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牛奶vs豆浆 到底哪个更营养 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
牛奶vs豆浆 到底哪个更营养 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双色硬币的内芯和外环 是怎么嵌套在一起永不分离的?你见过这种双色硬币吗?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出的十元

双色硬币的内芯和外环 是怎么嵌套在一起永不分离的?

1.4万年前被冻结的“幼犬”其实是狼近日,科学家对两只冰河时代保存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的

1.4万年前被冻结的“幼犬”其实是狼

外星人为啥还没来?NASA科学家:可能已停止尝试接触人类虽然射电望远镜已经能够观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但科学

外星人为啥还没来?NASA科学家:可能已停止尝试接触人类

南航宣布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 新政引发热议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印发《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

南航宣布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 新政引发热议

科学家成功开发了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硅的计算机系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开

科学家成功开发了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硅的计算机系统

国防科技大学实现2kW激光功率超长距离全光纤高效传输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科研团队

国防科技大学实现2kW激光功率超长距离全光纤高效传输
杨振宁的科技遗产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价值。2025年10月18日,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擘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从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到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再从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到清华园的“归根居”,杨振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都曾留下重要痕迹。

杨振宁的三次告别

寒潮过境,2025年的秋天突然变得有些凌冽。103载春华秋实,杨振宁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告别。

气候变化可能让撒哈拉沙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湿润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科学家最新预测指出,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或将极大增加非洲降雨量,甚至可能使撒哈拉沙漠这一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变得显著湿润。

一座在海上漂泊近40年的冰山 正迎来自己盛大而迅速的终结

在南大西洋的洋面上,一座白色的“巨岛”正在无声地崩解,迎来它生命的终曲。它叫 A23a,是人类记录到的最为庞大的冰山之一。如今,它的面积已萎缩至不足 1770 平方公里,然而在“巅峰时期”,它曾是一个面积近 4000 平方公里的庞然巨物。作为对比,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陆地面积仅为 1100 多平方公里。

铅暴露影响了古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进化与行为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SCU)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铅中毒并非工业革命时期才有的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古灵长类动物及早期人类的牙齿,发现至少在两百万年前,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接触铅元素,这一现象影响了祖先大脑与行为的进化,也颠覆了科学界对有毒历史的看法。

1毫克即可致命 官方公布米酵菌酸毒素高发食品清单

据国家应急广播官微报道,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2名男子在食用“酸汤子”后中毒,被紧急送医,其中一人不幸身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场悲剧的“头号元凶”,并非什么罕见的化学物质,而是一种潜藏在许多家庭常见食物中的毒素——米酵菌酸。

南极现在越来越像格陵兰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上世纪90年代时,当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如烈焰炙烤着格陵兰冰盖及整个北极地区、导致其可测量的消融时,南极这座庞大的冰冠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冰封稳固。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改变。物理规律是恒定的——随着地球升温,南北两极的更多冰层都会融化。最新研究显示,南极的冰盖、冰川、漂浮的冰架和海冰,实际上同样脆弱于升温影响,并不亚于北极。

俄罗斯宇航员完成今年首次太空行走 培育高纯度半导体晶体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今日发布消息称,国际空间站的两名俄宇航员16日晚至17日凌晨完成2025年首次太空行走,二人出舱后工作6小时11分钟并安全返回。

科学家打造新型“超合金” 有望革新喷气发动机与发电厂技术

近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鲁尔大学波鸿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突破性性能的铬-钼-硅合金,能够在比传统超合金更高的温度下长期保持稳定。这一材料展示出在高温环境下出色的耐受性,有望应用于更高效的航空涡轮和工业燃气轮机。

科学家成功开发了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硅的计算机系统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开发了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硅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原子级薄层材料制成。这一突破有望重塑电子设备行业,为更高效、更微型化的计算设备铺平道路。

