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准晶体:物质介于晶体和玻璃之间的奇特状态

几十年来,准晶体——一种模糊了晶体与玻璃界限的奇特固体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与普通晶体不同,准晶体的原子排列从不重复,但却保持着高度有序。如今,研究人员首次利用量子力学模拟技术,揭示了这些材料存在的原因:它们本质上是稳定的,而非短暂的快速冷却。这一突破解开了40年前的科学谜团,并为开发具有独特、突破常规特性的工程材料打开了大门。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将在创造未来Chiplet芯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美国曾经是芯片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但其领先地位已经逐渐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使命是扭转这一趋势。实验室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加入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旨在推动先进芯片生产的突破,从尖端的“小芯片”设计到量子处理器。

科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终极暗物质探测器:钍-229

物理学家正在利用钍-229 不寻常的核特性来开发一种超精确的“核钟”,能够探测到比重力弱 10 万亿倍的力。这种灵敏度可能使其成为发现暗物质难以捉摸的影响的终极工具,暗物质会巧妙地扭曲普通物质的性质。

12日凌晨金星、木星极近“同框”

12日凌晨,天宇将上演金星与木星“超近距离相遇”的精彩一幕。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只要天气晴朗,公众于当日凌晨望向东方天空,仅凭肉眼就能清晰目睹这两颗太阳系最亮行星“亲密同框”。

冰川改变地球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

冰川是大自然缓慢移动的雕塑家,它正在以我们现在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星球。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机器学习研究了世界上 85% 的现代冰川,发现大多数冰川每年以 0.02 至 2.68 毫米的速度研磨地球——大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厚度。

2500年前希腊青铜水壶里的粘稠物之谜已被解开

1954年,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南部帕埃斯图姆一处希腊定居点的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座隐藏的神龛。在神龛内,他们发现了一些青铜罐,它们围绕着一张铁床摆放。罐子里装着一种蜡质的、散发着香味的糊状物,暗示着某种古老的、曾经流动的东西。这些容器用软木塞密封,表面留下了痕迹,蕴藏着一个黏糊糊的秘密。

暗淡的星桥揭示罕见的星系合并事件

天文学家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星系团图像之一,该星系团位于7亿光年外,揭示了恒星被拉离其原星系并被吸入另一个星系时发出的微弱光芒。这条微弱的弥散光带位于Abell 3667星系团的两个星系之间,绵延约一百万光年,首次清晰地证明了该星系团中最亮的两个星系正在合并。

月震威胁未来的月球基地

似乎真空、强烈的宇宙辐射、腐蚀性尘埃、流星以及昼夜温差数百度的剧烈变化还不够似的,未来月球基地的人员还将面临月震带来的巨大危险。如果你看过很多科幻小说,你可能会觉得月球基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敌对的飞碟袭击、极其不可思议的猫女以及流星雨。现在,根据马里兰大学史密森尼荣誉退休高级科学家托马斯·R·沃特斯领导的科学家团队的研究,未来基地指挥官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月震。

天文学家发现质量为太阳360亿倍的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360亿倍。这个巨大的黑洞位于宇宙马蹄星系的中心,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其质量几乎是我们银河系中心黑洞的10000倍。

全球淡水资源枯竭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二十年的卫星观测揭示了一个严峻的全球警告:地球大陆的大片地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干涸。在气候变化、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干旱加剧的推动下,这种“超级干旱”现象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已超过冰盖融化。四大片巨大的干旱区——从北美延伸至欧亚大陆和北非——正在形成,威胁着数十亿人的水资源供应。

1500年前的古代鸮鹦鹉粪便揭示了消失的寄生物种

古代鸮鹦鹉的粪便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种鸟身上 80% 以上的寄生虫已经消失。这种“共同灭绝”表明,当濒危动物挣扎求生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微小伙伴往往会首先消失。

一箭11星 捷龙三号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4组卫星

今天0时31分,由火箭院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日照近海海域点火升空,采用“一箭十一星”方式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型实现海上热发射的运载火箭,本次任务是首次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实施发射,型号团队对转载、登船、运输、发射全流程逐项分析要素,提出有效防护措施,进一步考核了火箭的环境适应性。

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上海“落户”了 和狗打架、和猫抢粮还翻垃圾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在城市里,经常能看到野生鸟类,而野生哺乳动物却很罕见?其实,城市里野生的哺乳动物一点也不少,不过它们大部分都是穴居的夜行动物,它们通常只在夜晚出来,很多人可能因此认为它们罕见。

