencephaly),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5岁

科学家发现让地球终于能够开始呼吸的隐秘化学反应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镍和尿素曾制约地球最早的产氧生物,加剧了地球氧气积累的神秘延迟。科学家们发现,这两种被忽视的化合物在近十亿年间限制了蓝藻的繁殖,直到它们逐渐减少,氧气才得以在地球大气中大量释放,引发“伟大的氧化事件”。

为什么看似“稳定”的地区并非总能免受地震影响?

近日,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揭开了看似稳定地区也会发生地震之谜。研究发现,长期休眠的断层经过数百万年,会逐渐恢复强度,并在条件具备时积蓄压力,直到突然发生断裂,引发地震。这类浅层地震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且可能造成严重破坏。好消息是,压力一旦释放,断层会恢复稳定,不会再次以相同方式破裂。

科学家发现关键脑结构 有望阻止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社交记忆丧失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丧失社交记忆——即无法辨认亲友——可能与脑细胞周围的特定结构有关。锁定这些精细支架结构,或有望阻止认知衰退中最令人痛心的阶段。

CRISPR基因编辑被证明显著降低了顽固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在全球首例人体临床试验中,科学家采用一次性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关闭了肝脏“脂肪刹车”基因,仅一次治疗就有效降低了患者难以控制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这些患者此前在常规治疗下指标依然居高不下。

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后推迟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有序推进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后,工程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措施,组织对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全面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及安全性评估,研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实施计划。

近40年来首个水下居住舱“Vanguard”明年投用 助力科学家探索海底

英国初创企业Deep近日推出全球近40年来首个新建水下居住舱“Vanguard”,并计划于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该设施将永久部署在佛罗里达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水下,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全新平台。四名科学家将组成轮换团队,每次在海底驻留一周,开展珊瑚修复、物种普查、水下考古及宇航员模拟训练等任务。

强烈太阳耀斑引发无线电中断 地磁风暴预警发布

太阳活动区4274连续爆发两次强烈X级耀斑,引发大范围无线电中断,并释放高速日冕物质抛射(CME)正朝地球袭来,预计本周将引发中等强度地磁风暴。

虎鲸以惊人狩猎策略智胜大白鲨 高效摘取其肝脏

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科学家罕见拍摄到一群名为“Moctezuma”的虎鲸群体,采用高超的技巧捕猎幼年大白鲨:他们将鲨鱼翻转令其瘫痪,再获取其富含营养的肝脏。这种猎杀过程不仅展现了虎鲸惊人的智慧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反映了随着海洋变暖,鲨鱼育幼区可能发生迁移,使缺乏经验的幼鲨暴露在虎鲸面前。

美运动员自曝饲养已故爱犬克隆体:由意图“复活恐狼”公司完成

近日,前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球星汤姆·布雷迪公开表示,自家现在饲养的爱犬朱妮是克隆而来的。2023年12月,布雷迪与前妻吉赛尔·邦辰共同饲养的爱犬卢阿去世后,他又收养了一只外形相似的狗狗,取名朱尼。


这种饮品甜了中国人几千年 但4类人真不建议喝

甜酒酿,糯米香,一碗下肚暖洋洋。天气渐凉的冬季里,一碗简单的醪糟(酒酿)便可带来些许暖意,也能让无数人“沉醉”在它的美味中,用它做的酒酿圆子、红豆酒酿、酒酿粥、醪糟鸡蛋等都相当美味。

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失利 四级点火后提前关机

星河动力航天今天发布《关于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情况说明》。11月10日12时02分,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飞行正常,分离正常,四级点火飞行510s后,飞行末段异常提前关机,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失利。

首个海底居住舱诞生:可潜入海底50米 最多支持4人生活一周

近日,佛罗里达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的海底诞生了第一座海底居住舱——“先锋号”。据悉,这座海底居住舱由英国公司Deep研发,预计在明年初正式部署。它将安置在距海面约50米深的海床上,供科研人员以4人一组的形式驻留,每次约一周。

沃森去世留下疑问:伟大的成就,能否赦免丑陋的人格?