95%患有"泡泡男孩"疾病的儿童通过单次基因疗法治愈

一项突破性基因疗法为患有ADA-SCID(腺苷脱氨酶缺乏症导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泡泡囊儿童”病)的儿童带来了持久、无需供体的治愈希望。据最新研究,该疗法已经有效治愈了95%接受治疗的患儿。

首款长效口服生发药物VDPHL01为男女脱发人群带来新希望

一款全新口服药物有望成为首款专门针对男女脱发患者设计的处方生发药片。如果其正在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顺利获得批准,该药将成为近30年来首个针对雄激素性脱发的新疗法,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女性的首个口服生发药物。

牛奶vs豆浆 到底哪个更营养 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今天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外星人为啥还没来?NASA科学家:可能已停止尝试接触人类

虽然射电望远镜已经能够观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但科学家至今未能在银河系中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据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解释费米悖论的新猜想:外星生命可能已经停止尝试接触人类,因为他们认为人类太无聊。

南航宣布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 新政引发热议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印发《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6届起,本科生可凭借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申请替代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该政策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近地轨道的新危机:卫星数量激增76% 严重碰撞概率已达10%

地球近地轨道正面临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自2019年以来,低地球轨道上的物体数量已从约13700个增长至超过24000个,增幅达76%。研究预测,到2030年,该区域的卫星数量可能突破70000个。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启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近日宣布,由该台主导建设的全球首套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已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该望远镜成功填补了国际在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领域的空白。

1.4万年前被冻结的“幼犬”其实是狼

近日,科学家对两只冰河时代保存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的“幼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其实是狼,而并非早期驯化的狗。这两只被称为“Tumat幼犬”的古老“幼犬”,距今已有1.4万多年,通过最新的基因检测发现,它们其实是一对约两个月大的姐妹狼幼崽。

新发明的治疗溃疡的装置像一支小笔 可以吞服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研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可吞咽设备,有望为消化道穿孔带来新的治疗手段。据报道,这款设备名为MEDS(磁性腔内沉积系统),体积如药丸般小巧,其作用方式突破了目前消化道溃疡导致穿孔仅能依赖手术治疗的局限。

OpenAI聘请黑洞物理学家Alex Lupsasca 推动科学研究新计划

黑洞理论物理学家Alex Lupsasca已正式加入OpenAI新组建的科学团队。据悉,他是OpenAI“科学创新”(OpenAI for Science)计划的首位成员,该计划由Kevin Weil领导。在担任OpenAI职位的同时,Lupsasca还将继续在范德堡大学担任教授。

双色硬币的内芯和外环 是怎么嵌套在一起永不分离的?

你见过这种双色硬币吗?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出的十元面值生肖纪念币,也是这样两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材料合在一处的。

长征系列火箭第600次发射 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成功入轨

据媒体报道,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0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研究发现食用水果可能有助于保护人体肺部免受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食用水果可能有助于保护人体肺部免受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根据10月15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洲呼吸学会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女性每天摄入至少四份水果,其肺功能下降幅度要小于摄入较少水果者。研究人员认为,水果中的抗氧化物质可能有助于抵消空气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

国防科技大学实现2kW激光功率超长距离全光纤高效传输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南湖之光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科研团队,基于空芯光纤成功实现2kW高功率激光在2.45公里超长距离下的全光纤化高效、稳定传输。这标志着高功率、远程传能空芯光纤技术正式从原理探索迈入工程应用新阶段。

刚柔并济 新型人造肌肉可举起4000倍自重物体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人造肌肉,具备在“柔软灵活”与“坚硬有力”两种状态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这种创新型人造肌肉可举起相当于自身重量约4000倍的物体,其能量输出远超人类肌肉水平。该突破性进展有望显著推动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及医疗辅助技术等领域的进步。

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

记者15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团队在智能光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标志着我国智能光子技术在高精度成像测量领域迈上新台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

