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29岁女创始人要“设计婴儿” 中外科学界“紧急劝退”:别乱搞

七年前,贺建奎因“设计婴儿”锒铛入狱,为人类胚胎基因
29岁女创始人要“设计婴儿” 中外科学界“紧急劝退”:别乱搞

听说很多南方人家里快被白蚁吃空了网上,有些小伙伴发现,自己的家里莫名其妙地多出了一些

听说很多南方人家里快被白蚁吃空了

研究发现97%儿童体内存在PFAS 令人担忧英国埃奇希尔大学(Edge Hill Unive

研究发现97%儿童体内存在PFAS 令人担忧

疑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据央视新闻报道,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

疑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

全球最大的蜘蛛网栖息着11万只蜘蛛 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繁衍近日,一支由欧洲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阿尔巴尼亚与希

全球最大的蜘蛛网栖息着11万只蜘蛛 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繁衍

巴西蝙蝠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特征似COVID-19巴西科学家最近在蝙蝠体内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

巴西蝙蝠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特征似COVID-19

史前"原始地球"的残余物或许仍潜藏于我们脚下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发现,地球最早形成阶段的

史前"原始地球"的残余物或许仍潜藏于我们脚下
韦伯望远镜揭示一颗高温行星的3D大气图谱 其高温足以分解水分子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绘制出一颗极端高温系外行星 WASP-18b 的3D大气图谱。本次研究由马里兰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共同主导,发现该行星大气存在极端温差,部分区域高温到足以分解水分子。

印度禁止本国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全力发展本土卫星

对于印度来说,以前他们是技术不行,所以才允许本国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而现在这个情况已经不同了。据印媒报道称,印度开始禁止国内广播公司使用中国卫星服务。报道提到,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已拒绝多家中国或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继续为印度用户提供卫星服务的申请。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黑洞可以通过“吃零食”来获得能量,不过它们选择的食物与人类的截然不同。一项11月4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分析表明,当黑洞吞噬一颗质量至少为太阳30倍的恒星时,人们探测到了有史以来黑洞中最明亮的光爆发——这场“烟花表演”的峰值亮度比太阳光高10万亿倍以上。

新研究警示采矿废弃物会影响鱼类及其食物链

据《自然通讯》杂志今日发布的新研究,海底采矿获取电池矿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能夺走海洋生物关键的食物来源,并可能波及包括金枪鱼在内的人类赖以为生的大型鱼类。这项研究恰逢前总统特朗普试图规避国际法,允许企业进行商业化深海采矿之际。实际上,第一个向特朗普政府申请国际采矿许可证的公司正是资助了此项研究,而研究结果反倒再次为深海采矿敲响警钟。

第三位太阳系外来客的7大怪!可惜 它不是外星飞船

2017年,一个名叫“奥陌陌”(1I/Oumuamua)的星际天体突然闯入太阳系,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位“系外来客”,种种奇怪的性质一度让人怀疑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惜只是人类的臆想。

全球最大的蜘蛛网栖息着11万只蜘蛛 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繁衍

近日,一支由欧洲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阿尔巴尼亚与希腊边境的一处黑暗的硫磺洞穴中,发现了全球最大的蜘蛛网结构。据悉,这张巨型蜘蛛网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像一层活生生的帷幕,栖息着约11万只蜘蛛。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恐惧蜘蛛者的“梦魇”。

蓝色起源计划于11月9日进行新格伦巨型火箭的第二次发射

杰夫·贝索斯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宣布,计划于本周日(11月9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第36号发射场进行第二次New Glenn(新格伦)重型火箭发射尝试。

牛津大学研发出空气驱动“无脑”机器人 没有电子元件也能自主运动

由英国牛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软体机器人,它们无需电子元件、马达或计算指令,仅靠空气压力就能运作。研究显示,这种“无脑”机器人并不依赖中央控制系统或程序指令,而是通过自身结构与外界的物理作用实现运动与协调。

科学家发现一颗距离地球仅18光年的超级地球系外行星GJ 251c

一颗新的系外行星候选者近日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关注,被认为可能是迄今最适合寻找外星生命的星球之一。这颗名为GJ 251c的超级地球,距离我们仅18光年,质量至少约为地球的3.84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它正好位于其母星的“宜居带”——这里距离恒星既不过远也不过近,适合液态水的存在。