哈勃捕捉双星“合体”现场 揭开超重白矮星诞生之谜

英国华威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紫外线观测,发现一颗邻近白矮星(WD 0525+526)的大气层中存在碳元素,证实其为两颗恒星合并后的残骸。这一发现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为研究恒星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韦伯望远镜重大发现:距地球最近的类太阳恒星或藏有巨行星

南门二A(Alpha Centauri A)是一颗距离地球约4.3光年的类太阳恒星,最新研究显示其可能拥有一颗巨大的行星。这颗候选行星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可能存在液态水,但由于其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较低。相关研究已提交至《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研究发现狗鼻子的长度是友好度和可训练性的一个预测因素

哈巴狗和法国斗牛犬等扁脸狗可能看起来格外友好,但新的研究表明,体型、训练和“宠爱”往往比头部形状更能塑造它们的行为——尽管有些特征可能是天生的。

灵长类进化谱系中最早的成员实际上是寒冷气候的幸存者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追溯了灵长类动物6600万年的进化史,并推翻了我们祖先最初栖息于温暖热带森林的传统观念。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统计和气候建模技术发现,我们进化谱系中最早的成员实际上是寒冷气候的幸存者。

1:1全方位验证载人登月 揽月着陆器试验现场画面公布

日前,我国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揽月着陆器是我国面向首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主要用于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间的航天员运输,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并可携带月球车和科学载荷,能支持航天员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嫦娥六号团队第三次问鼎 全球航天领域最高奖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2025年7月,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5年度世界航天奖团体组奖项。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NASA宣布终止“月球开拓者”(Lunar Trailblazer)探测任务

对于美国来说,特朗普频频砍掉NASA的预算,这也让他们一些计划不得不推迟或者取消。据外媒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表声明,宣布“月球开拓者”(Lunar Trailblazer)号探测器的任务已于7月31日正式结束。

鸡蛋壳是怎么进化出来的 为什么那么容易碎?

有好奇的网友提问:鸡蛋壳是如何进化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容易碎?其实,大自然有非常坚硬的“类鸡蛋”东西,就是植物的种子,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坚硬到难以想象。之所以一些植物的种子如此坚硬,主要是因为这些种子需要长距离、长时间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它可能需要经过动物嘴巴咀嚼,肠道洗礼,石头撞击....等等一系列外力影响。

一颗表面完整的桃子里惊现一把新鲜碎树叶 这咋回事?

近日有位北京女士在吃桃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桃子表面完整,但桃核裂开,里面塞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叶子!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显然,桃核可不会这么着急地就开始萌发,即使发芽也不会是这样碎碎的叶片,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8月5日或为有记录以来最短一天:不到24小时

8月5日很可能是2025年最短的一天,根据科学家预测,这一天比正常的24小时短了1.51毫秒,甚至有可能超过1.66毫秒,成为有观测数据以来最短的一天。科学家指出,实际上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地球已经有两次太阳日少于24小时的情况了,分别是在7月9日、7月22日。

耳朵或屁股上插根草 黑猩猩也有自己的潮流文化

一只成年黑猩猩,正若无其事地在林中行走,而它的耳朵里垂着一根草。更让人惊讶的是,旁边的同伴也不甘示弱,把草插在了屁股上,猩猩之间通过模仿彼此,把一根毫无实用价值的草,当成了时尚配饰,从耳朵到肛门,玩出了新花样。

中国首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星际归航”号顺利吉水

中国首艘运载火箭回收船“星际归航”号吉水仪式于5日午后14时08分在扬州润扬船厂举行。据介绍,“星际归航”号是我国首艘、世界第五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运载火箭回收船的国家。

澳洲发现巨型竹节虫 长40cm重44g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昆士兰州的雨林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巨型竹节虫物种。全长40厘米(包括伸直的腿),翅膀很大,体重可达44克,略轻于一颗高尔夫球的重量。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澳洲独有的犀牛蟑螂是体重最大的,可达35克。

饮食改变推动早期人类身体进化

随着早期人类走出茂密的非洲森林到达草原,对现成能量的需求促使他们对草本植物产生兴趣,特别是谷物和隐藏在地下的淀粉质植物组织。一项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科研人员领导的新研究表明,古人类在拥有咀嚼这些食物的理想牙齿前,就已经在吃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了。

南极洲发现332个隐藏峡谷 它们可能正在加速气候变化

海底峡谷是海底最引人注目、最复杂的地质结构之一,但人们对其中许多峡谷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北极和南极等偏远极地地区的峡谷。《海洋地质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南极海底峡谷清单,记录了332个峡谷系统,其中一些峡谷系统的深度超过4000米。