复旦造出更环保的太阳能电池:告别铅污染 还打破一项世界纪录

日前,复旦大学宣布,该校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梁佳研究员团队研发出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无害,甚至突破了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这一创新成果攻克了无铅、可持续绿色光伏技术的关键难题,标志我国在清洁能源材料领域再获突破,未来有望融入人类日常生活。

新研究揭示魔鬼鱼深潜1200米以校准“海洋导航地图”

科学家发现,生活于大海的魔鬼鱼(Mobula birostris)常常进行超过1200米的极限深潜。但这些深潜行为并非为了觅食,也不是在所有深水区域都出现。实际上,魔鬼鱼在进入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时,似乎是在“校准”自身独特的导航系统,如同加载属于自然界的“Google地图”。

女性为何比男性长寿?进化之谜揭示于千余物种

据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及全球多位研究者于10月14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们分析了1176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发现雌性哺乳动物平均寿命比雄性长约13%,而在鸟类中,雄性寿命则比雌性长约5%。

科学家通过新疗法使老年雄性小鼠寿命延长逾70%

据《Aging》杂志最新研究显示,将催产素(Oxytocin)与Alk5抑制剂(OT+A5i)联合使用,能大幅提升年老、虚弱雄性小鼠的寿命和健康状况。这项由Cameron Kato为第一作者、Irina M. Conboy为通讯作者(均来自Aging-US编辑委员会)的研究指出,该治疗对雄性小鼠产生显著的再生及延寿效果,而雌性小鼠则未见明显收益,提示生物性别差异在抗衰老治疗中作用重要。

被放大的飞蛾鳞片惊到了

当我们触摸飞蛾时,我们会感觉摸到飞尘一样的东西,这些“灰尘”甚至会黏在我们手上。其实这是它们的鳞片,蝴蝶和蛾都是鳞翅目的昆虫,它们的翅膀被数百万片鳞片覆盖。这些鳞片大小在50-200微米‌之间——不同种类不同大小,而且每一种飞蛾的鳞片都有独特的结构和排列。

应对星舰起火爆炸 SpaceX成立自主消防队

10月15日,据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SpaceX正悄然组建一支志愿者消防队,以服务其庞大的星际基地发射与制造综合体,从而加强对紧急响应的安全管控。该基地以火箭开发速度快、且有时伴随爆炸风险而著称。

历经多年实验室研发 SOT-MRAM将正式步入实际应用领域

来自台湾与美国的科研团队近日攻克了阻碍自旋轨道转矩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SOT-MRAM)走向商用的重要材料稳定性难题。此次突破聚焦于钨的β相(β-W)的稳定性,该材料是实现SOT-MRAM器件强自旋电流、快速数据切换的关键,但过去因难以承受半导体工艺高温而难以量产。

SpaceX圆满结束星舰V2时代 项目正式迈入V3阶段

SpaceX于当地时间本周一晚为“星舰”当前型号完成了最后一次试飞。公司方面表示,此次任务达到所有关键目标,并正式将项目推入了下一阶段。这枚近400英尺高的火箭于德克萨斯州Starbase发射台于下午6点23分发射。

金属杯和雪平锅的锤纹表面,真是一锤锤敲出来的吗?

十一假期出去玩的你,在逛各个城市的游客一条街时,有没有听到过打银首饰的店铺在叮叮铛铛?再进去一看,发现银器表面敲出的坑坑洼洼的纹理,复古、质朴,富有手工感和岁月感。既有工业风的粗犷,又有匠人匠心的细腻。

屠呦呦:希望年轻一代能超越前人

今日,央视新闻再次报道“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近年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国际、国内顶级荣誉。但已90多岁高龄的她将奖金用于成立创新基金来奖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并继续带领团队研究青蒿素新适应证。

ESA的火星轨道器观测到比太阳更古老的罕见彗星

ESA的火星轨道探测器近期拍摄到了彗星3I/ATLAS靠近火星时的影像。这颗彗星被认为来自太阳系之外,年龄甚至比太阳还要古老,是极为罕见的星际访客。10月1日至7日,ESA的ExoMars痕量气体轨道器(TGO)和Mars Express探测器针对3I/ATLAS进行了联合观测。