脑机接口突破:中文实时“读脑”时代到来

刚刚,上海一个科研团队搞了个大新闻——脑机接口终于能读懂中文了!这项研究登上新一期《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意味着全球最大语种群体即将进入“意念交流”时代。要知道,普通话解码可是个硬骨头。同一个发音,声调不同意思天差地别,如“妈麻马骂”的音高变化直接决定语义。正是这个特点,让中文解码比英语复杂得多。

中国科学家正在悄悄拿下全球科研合作的话事权

最新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领导地位正快速提升。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科学家已在超半数中英合作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在与欧美合作中实现同等引领水平。

天问一号传回新照片 中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3I/ATLAS

近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马斯克盟友、NASA新局长火星任务曝光:最快明年 SpaceX或执行

1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名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盟友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担任NASA局长。根据彭博社审阅的一份计划书,艾萨克曼已提出一项与美国政府太空愿景相呼应的计划,最早在明年发射一次无人火星任务,并私下里提到SpaceX是可能执行该任务的公司之一。

美军试射未携带弹头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5日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试射一枚未携带弹头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据美国空军发布的公告,操作人员通过E-6B军机上的机载发射控制系统启动本次试射,导弹再入飞行器飞行约4200英里(约合6759公里)后至马绍尔群岛的一处美军试验场。

研究发现97%儿童体内存在PFAS 令人担忧

英国埃奇希尔大学(Edge Hill University)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生物技术部门及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质”(PFAS)的污染物在巴斯克地区乌罗拉和戈耶里“97%的儿童血液中被检测到”,显示出这些有害化学物质普遍存在于儿童体内,需引发高度关注。

巴西蝙蝠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特征似COVID-19

巴西科学家最近在蝙蝠体内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BRZ batCoV,研究成果已在《医学病毒学杂志》发表,并在BioRxiv平台有预印本。BRZ batCoV携带与COVID-19病毒及西亚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相似的遗传特征,显示这类病毒在拉丁美洲也可能存在,扩大了全球蝙蝠冠状病毒的分布图谱。

Neuralink芯片入脑让瘫痪男子重新开口

英国,一名全身瘫痪的男子,用“意念”控制电脑打字,和家人交流!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Neuralink最新的人体实验。当一个人的思想能直接操控机器,人类与科技的边界,正在被悄悄改写。就在几天前,伦敦的一间手术室里,发生了一件让全球AI圈和医学界都震惊的事。

新研究揭示电子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美国乔治亚大学最新研究显示,吸烟、使用电子烟或同时使用这两种产品的人,罹患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一研究挑战了电子烟“更安全”替代品的说法,表明其同样会破坏人体代谢健康并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

科学家发现此前未被统计的大型温室气体来源:废弃煤矿

据美国地质学家Rudy Molinek报道,最新研究揭示,长期废弃的煤矿可能仍通过排放水悄然释放二氧化碳(CO₂)至大气,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不被重视的来源。地球化学家Dorothy Vesper的发现指出,这些被遗忘的矿井对气候变化存在潜在影响。

美国宇航局气球探测到来自南极冰层的异常信号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及国际科学家团队透露,NASA利用安塔克提卡冲击瞬变天线(ANITA)实验在南极的高空气球上,检测到来自南极冰层下方的神秘无线电信号,这一发现仍未能得到明确解释。

疑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

据央视新闻报道,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实验性重组血清有效对抗多种蛇毒

致命的毒蛇咬伤可能迎来克星。丹麦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一种新型重组抗蛇毒血清,发现它能有效对抗多种致命蛇毒,包括曼巴蛇、眼镜蛇和唾蛇,为开发能“以一敌多”的更优疗法带来曙光。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听说很多南方人家里快被白蚁吃空了

网上,有些小伙伴发现,自己的家里莫名其妙地多出了一些长翅膀的小虫子。在网上一搜,发现它们竟然是白蚁,可它们长得一点都不像蚂蚁。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可复用25次

11月4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一号半固定式火箭子级试车平台,星河动力成功完成了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的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这是该型号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之后的又一关键进展,标志着智神星一号大型地面试验全部完成,即将首飞。

史前"原始地球"的残余物或许仍潜藏于我们脚下

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发现,地球最早形成阶段的“原始地球”物质,可能至今仍保存在地球内部深处。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困惑于为何地球的整体成分与古老陨石中的物质混合并不完全吻合。有一种假说认为,地球在“原始地球”时期(即在月球形成前的早期阶段)所吸收的物质,与巨大撞击后所获得的物质不尽相同。