加拿大首次发现混合物种恐龙群足迹 不同品种可能曾成群迁徙

加拿大的一项突破性发现表明,不同种类的恐龙可能曾成群迁徙。PLOS ONE上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加拿大的一个惊人发现:化石足迹显示多种恐龙一起移动,为可追溯到 7600 万年前的跨物种社会行为提供了罕见证据。

侏罗纪化石揭示了隐藏数十年的蛇颈龙科新成员

1978 年在德国挖掘出的一块化石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它属于一种以前未知的侏罗纪海洋爬行动物。这种长颈生物生活在1.83亿年前,其骨骼甚至还残留着软组织的痕迹。科学家们最近才在仔细复查后将其确认为一个新物种。

美国神秘飞机X-37B开测全新导航技术:首发量子惯导、无需GPS

GP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地理位置定位技术,但它问世30多年来也有很多限制没有解决,美国本月底将测试全新的定位技术,基于量子惯导原理,不再依赖GPS。

哈勃望远镜捕捉到一场恒星风暴 其强度之大以至于正在重塑一个星系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生动的细节。它是我们银河系外的一座恒星工厂,狼蛛星云闪耀着强大的恒星和混乱的尘埃。

涨姿势了:这才是完整莲藕在水里的样子

抖音用户“农村彪哥”发布的一条短视频,用镜头揭开了莲藕在水中的完整形态,让网友直观看到这份藏于淤泥中的自然馈赠。视频里,刚从池塘取出的整株莲藕,藕节横卧在水面下,如同串联的白玉,上方却撑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雄狮带一个那么大的“鬃毛围脖” 它们在非洲捕猎真的不热吗?

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个狮群中负责捕猎的是成年雌性狮子,而成年雄性狮子则负责守护狮群领地——主要是确保自己后代安全,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给雌性狮子提供帮助。

他们去北极寻找雪 却发现了雨水和鲜花

曾经可以预见的北极冰冻冬季如今却令人震惊地变得面目全非。2025年2月,斯瓦尔巴群岛的一支科学小组原本计划研究新降雪,结果却发现雨水、裸露的苔原、盛开的鲜花和融水湖泊。随着气温飙升至冰点以上,他们厚重的防寒装备显得毫无用处,北极冬季的新现实也随之暴露。

陆地植物活动增强 而海洋生态系统却日益衰弱

从 2003 年到 2021 年,地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的能力增强——这主要归功于陆地植物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生长得更加旺盛。当森林和农田在碳捕获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时,海洋藻类却开始陷入困境,尤其是在热带水域。这种转变正在改变地球上的生命平衡:陆地变得更加富饶,而海洋生态系统却日益衰弱。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源自酸奶的生物活性可注射治疗凝胶

哥伦比亚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天然存在的颗粒(称为细胞外囊泡 (EV))来制造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的生物活性可注射水凝胶。

科学家将孔雀羽毛转化为微型激光谐振器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对印度孔雀(俗称孔雀)等鸟类羽毛的鲜艳色彩和复杂结构着迷。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些标志性尾羽的一个惊人特性:当它们被注入一种常见的荧光染料时,能够充当微型激光谐振器。

科学家为太阳能发电厂找到副业 用于夜间搜寻小行星

无论太阳能发电系统有多么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它们在夜间无法工作。一旦太阳落山,白天的发电就结束了。系统会关闭,直到第二天日出之前,发电量为零。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约翰·桑达斯基正在考虑为太阳能发电厂增添一些副业。在国家太阳能热测试设施,他正在试验让定日镜在夜间搜寻小行星。

两条腿走路的人类可能是在树上进化而来 而不是在地面上

确定我们的祖先何时以及为何停止树栖生活并开始直立行走,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许多早期人类近亲能够直立行走,但他们也拥有强大的攀爬能力。遗憾的是,在气候变化将茂密的森林转变为更加开阔、干燥的栖息地(即所谓的“稀树草原镶嵌地”)的关键时期,我们几乎没有化石证据。这一变化可能在早期人类迁徙到地面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云南发现最大天牛:体长达80毫米 紧邻"冥界之花"

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450米的高处,首次记录到中国西南地区已知体型最大的天牛——威氏王天牛。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物种在2450米高海拔分布的空白,更刷新了世界上关于威氏王天牛的最高分布海拔纪录。

上海路边疯长的这种草 底下竟然能挖到黄金?