本世纪诺奖得主30%为移民:这是他们的流动路线

《自然》发现,美国是2000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奖得主的最常见定居地。在本世纪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202人中,只有不到70%的人得奖时住在他们出生的国家。剩下的63人在获奖时已离开祖国,有些人不止一次跨越国际边境,《自然》的一项分析显示(见“诺奖流动”)。

全球变暖持续 韩国几十年后可能种不了苹果

随着全球变暖持续,不少国家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那些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据韩国电视台报道,韩国气象局数据显示,1912-2017年间韩国气温上升1.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SpaceX星舰第11次试飞成功 完全复用时代再进一步

10月14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周一晚间7时23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舰再次从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发射台点火升空。这是星舰的第11次飞行测试(Flight 11),基本沿用与第十次试飞相同的飞行剖面:超级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实现受控溅落,星舰飞船部署8颗星链模拟卫星后溅落印度洋。

星舰11飞交出完美毕业答卷 马斯克“烧钱豪赌”终于等来了回报?

SpaceX进行星舰的第十一次测试飞行,被称为是通往火星的“终极试炼”。这场将飞船逼到极限的尝试,将决定SpaceX的下一步,是3代,还是3代plus、pro版。本次试飞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并非全新装备,而是曾执行第八次试飞任务的 “老兵”,采用一级助推器B15-2和二级飞船S38。助推器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是经过回收复用的成熟产品。这种 “二手装备再出征” 的配置,本身就是对火箭复用技术的实战检验。

喷气推进实验室以重组为由裁员约550人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周一表示,作为重组的一部分,它将裁员约550名员工,占喷气推进实验室员工总数的11%。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Dave Gallagher在实验室网站上发布的消息中说,裁员“与当前政府关门无关”。

科学家发现一种3D打印方法 可使金属强度提升20倍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了一种突破性的三维打印方法,利用水凝胶作为模板,大幅提升金属和陶瓷的密度与强度。团队表示,这项新技术生产出的材料比传统方法制造的同类金属强度高达20倍,同时大幅降低了材料在成型过程中的变形风险。

英国正积极加强卫星防激光攻击防御能力

英国政府正在积极提升本国卫星防御能力以应对激光攻击威胁。此次行动被形容为“星球大战”不再仅仅是影视作品标题——英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卫星免受激光攻击。为此,英国将投资50万英镑(约67万美元)用于开发新一代传感器系统,这一举措是更广泛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移动、电信、联通都能发北斗短信了 最多1000个汉字

据知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将于近期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发放北斗短信服务经营许可,至此三大运营商聚齐。早在去年11月,中国移动就联合中国时空,率先推出了北斗短信产品,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就能直接收发北斗短信。

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3I/ATLAS突然疯狂喷水 每分钟2.4吨

3I/ATLAS是来自来自太阳系外的一颗彗星,而这位“客人”的行为相当怪异。最新观测和研究显示,它就像突然开闸一样,疯狂向外喷水,每分钟多达2.4吨,也就是每秒约40千克,相当于一个完全打开的水龙头。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99次发射 长二丁的第101次

10月13日18时0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9次发射,马上就要迎来600次的里程碑时刻!试验三十一号卫主要用于开展新型光学成像技术验证。

天津大学研发出神奇织物:光照12秒就能升至40℃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受盐碱地植物“吸盐-泌盐”机制启发,成功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光热转换与优异力学性能的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材料学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为下一代可穿戴热管理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

人类在银河中有多孤独?新研究给出悲观答案

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行星科学大会(EPSC)和行星科学部(DPS)联席会议上,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的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中距离我们最近的技术文明可能远在约33000光年之外。而若想让这样一个文明与人类同时存在,其必须至少持续发展28万年,甚至可能长达数百万年。