动物身上那些“完美的不完美”斑点和条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C Boulder)最新研究揭示了动物身上斑点和条纹“不完美之美”的成因,为科学家破解自然界复杂皮肤花纹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并有望推动可自适应、变色材料的开发。

中科院植入式脑机接口大突破:自动变形 贴附于大脑核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通讯》发表重大成果,成功开发出蚕丝蛋白赋能的微创植入式柔性神经界面。其“自动变形贴附大脑核心”的特性,一举攻克深脑区监测的技术瓶颈,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的诊疗开辟新路径。

全球首例 国产5G机器人完成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

全球首例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在广州与乌鲁木齐之间成功完成。该手术依托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5G眼科手术机器人平台,标志着我国在远程高精度眼科手术领域实现了从“可行性”到“实用性”的关键跨越。

29岁女创始人要“设计婴儿” 中外科学界“紧急劝退”:别乱搞

七年前,贺建奎因“设计婴儿”锒铛入狱,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七年后,一位自称“生物技术芭比”的29岁华裔女企业家,正试图高调闯入这片“禁区”。她叫凯茜·蒂(Cathy Tie),18岁辍学创业。如今,她将自己的新公司命名为“曼哈顿基因组”,毫不掩饰地将其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对标,目标直指——编辑人类胚胎,预防遗传病。

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来太空烤箱:航天员在太空吃上了烤鸡翅

日前,中国空间站6位宇航员吃上了香喷喷的现烤鸡翅、烤牛排。这是通过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的热风烘烤机制作,是中国空间站首次上新烤箱,航天员食品实现在轨烹饪烘焙。根据空间站视频显示,航天员从包装袋里取出腌制好的鸡翅,在签架上进行固定后放入热风烘烤机内,加热28分钟,一盘滋滋冒油的宇宙级奥尔良烤鸡翅就制作出来了。

为避免被同性骚扰 雄蟾蜍主动变黄了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这种雄性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体色都是低调的暗棕色,这样的配色有助于它们完美融入大自然。然而当一场季风降雨来临,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繁殖季的时候,它们就会经历一次大变身,短短几分钟之内,身体颜色就会从原来的棕色变成了鲜艳的亮黄色。

科学家在南极挖到迄今最古老的“冰疙瘩” 内藏史前空气

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的艾伦丘陵(Allan Hills)地区发现了迄今直接测定年代最古老的冰层 ——一块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 “冰疙瘩”,里面还包含着史前空气。这一突破性发现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 “最古老冰层探索中心”(COLDEX)团队完成,相关成果于2025年11月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美国载人登月计划尚未执行 有公司已下单购买月球上的氦3

目前美国新一次的载人登月计划还没有成行,但有国外公司已经开始瞄上了月球上的资源。据国外媒体报道,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的低温公司Bluefors上个月与太空商业化初创公司Interlune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购买从月球提取的1万升月球氦-3,该公司表示这笔交易可能价值3亿美元

SpaceX星链卫星2025年第100次发射:29手功勋猎鹰9号火箭担纲

SpaceX再次达成里程碑,完成了2025年的第100次星链卫星发射,累计超过2500颗。北京时间11月1日4点41分, SpaceX从范登堡太空军基地4E工位发射了一枚29手猎鹰9号火箭B1063.9,成功将28颗星链V2 Mini卫星送入轨道。

英国皇家海军在无人潜艇上安装量子钟

英国皇家海军首次在其 XV Excalibur 自动驾驶潜艇上安装了量子钟,以实现更长时间和更精确的水下导航。随着全球主要海军纷纷将无人自主潜艇纳入舰队,这一举措旨在扩大海洋监控网络、进行远距离巡逻,并承担高风险任务而不危及船员或高昂的船只。

新型人工神经元实现对大脑的物理复制

美国南加州大学工程学院和高级计算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日前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出能真实模拟大脑复杂电化学活动的人造神经元。这一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期刊,被认为是神经形态计算领域的重要进展,有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新阶段。

科学家研发出利用雨滴能量的漂浮发电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漂浮式发电装置,能够利用雨滴直接在水面上高效采集电能。这项技术以水作为结构和电极,不仅轻便环保,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印度发射该国迄今最重通信卫星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近日使用LVM3-M5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重达4410公斤的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ISRO表示,这是印度迄今从本土发射并进入该轨道的最重卫星,同时也是该国国产火箭运载过的最重载荷。