一位科学巨人走完了他97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他就是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他的名字,如同他参与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一样,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一面是照亮生命奥秘的辉煌光芒,另一面则是其言行投下的深长阴影。他的逝世,让整个科学界再次审视这位“DNA之父”功过交织的复杂遗产。

后微芯片时代 晶圆级系统可能是下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高性能数据处理需求的激增,支撑数字时代的引擎——现代半导体,正日益逼近物理极限。微观层面的半导体技术已接近其极限,这一趋势推动整个行业重新思考“微芯片之后”的未来。

慢性肾脏疾病已成全球第九大死亡原因

一项覆盖全球的大型研究揭示,慢性肾脏病(CKD)正悄然影响着数亿人。研究人员警告,这一疾病目前已跻身全球死亡与残疾主要原因之列,愈发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

橄榄炭疽病有了意想不到的新解法:石榴皮

一项新的国际研究显示,从角豆树叶与石榴果皮提取的植物精华或将为防治橄榄炭疽病(俗称“皂化橄榄”病)提供天然新途径。这种病是橄榄种植中最具毁灭性的疾病之一,由多种胶孢霉属真菌引起,受感染果实呈现油腻外观,不仅重创产量,还影响橄榄油品质,尤其在严重暴发时危害甚大。

地球电力不够用?Google、英伟达开始将算力运上太空

电力供应紧缺成为AI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关键瓶颈。咨询公司富事高咨询(FTI Consulting)预测,美国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将在2027年前几乎翻倍,大型数据中心的负载接入请求已使公用事业公司与电网容量不堪重负。

全球首款集成化人工神经元“1M1T1R”问世

美国南加州大学约书亚·杨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集成化人工神经元“1M1T1R”。该器件模仿生物神经元工作机制,实现了皮焦耳级超低功耗运行,为构建类脑硬件学习系统开辟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电子学》期刊,被誉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民营液体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11月中下旬首飞

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首飞。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一款可回收火箭完成过发射任务,朱雀三号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目前,朱雀三号已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近日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级回收开展各项准备。

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推迟执行首次NASA任务的火箭发射

杰夫・贝索斯旗下太空公司蓝色起源于周日推迟了其旗舰火箭 “新格伦” 的计划第二次飞行。对这家正寻求挑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企业而言,此次任务被视为关键测试。该火箭原计划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发射时间几经推迟,最终蓝色起源以 “天气状况及未指明的地面设备问题” 为由取消发射。此次任务是 “新格伦” 首次为 NASA 执行任务,目标是将两艘由Rocket Lab Corp.制造的航天器送入前往火星的轨道。

研究人员突破相机技术"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了光学领域数十年来的技术瓶颈,为下一代微型相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来自华盛顿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超薄平面透镜,在保持大光圈的同时能够拍摄出与传统相机镜头相当的高质量彩色图像和视频。这一突破性进展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单个大光圈超薄透镜无法产生清晰全彩图像的假设。

讲真 冬天真的不用天天洗澡

冬天洗澡一定是很多人都非常纠结的事情。要做足心理准备才能走进浴室,但在感受到了温暖的水温时又舒服得不想出来。冬天洗澡真的太冷了,真的有必要天天洗吗?

新研究揭示亚利桑那州地表正在塌陷

美国亚利桑那州威尔科克斯盆地地下正在悄然塌陷。近期地质学家通过卫星数据研究发现,由于长期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该地区地面下沉速度创下全州最高纪录,部分地块每年下沉达15厘米,五年累计达近90厘米,自1950年代以来多地总沉降已达3.7米。

心理学家发现黑猩猩能像人类一样理性思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团队近日在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发布研究成果,证实黑猩猩具备与人类相似的理性思考能力,可根据新证据灵活调整自身判断和决策。

创面愈合的未来:融合智能敷料与干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技术

由台湾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对过去十年中高级伤口治疗技术进行了系统回顾,比对了新技术与传统疗法在愈合速度、感染防控、组织再生及患者结局等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敷料、纳米材料、干细胞疗法及传感技术,正推动伤口护理迈向个性化与智能化新阶段。

科学揭示麝香猫咖啡为何独特而昂贵

被誉为“世界最昂贵咖啡”的麝香猫咖啡(Kopi Luwak),其独特之处终于被科学揭示。最新研究显示,这种由麝香猫消化后排出的咖啡豆不仅售价远超普通咖啡,甚至有望在2032年全球咖啡市场份额达到3%,产业规模预计将达110亿美元。

古DNA测序技术最新揭秘:秦始皇祖母陵墓出土长臂猿为灭绝新物种

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古DNA测序技术发现,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墓中出土的长臂猿是一个新物种,属于冠长臂猿属。据悉,该成果于昨日凌晨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双星