刚得诺奖的成果被做成芯片了

前脚刚获得诺贝尔奖认可,后脚就被做成芯片。据媒体报道,3名科学家因一种30年前被评委嫌弃“只有理论但缺乏实际应用”的新材料而获得诺贝尔奖。当地时间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授予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3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开发领域的贡献。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发布:Blackwell GPU、DeepSeek等入选

今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组织评选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分别是: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Blackwell GPU架构、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人形机器人、抗体偶联药物。

太平洋西北沿岸地壳正在破裂

科学家们首次捕捉到了一个正在终结的俯冲带:在温哥华岛海域,胡安·德·富卡板块和探险者板块正在北美板块之下逐渐分裂。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人员发现卡斯卡迪亚俯冲带正在一点点瓦解,形成微型板块,并揭示了地球构造引擎在千万年尺度上如何关闭的过程。

人工智能突破终解百年物理难题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套AI框架,成功攻克了物理学领域一个长达百年的复杂计算难题。此次突破为科学家研究材料行为方式带来了全新变革。

新研究揭示裸鼹鼠DNA修复机制 有望为人类抗衰老提供新方向

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虽然外表并不出众,却以其惊人的长寿著称,能够在地下健康生活近四十年。科学家们近日解密了其DNA修复的关键机制,并认为相关成果有望用于人类,实现自然延长寿命的目标。

冰川正在对抗气候变化 但它们正在输掉这场战斗

据奥地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ISTA)2025年10月12日最新研究报道,全球冰川正在竭力对抗气候变化,但依旧节节败退。冰川表面能够冷却与其接触的空气,从而暂时减缓气候变暖的影响。ISTA的Pellicciotti研究团队近期汇总并重新分析了全球冰川观测数据,发现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正在逐渐消失——预计未来十年内冰川的“自我冷却”能力将达到顶峰,随后近地表温度将加速升高,导致冰川更快地消融与退缩。

AI揭示火星隐藏风暴 时速高达160公里

火星在远处看似平静,实际上却隐藏着快速移动的风和螺旋升腾的尘埃塔。近日,国际科研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来自欧洲轨道器数万张火星卫星图像进行分析,发现火星上的尘卷风及其驱动风力可达每小时160公里——远高于此前科学家的认知。这些强劲气流是塑造火星天气和气候的关键力量,能将大量尘埃扬入大气层。

我国离实现“人造太阳”还有多远?答案就在这个“最强实验室”里

核聚变发电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在安徽合肥科学岛,有三个核聚变装置正在建设和运行中,堪称中国聚变研究的“最强实验室”。就在这个国庆假期,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开启全面组装,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也进行了环向场磁体线圈盒的正式交付。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这几位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中国天团。

“神奇物质”让物体魔法般地变成另一种材料

康斯坦茨大学的物理学家近日公布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利用光改变物质的磁特性,从而让物体“魔法般地变成另一种材料”。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被认为有望推动数据存储、高速信息传输以及在常温下的量子研究等领域。研究团队由Davide Bossini博士领导,他们成功用激光脉冲在天然晶体中相干激发了两对磁振子(magnon,即集体磁性振动)。

10月最该抓紧做的一件事 可能让你秋冬少跑几趟医院 再拖就晚了

10 月 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介绍,目前,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是接种疫苗。当前正值 2025~2026 年流感季疫苗最佳接种时期。

研究:南极地区海底甲烷渗出速度惊人 全球变暖风险加剧

英国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南极海底的甲烷正以“惊人速度”泄漏,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当前气候模型低估了未来的全球变暖程度。研究团队在南极洲罗斯海的浅水区域发现了40多个此前未知的甲烷渗出点。

新研究:天卫一或曾拥有深达160公里的巨大海洋

据最新发表在《伊卡洛斯》期刊上的研究,天王星的卫星天卫一(Ariel)曾可能拥有一个深达约100英里(约合170公里)的地下海洋。这项研究为外太阳系冰冷卫星内部结构的认识带来新的突破。