深蓝航天“星云一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九机并联试车成功

据“深蓝航天”官微发文,深蓝航天近日在济南马山试车基地圆满完成“星云一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九机并联试车。试验全程严格按照预定程序执行,所有关键性能参数均符合设计预期。

不到20年 神秘的中国遥感系列卫星已发射46颗

11月3日11时47分,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将其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七改是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可适配直径4.2米和3.7米两种整流罩,具备一箭一星和一箭双星发射能力。

毒株变异来袭 想整个秋冬少生病 这4种方法简单又有效

这两天,“新毒株甲型 H3N2 来袭”的话题冲上热搜。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最活跃的季节。干冷的空气让黏膜变得脆弱,封闭的环境又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最近,你所在的办公室、上下班的地铁、小朋友的教室里,是不是开始有一波又一波的咳嗽声?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这个冬天少生病?赶紧收下这份“科学护体指南”~

大豆不只能做豆腐 清华团队把它做成固态电池电解质 安全且环保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由大豆蛋白制成的可再生材料,有望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提供高效、长寿命的动力来源。众所周知,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普遍认为是固态电池。而固态电池的核心创新在于电解质,它负责在电极间传导金属离子以产生电流;与传统液态电解质不同,固态电池采用固体电解质,能实现更快充电速度,储能容量还有望提升一倍,更重要的是固态电解质更为安全。

未来化工厂长啥样?靠一片“叶子”+阳光+废气就能直接变良药

化学工业撑起了现代文明,从药品到塑料,我们离不开它,但它也是化石燃料的重度依赖者。现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搞出了一个“神仙”装置,可能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黑猩猩也会“权衡证据”:科学证明理性思考非人类专属

科学界又迎来一次震撼发现:黑猩猩不仅会思考,还会像人类一样“权衡证据”。这项在乌干达恩甘巴岛保护区完成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动物认知的传统认知。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研发仿生水母机器人

它被称为“水下幽灵”,它通体透明,隐藏在水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就连游经的鱼儿也对它视而不见。但它却“五脏俱全”,具有实时监测的功能,对水下的蛛丝马迹了如指掌。

韦伯空间望远镜揭示宇宙的“混沌童年”

天文学家近日借助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首次深入观测宇宙大爆炸仅几亿年后星系的形成过程,发现这些早期星系远较现今的星系杂乱无章。与规则的螺旋星系不同,早期宇宙中的星系充满气体,结构极为混乱,频繁受到恒星爆发和碰撞的剧烈扰动。

双黑洞碰撞为爱因斯坦理论提供迄今最精确的检验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与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团队于2024年发现两次双黑洞合并事件,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提供了迄今最精确的检验,并揭示了黑洞形成及自旋的新细节。

研究古代无线电信号或可揭示暗物质的真实本质

特拉维夫大学科学家日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暗物质研究方法,通过追踪宇宙早期“黑暗时代”留下的微弱射电波,有望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物理学家已用数学方法证明宇宙并非计算机模拟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Okanagan校区)的物理学家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从数学和物理角度论证了“宇宙并非计算机模拟”的观点。长期以来,科幻作品中常探讨“我们的宇宙是否可能只是某种更高级文明超级计算机中的模拟”,但据此次发表在《物理全息应用杂志》(Journal of Holography Applications in Physics)上的论文,专家认为这一设想不仅不太可能,甚至在数学上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4只小鼠“入住”空间站 状态良好 吃喝正常

日前,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下雨天的时候 鸟都在干什么呢?

在下雨天,人类会躲在家里,或者把原本的室外活动改到室内。那下雨天鸟儿们要躲起来吗?为什么总有些“傻鸟”呆呆地在雨中挨淋?躲雨的鸟儿们又没有手机玩,它们都干什么呢?