11月9日11时32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九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楚天二号技术试验01星、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10次飞行。

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三十二号卫星:三位一体

11月9日05时01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悉,实验三十二号一组三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新技术试验。

Haven Demo 为建设首个私人拥有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Vast公司所建的Haven Demo是一颗重约1100磅(500千克)的无人飞行器最近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迈向首个商业空间站进程的重要一步。这颗卫星于2025年11月1日搭载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升空,是Bandwagon-4任务中18个合作载荷之一。

约275万年前的工具重写了人类技术史

一项近期发表的研究为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Turkana Basin)长期的技术传统提供了有力证据。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人类祖先首次挑战恶劣环境的时刻:他们在同一地点,使用同样的工具,持续近30万年之久,尽管气候剧变带来混乱。想象一下,早期人类在频繁发生野火、严重干旱以及重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数十万年间持续雕琢石器。

SpaceX公布更简化的登月舱方案 以加速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

SpaceX近日宣布推出一项更为简化和高效的月球着陆器方案,旨在加快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的步伐。此举缘于美国宇航局(NASA)因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迟缓而重新开放登月舱的竞标。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的迷迭香成分在护肤中的应用确有科学依据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的迷迭香成分在护肤中的应用,确有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发现,迷迭香中的天然化合物——肉豆蔻酸能够通过激活皮肤神经受体TRPA1促进伤口无疤痕愈合。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去世:享年97岁

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消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DNA双螺旋结构共同发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于当地时间11月6日逝世,享年97岁

50000年前的野牛尸体解冻后 颈肉被做成炖菜分食

1979年7月,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附近作业的矿工们在冲刷土壤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土壤中露出了两只动物才有的分趾脚。

NASA在土卫六上发现隐藏的热源 暗示生命可能存在

美国宇航局最新分析显示,土星的冰卫星土卫六南北两极都在泄漏热量,而不仅仅是南极。这种均衡的热流表明,其地下海洋可能在地质年代保持液态,从而有利于生命存在。科学家利用温度数据估算了冰层厚度,为未来探索其神秘深处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9000年前南极古冰融化引发连锁反应延续至今

一项新研究发现,约9000年前东南极冰盖曾经历大规模退缩,其背后机制是由冰层融化与洋流互动形成的强烈反馈环驱动。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与多所国际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卢兹霍姆湾的海洋沉积岩芯以及地质考察数据,确认了暖深海水大量流向东南极沿海,导致冰架崩塌。冰架破碎后,内陆冰层加速流向海洋,进一步推动冰盖退缩。

韦伯望远镜揭示一颗高温行星的3D大气图谱 其高温足以分解水分子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绘制出一颗极端高温系外行星 WASP-18b 的3D大气图谱。本次研究由马里兰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共同主导,发现该行星大气存在极端温差,部分区域高温到足以分解水分子。

印度禁止本国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全力发展本土卫星

对于印度来说,以前他们是技术不行,所以才允许本国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而现在这个情况已经不同了。据印媒报道称,印度开始禁止国内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报道提到,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已拒绝多家中国或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继续为印度用户提供卫星服务的申请。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黑洞可以通过“吃零食”来获得能量,不过它们选择的食物与人类的截然不同。一项11月4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分析表明,当黑洞吞噬一颗质量至少为太阳30倍的恒星时,人们探测到了有史以来黑洞中最明亮的光爆发——这场“烟花表演”的峰值亮度比太阳光高10万亿倍以上。

新研究警示采矿废弃物会影响鱼类及其食物链

据《自然通讯》杂志今日发布的新研究,海底采矿获取电池矿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能夺走海洋生物关键的食物来源,并可能波及包括金枪鱼在内的人类赖以为生的大型鱼类。这项研究恰逢前总统特朗普试图规避国际法,允许企业进行商业化深海采矿之际。实际上,第一个向特朗普政府申请国际采矿许可证的公司正是资助了此项研究,而研究结果反倒再次为深海采矿敲响警钟。

第三位太阳系外来客的7大怪!可惜 它不是外星飞船

2017年,一个名叫“奥陌陌”(1I/Oumuamua)的星际天体突然闯入太阳系,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位“系外来客”,种种奇怪的性质一度让人怀疑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惜只是人类的臆想。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