新研究认为钙补充剂不会增加老年女性痴呆症风险

近日,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被推荐用于骨骼健康、尤其是老年女性的钙补充剂,并不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这为数百万服用钙片以预防骨质疏松的人再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种海螺可短时间致死 遇到千万别碰

最近,一则网红博主发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博主称自己在海滩徒手捡"漂亮海螺"玩,事后才发现捡的竟是致命海洋生物——鸡心螺。该视频在发布后迅速发酵,目前已获得超过 3000 万次观看。

世界最长寿蜘蛛活了足足43年 “秘诀”公开

乍一看,上面这只蜘蛛外表很普通,如果你害怕蜘蛛,第一时间会本能地抬脚去踩它,或者用其他工具将它打死。然而,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它是目前已知的最长寿的蜘蛛(已死亡),享年43岁,被研究了几十年,代号“16”。

包装玉米是“僵尸玉米”吗? 这些真相 你一定要知道

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热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曾引发恐慌的“僵尸玉米”事件。此前,有条号称“僵尸玉米”的视频爆火。视频中,一位博主看似怒气冲冲地在爆料“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过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

允许还是禁止?科学界激辩基因改造生物的野外释放

全球自然保护界正就是否应禁止将基因改造生物释放到野外展开激烈讨论。数十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呼吁暂停合成生物学在野外的实际应用。该技术目前正被研究用于对抗疾病、控制害虫及辅助濒危物种,但反对者认为其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热门的脱发治疗药物与自杀行为存在关联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近日发布评审报告,警告一种广泛用于治疗脱发的药物可能带来严重的精神健康风险,监管部门多年来未予足够重视。该报告指出,常见的治疗男性脱发药物非那雄胺已被发现与抑郁和自杀相关联超过二十年,但药监机构和生产商始终未采取切实措施。

全球约有9.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 每8人中就有1人经历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球约有9.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正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一数据涵盖了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12类主要精神疾病。

AI医生首次挑战人类专家:机器诊断登上顶级医学期刊

医学界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哈佛医学院开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Dr. CaBot成功挑战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著名的临床病理学会议病例,这标志着该权威期刊首次发表AI生成的医学诊断。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复杂医学推理方面的能力,更开启了AI与人类医生协作诊疗的新纪元。

陶哲轩用GPT5-Pro跨界挑战 3年无解的难题11分钟出完整证明

陶哲轩与GPT-5 Pro这对搭档再大发神威,解决了一个3年无人解决的难题。而且是“不太在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微分几何领域的开放问题。

新线索显示火星北部曾拥有广阔的海洋

最新研究表明,数十亿年前的火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类似于地球。阿肯色大学的地质学家发现,来自火星北半球的岩石证据显示,巨大的河流曾经流入一个古老的海洋。这项发现为火星曾有广阔北部海洋的理论增添了新的证据。

天文学家在深空宇宙中发现隐藏的光环

由印度孟买大学和RAD@home天文协作团体领衔的国际科研小组,近日利用欧洲最灵敏的低频射电望远镜LOFAR,发现了距离地球数十亿光年外的巨大“双环”射电结构。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奇异射电环”(ORC)最远及最强记录,更对宇宙中活动现象理论带来了冲击。

市面上的包装玉米是“僵尸玉米”吗

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热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曾引发恐慌的“僵尸玉米”事件。此前,有条号称“僵尸玉米”的视频爆火。视频中,一位博主看似怒气冲冲地在爆料“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过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

超级计算机重现自创雷暴的野火

2020年,美国加州的克里克大火爆发,火势猛烈到足以孕育出自己的雷暴——一个高耸的“火积云”在空中喷射闪电,并彻底改变了上方的天气。多年来,科学家一直难以模拟这种如同火山爆发般,把烟雾和水汽注入大气的火灾风暴。如今,研究人员取得突破,首次在先进的地球系统模型中成功重现了这种自生的风暴。