真的建议冬天多吃咖喱 理由不止1个

咖喱,一款自带魔力的百搭调料,对于不擅烹饪的人来说,更是堪称厨房里的救星,无论是青菜、土豆、还是鸡肉、牛肉,或者豆制品,只要放上咖喱同煮,就能一下子变得好吃起来,操作简单、风味浓郁,几乎零失败。其实,咖喱不仅是“做饭好搭子”,也是“养生好伴侣”。这个冬天,强烈建议你给自己安排上~

麻省理工学院突破性新方法让科学家得以窥见原子内部

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家近期研发出一种颠覆性的方法,无需大型粒子加速器也能探寻原子的内在结构,为科学家揭示原子内部奥秘开辟了新路径。研究团队通过将放射性镭(radium)原子与氟原子结合,形成镭单氟分子,让电子在原子结构中充当“信使”,短暂进入原子核并带回关于其内部结构的微妙“信息”。

VLT巡天望远镜拍摄到“宇宙蝙蝠”神秘气体与尘埃云

据欧洲南方天文台(ESO)2025年10月31日消息,一团被称为“宇宙蝙蝠”的神秘气体与尘埃云近日被拍摄下来,其诡异轮廓宛如在夜空中翱翔的蝙蝠,正好契合万圣节的氛围。这张照片由位于智利帕拉纳尔天文台的VLT巡天望远镜(VST)获取,其超宽广视场捕捉到了一片巨大的星际气体与尘埃云。

ADHD患者的大脑更具创造力 科学家或许已经找到了原因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今年10月荷兰举办的第38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学院(ECNP)年会上公布了最新发现,指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在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这一特质可能与“心灵游荡”现象密切相关。

研究警告:人工智能正在学会变得自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警告称,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其行为也愈发自私,推理能力增强可能以牺牲合作为代价。该研究由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院(HCII)的李煜轩博士生和副教授白户一合作完成。

蚂蚁在面对疫情时也会采取社交隔离措施

COVID-19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国采取了包括全国封锁、保持社交距离和旅行限制在内的公共卫生措施。其理念是避免密切接触以减少病毒传播。但似乎并非只有人类才会改变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来降低疫情风险。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一号2026年发射 最多可载7人

中国航天官方今天发布了《2026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其中包括天舟十号飞行任务、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二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梦舟一号。这也算正式确认,梦舟一号将在2026年发射。

彗星3I/ATLAS飞向近日点 亮度正在急剧上升

据公众号“星空天文”《3I/ATLAS的亮度正在急剧上升》一文,近期,有学者利用GOES-19卫星和SOHO探测器等天基太阳观测设备发现,彗星3I/ATLAS在飞向近日点的过程中,亮度急剧上升,预计在近日点附近亮度大约可达9等。

神舟二十一号创交会对接纪录:历时3.5小时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圆满成功

10月31日23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目前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燕子过冬的“南方”到底在哪 为什么要长途迁徙呢?

中国叫“燕子”的鸟有很多,它们主要来自两个类群——燕科和雨燕科。这两个类群遗传关系其实非常遥远,但是它们的外观特征,以及飞行特性上都非常相似,普通人难以辨别彼此。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

北京时间今天今天23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神舟二十一号携带张陆,武飞,张洪任章前往空间站执行约6个月驻留任务。

美国航天公司提交B计划 必须确保在中国之前实现登月

尽管美国50年前已宣布成功登月,但在21世纪的登月中,美国航天系统面临着与中国竞争的压力,而且越来越着急,原有的计划渐渐落空,NASA已经开始准备B计划了。据美国媒体报道,SpaceX及蓝色起源两家公司已将向美国航天局NASA提交了B计划,该机构将聘请内部专家来评估新的计划。

阿根廷发现7000万年前完整恐龙蛋:通体雪白 形似煮熟鸡蛋

本月23日, 阿根廷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宣布,一支国际古生物团队在巴塔哥尼亚内格罗河省的白垩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一枚距今约7000万年的完整恐龙蛋化石,这是南美洲首次发现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完整蛋化石,

日本科学家揭示南瓜为何能吸收污染物

南瓜和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之所以能大量吸收和积累污染物,是源于其体内一种微小蛋白质结构的差异。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培育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农作物,还为未来利用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提供了新思路。

是谁给黄油块包得整整齐齐的?

你是否会好奇,一整块黄油,怎么能被包得如此方方正正?简直是严丝合缝。我看过店里人手直接包的,那个包装纸一般会稍微有点隆起,四个角做不到又方又平整。

迄今最大的人工合成稳定分子:质量相当于2亿个氢原子

这是迄今为止,人工合成的最大的稳定分子,它叫“PG5”。PG5分子的直径达到了10纳米,差不多相当于烟草花叶病毒。质量相当于2亿个氢原子——氢原子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简单的原子,质量约为1.67x10-24克,也就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克,2亿个就是3.34×10-16克,而1克水里就有约3.34×1022个氢原子。

遇到这种“爆炸烤肠” 千万别随便捡回家

你是否曾经在岸边的“芦苇”丛中,把这样由细梗串起的“烤肠”捡回家插在花瓶里,当作氛围感神器?但你不知道的是,这种野生“烤肠”是会“爆炸”的,一不小心就会让你喜提半日家庭保洁体验……

鱼类体内毒素含量引发呼吁 环境组织要求全英禁止使用汞基牙科填充材料

英国环境组织最新数据表明,英格兰水域超过98%的鱼类和贝类体内汞含量已超出欧盟安全限值,引发社会各界呼吁在全英范围内全面禁止汞牙科填充物。

SpaceX官方详述:星舰将如何把人类永久送回月球

50多年前,人类插旗月球,然后匆匆离开。50多年后,重返月球的目标不再是留下一个脚印,而是建立一个永久基地。近日,SpaceX在其官网发布长文,首次全面阐述了“星舰”(Starship)将如何承载这一梦想。

德国集装箱化激光武器系统将进入陆地测试阶段

德国国防企业Rheinmetall与MBDA携手开发的集装箱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近日取得重要里程碑。经过一年的海上试验,该激光武器即将转入陆基测试,有望于2029年正式装备于德国海军。

神舟二十一号带4只小鼠上太空 对人类未来太空繁衍有重要意义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计划于今天23时44分发射,飞行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据了解,此次飞行任务还将携带6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进入中国空间站,其中就包括4只小鼠,这是哺乳动物实验样品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汉文帝霸陵发现进口宝马 系“西域天马”后代

据“陕视新闻”报道,近日,一项针对陕西西汉文帝霸陵出土马骨的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吉林大学古DNA研究团队对霸陵西南角两座外藏坑出土的马骨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匹陪葬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室里“种”钻石?新方法无需高温高压 只需一束光

日本科学家刚刚实现了一项“黑科技”——不用高温高压,不用复杂设备,只需要用电子束照一照,就能在常温常压下直接把有机分子变成闪闪发亮的纳米钻石!

NASA:SpaceX已提交“加速登月”生产计划

埃隆·马斯克麾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最新表示,该公司已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一项宇航员登月的“简化方案”。此前,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Sean Duffy)对其火箭研发延迟提出了批评。

科学家在临床前模型中“彻底消灭”白血病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与Inserm的科学家团队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完全消除”白血病。他们通过“重新编程”癌细胞的死亡方式,使其以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形式凋亡,从而成功清除肿瘤细胞。

这蘑菇吃着竟然有龙虾味 背后还藏着一起“谋杀案”

很多人都知道“虫草”,虫子被真菌寄生,最后变成了“半虫半草”的状态。如常用来煲汤的蛹虫草,是主要生长在昆虫蛹体上的蘑菇;又如名贵的冬虫夏草,是与蝙蝠蛾幼虫形成的蘑菇复合体。

研究发现系外行星可在内部生成水,或解释“水世界”成因

一项最新发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显示,部分围绕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通过内部化学反应自行生成大量水,为靠近恒星、本应“干涸”的行星为何仍富含水提供了新的解释。

科学家发现能“吃掉”塑料的海洋微生物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研究团队在最新全球海洋样本研究中,首次发现大量海洋细菌已通过独特酶结构进化,可分解和消耗塑料。这一发现为未来海洋清洁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揭示早期限制糖分摄入对心脏的长期益处

英国BMJ杂志最新研究指出,婴幼儿早期限制糖摄入,对降低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终身风险具有显著效果。该研究以1953年英国战后糖配给制度结束为“自然实验”,分析了这一政策对数万人的长期健康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失传3000年的巴比伦赞美诗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发现了一首距今约3000年的巴比伦失落赞美诗。这一新发现为学界深入了解古巴比伦城市风貌及其居民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全球专家联名警告“镜像生命”风险

近日,全球顶尖科学家近日联名发出警告,指出这类人工合成的生物可能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 “前所未有的风险”,呼吁暂停以创造 “镜像生命” 为目标的研究。所为镜像生命,是指分子结构与地球现有生命完全相反的人工生命体。

神二十一乘组确定为张陆、武飞、张洪章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神二十一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 官方:锚定2030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目标不动摇

今天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经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布会上,官方还表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锚定2030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目标不动摇。

为什么女性活得更长?进化给出了终极答案

为什么女性普遍比男性活得长?这个现象背后藏着亿万年进化的密码。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联合全球科学家,完成了一项跨越1176个物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72%的哺乳动物中,雌性平均多活12%;而在68%的鸟类中,雄性反而长寿5%。