现代农业正在破坏我们脚下的土壤 粮食供应面临风险

新研究警告,现代集约化农耕方式正在削弱全球土壤的自然韧性,从而使世界粮食供应面临日益增长的风险。土壤韧性指的是土壤抵抗、适应和恢复各种干扰的能力——无论是日常农业活动,还是旱灾、洪水等极端环境压力。综合回顾当前农业技术发现,虽然犁地、施肥和灌溉等集约型措施能在短期内提升产量,但持续和广泛的使用往往会破坏土壤质量,使其面对环境或政治动荡压力时愈发难以应对。

钓鱼佬请回答:为什么你们非要用蚯蚓? 水里也没有啊

蚯蚓,一种常年生活在地底下,只有在暴雨天才会冒死跑到地面上来的生物,却是人类垂钓常用的一种诱饵。一个生活在水里,一个生活在地下,鱼和蚯蚓看起来真是八竿子打不着。那么,鱼真的喜欢吃蚯蚓吗?为什么呢?

科学突破:橄榄油脂肪酸能够“超级充能”人体抗癌免疫细胞

一项由香港大学医学院团队主导的研究发现,橄榄油和坚果中富含的健康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OA),能够大幅增强人体特定免疫细胞对癌症的抵抗力。这一研究为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和免疫疗法开辟了新的思路。

新研究用食物垃圾开发出天然薄膜 有望减少塑料污染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近日宣布,其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技术,能够将食物垃圾中的糖分高效转化为天然聚合物——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这一突破性进展为食品和农业领域提供了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有望逐步取代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塑料包装,提供真正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替代品。

听说最近沿海的朋友已经不想看到梭子蟹了

伴随着开渔季的到来,硕大肥美的梭子蟹纷纷“游”上了餐桌。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随着生鲜物流的日益便捷,现在远离沿海的内陆也能方便地吃到鲜活的梭子蟹了。对梭子蟹还不太熟悉的人,可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梭子蟹应该怎么挑选?网上关于“梭子蟹里面都是寄生虫”的说法是真的吗?带花纹的梭子蟹有毒吗?还有就是,梭子蟹都能怎么吃?

“四天工作制”让员工更幸福且不影响工作效率

大规模研究显示,将五天的工作压缩到四天完成可能会导致压力,但其好处大于坏处。一项覆盖6个国家的迄今最大规模同类干预研究发现,一周只上四天班但工资不变,会让员工更幸福、更健康、表现更好。该研究显示,试行6个月的四天工作制能减少倦怠,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

研究认为人类平均寿命或永远无法达到100岁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的最新研究显示,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提升的富裕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已陷入停滞。该研究预测,1939年以后出生的任何一代人,都无法实现人均寿命达到100岁的目标。

研究认为摄入膳食纤维能够预防甚至逆转由膳食果糖引起的肝病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的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发现,增加饮食中由蔬菜来源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重塑肠道菌群,阻断糖分对肝脏的损害,为通过营养干预实现疾病预防开辟了新途径。

新一代疫苗可预防88%的多种侵袭性癌症

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一代癌症疫苗,并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这款疫苗通过“多通道纳米粒子”技术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在多种侵袭性、难以治疗的癌症模型中最高可预防88%的癌症发生。

最早的动物会长什么样?新研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科学家就一直在争论一个话题: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到底是什么样子?近几年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让科学家得以通过基因分析来判断哪些生物群体更加古老,结合化石记录,目前世界最古老的动物类群有两个候选名单:一个是多孔动物门——也就是海绵这些动物!