利用基因编辑DNA 恐龙“复活”有望实现

“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于10月28日在上海开幕,20余位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生物学的前沿突破与未来发展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在会上提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人类或许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

陈天桥宣布投10亿美元算力支持发现式智能

10月30日上午消息,在首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AI驱动科学研讨会上,盛大集团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全球知名创新企业家、慈善家陈天桥在宣布,将投入10亿美元算力支持全球科学家的创新人工智能研究。

中国科学家把二氧化碳“锁”进钢渣变石头 深埋地下还能防矿井塌陷

在腾讯“碳寻计划2.0”首轮入选的全球Top50团队中,北京科技大学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联合团队带来创新技术。他们将钢铁厂排放的CO2与废钢渣结合,转化为坚固“石头”后深埋地下,实现碳减排与工业废料再利用的双赢。

英国最新胰腺癌呼气检测仅需30秒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新型呼气检测技术,可在30秒内识别胰腺癌的早期迹象,并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应用于英国的全科医生诊所。该检测使用类似酒精呼气测试仪的装置,通过识别患者呼出气体中由肿瘤产生的特定分子来实现早期筛查。这项技术每年有望挽救数千人的生命。目前,研究团队计划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40个地点开展临床试验,预计招募约6000名参与者。

90后女数学家王虹接连斩获两项数学界大奖 韦东奕都来听她讲课

10月28日,青年女数学家王虹拿下了2025塞勒姆奖,该奖被视为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风向标。据统计,从1968年到2024年,56位塞勒姆奖获奖者中,诞生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

“赛博”老中医 央视展示机器人把脉 AI识别经络穴位

今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段视频,CMG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现场,一位机器人老中医正在诊脉。而在老中医看诊后还能安排理疗,智能筋膜按摩机器人,AI 识别经络穴位。

“豹纹马”,一种基因突变的独特马品种

这是阿帕卢萨马。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拥有色彩斑斓的斑点皮肤,这在它们的眼睛和嘴巴周围尤为明显。它们身上的这些斑点是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豹纹复合体(Lp)突变引起的。

初创公司Janta Power的3D太阳能塔可使发电量提升约50%

美国得州初创公司Janta Power近日获得了5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用于继续推广其可旋转的3D太阳能发电塔。相比传统平铺式光伏板,这种垂直排列、并具备智能追踪功能的塔式设计在多项太阳能发电指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进化中的“神来之笔”:骨盆改造如何奠定人类文明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优雅地迈出双腿,要感谢祖先骨盆里发生的两次微小基因变异。最新研究揭示,正是这两个基因开关,重塑了我们的骨盆,让直立行走成为可能。

细胞里那堵“墙”决定着作物能否抗病、高产、甚至咸水种稻

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你脚下那株静默的植物,正通过一套精密的通信系统实时交换信息。而这场对话的核心,竟是我们曾以为只是“一堵墙”的细胞壁。

小时候课本上的臭氧层空洞 现在怎么没人提了?

臭氧层空洞,各位有印象吧?小时候的电视、课本上天天说,跟世界末日似得,结果现在怎么感觉好像没人提了……前几天我还专门搜了一下,网上啥说法都有。有人说其实这空洞每年都有,很正常;还有人说,这压根就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咱们发展搞出来的阴谋,美国人太坏了。

这种风靡全球的美味海鲜 以前竟是给犯人和穷人吃的

说到昂贵美味的食物,总是少不了龙虾,尤其是波士顿龙虾,更是鼎鼎大名,人人皆知。在高档餐厅里,它被放进银盘里,淋上黄油,配以香槟或白葡萄酒,成为“浪漫、贵气”的代名词。

中国新增一个火箭发射工位:力箭二号商业火箭专用 首飞就是轻舟飞船

近日,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专有发射工位正式竣工!这是中科宇航自主研制的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核心地面测试发射设施,将全面支撑火箭的测试、推进剂加注、发射全流程作业,是服务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关键基础设施。

科学家揭示太阳“降雨”成因 元素变化加速太阳等离子体冷却

新研究表明,太阳表面并非只有炽热的气体,还存在一种名为“太阳雨”的现象。根据夏威夷大学团队的最新成果,太阳外层(即日冕)会出现低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块,在高空凝结后坠落,犹如“降雨”。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