别整天喊科学没突破了 今年诺奖全是高手

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中秋8天长假,远在地球另一边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们,显然没赶上好时候。他们在我们的十一假期里,陆陆续续投票公布了2025年的诺贝尔奖。

每天有一至两颗Starlink卫星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SpaceX公司运营的Starlink卫星互联网网络目前平均每天有一到两颗卫星通过坠入大气层的方式销毁,其速度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快。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空间跟踪专家Jonathan McDowell表示,卫星如此高频率地退役重返大气层,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但Starlink在太空垃圾问题方面并不是风险最大的卫星网络。

科学家意外在微芯片上创造出“彩虹激光”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开发激光雷达(LiDAR)技术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能够在单一芯片上产生多色激光的新方法。这项创新有望革新数据中心和通信领域,为其带来更快速、更清洁、高效的光源。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是位中国迷 喜爱诗人李白

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获奖理由为:“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中国科研人员在1522米海底远程点火

今天,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此次圣火采集创下全球纪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科研团队,在我国南海1522米深海成功远程点燃绿色“火种”。

绿茶能训练肌肉更好地处理糖分并促进新陈代谢

最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绿色茶在改善肥胖相关代谢问题上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绿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重编肌肉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从而为绿茶长期被认为有助于防止肥胖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AI会赢得自己的诺贝尔奖吗?有人预测其将很快做出值得获奖的科学发现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能力,不仅能分析数据、设计实验,甚至能提出新的假说。这一进展促使部分研究者相信,AI未来或可与顶尖人类科学家竞争,并有望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长命”伽马暴颠覆认知 或揭开宇宙灾难新篇章

伽马射线暴是自宇宙大爆炸以来最明亮的宇宙爆炸现象,通常由大质量恒星坍缩成黑洞触发,持续时间仅为数秒至数分钟。然而,今年7月2日,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到一次持续约7小时的伽马射线暴,引发了天文学界对是否存在全新宇宙现象的探讨。

太阳为何会“下雨”?科学家终于找到答案

太阳也会“下雨”,而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现象近日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找到了关键解释。与地球上的降雨不同,太阳雨发生在日冕层——太阳表面上方极度炽热的等离子体区域。

研究发现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充满了有益细菌 能够制造天然抗生素

科学家最近发现,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充满了有益细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制造天然抗生素,为蜜蜂抵御有害疾病。蜜蜂在无意识间将这些微生物带回蜂巢,使花粉储备成为一种微生物屏障。

新研究揭示大脑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改变自身行为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院(OIST)最新研究发现,大脑在社交竞争中会以独特的方式从失败中学习,通过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影响未来的行为模式。在动物界,无论是比赛、求职还是辩论,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那么,大脑是如何将失败转化为经验并调整行为的呢?该研究针对雄性小鼠开展实验,小鼠会通过一对一的“对决”建立社会等级,胜者和败者各自接受自己的地位。

新研究挑战曲马多作为“安全”阿片药物的声誉

一项最新分析显示,曲马多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效果有限,而其严重副作用可能抵消带来的益处,这对曲马多作为“更安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声誉提出了质疑。

同为极地“虾兵” 为何我们常吃北极甜虾,少见南极磷虾?

“虾”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海洋中遍布了各种虾的品种。有趣的是,地球的两极,北极和南极,也分别孕育出了极具代表性的“虾兵”:北极甜虾与南极磷虾。在生鲜超市的冷柜里或是日料店的菜单上,经常能看到北极甜虾,口感咸中带甜,很受欢迎;而南极磷虾却几乎从未以原貌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它的身影。同为极地虾类,为啥餐桌常见北极甜虾,却少见南极磷虾呢?

2025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带来一场材料学革命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 ),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发展方面的贡献。

复旦团队成功研发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时隔半年,继“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问世,复旦大学在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道路上,再获里程碑式突破。日前,复旦大学宣布,该校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发的“长缨(CY-01)”架构,将二维超快闪存器件“破晓(POX)”与成熟硅基CMOS工艺深度融合,率先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可能发现了由暗物质驱动的新型恒星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可能首次发现了宇宙中被称为"暗星"的特殊天体。在大爆炸后最初几亿年内,宇宙最早的恒星从原始的氢和氦气云中诞生。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最新观测表明,这些原始天体中的某些可能与天文学家数千年来观测和分类的常规核聚变恒星截然不同。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