最近,有一种看着像“迷你竹子”的植物正在上海疯长。据传,它所在的神秘家族,象征着“金子”的存在,在其生长茂密处的地下,可以挖到金矿……

被忽视的汽车门把手的演变

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们用来开门的普通车门把手在过去五十多年里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换个角度,如今的现代车门把手却代表着技术的飞跃。在汽车设计的早期阶段,汽车门把手与人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使用的门把手几乎完全相同。一根简单的杆或销钉被连接到旋转把手上,用于锁上或打开车门。这种设计逐渐演变成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车辆中最常见的旋转把手。

这种“神奇材料”的弯曲能力前所未有

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家与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使石墨烯(一种以极高的强度和高导电性而闻名的材料)更具延展性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包括在材料中添加微小缺陷,并形成类似于手风琴褶皱的波纹状图案。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可穿戴电子产品、可卷曲产品等柔性技术。

科学家驱动电子束 以超高效方式解决特氟龙垃圾问题

有没有想过那些涂有特氟龙涂层的旧煎锅会被如何处理?答案并不多,它们大多数都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然而,日本国家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开发的一种新型回收技术,承诺实现100%的回收效率。

研究人员实现让四轴无人机在通风管道中飞行

来自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洛林大学和艾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帮助四轴飞行器在通风管道中飞行而不会迷路或像罐头里的豆子一样撞到墙上,无人机正在全力以赴

研究发现糖的摄入量并不会改变我们对甜食的喜爱程度

一项新研究挑战了人们普遍持有的“吃甜食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这一观念。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但你对甜食的渴望可能并不受糖摄入量的影响。在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增加或减少饮食中甜食的摄入量,对参与者对甜食的整体偏好没有影响。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日前发现了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这项研究将对培育品质更高、更耐贮存的大米起到重要作用。

重口味科普:恐龙能憋住屎吗 会像鸟一样随地大小便不?

鸟类经常以随便大小便而受人诟病,很多人可能好奇过,作为鸟类的“前身”恐龙是否和鸟类一样会随便大小便呢?虽然现在普遍认为鸟类也算是恐龙,但在排便这件事上鸟类绝对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

美俄航天机构“掌门人”七年来首会面 敲定未来颇多合作项目

据新华社报道,7月3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负责人德米特里·巴卡诺夫访问美国,在佛罗里达州会见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18年以来,两国航天机构“掌门人”首次举行面对面会谈。

中国农科院惊人发现:马铃薯是类马铃薯和番茄杂交产生的物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学界震动:土豆的妈妈竟是西红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联合中外科研团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这种材料被称为“黑色黄金” 它正在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5 年 7 月 22 日,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吴海宏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河南场带来演讲《让汽车“轻装上阵”——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魅力》。以下是吴海宏的演讲节选:

告别有毒涂层 新型纳米材料让不粘锅既安全又高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不粘涂层材料,其性能与传统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涂层相当,但PFAS含量大幅降低,更加环保和健康安全。这一突破有望解决PFAS在环境和健康领域带来的长期隐患。

发酵水果的诱惑:科学家发现人类饮酒习性的进化根源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的远古猿类通过食用掉落并发酵的水果获取额外营养,这一行为可能为人类酒精耐受能力的进化奠定了基础。近日发表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的研究为“醉猴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并将猿类食用地面掉落水果的行为命名为“拾落果”(scrumping)。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休眠黑洞也会吞噬恒星

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透过附近星系中厚厚的尘埃层,研究黑洞吞噬恒星的后果。与不断吞噬附近物质的活跃星系不同,这些黑洞处于休眠状态,只会短暂地活动以吞噬不幸经过的恒星。

NASA在火星上发现了完美球体 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当美国人在 7 月 4 日享受烟花和假期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 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正在探测火星上微小、完美的圆形球体,这些球体可能蕴藏着火星炽热过去的秘密。与多年前发现的赤铁矿“蓝莓”不同,这些新发现的球状体起源于火山或撞击,可能是在剧烈的流星体撞击或古代火山喷发中形成的。它们独特的成分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火星动态历史的机会——无论是由火星内部的火焰还是宇宙的猛烈撞击塑造而成。

美国宇航局加大力度修复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的故障相机

美国宇航局利用相当于重击的热能,在距离木星 3.7 亿英里(5.9 亿公里)的地方修复了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的相机,此前该仪器因这颗气态巨星的辐射带干扰而无法使用。

上海闹“蝉灾”,给山东人急得团团转

有句颇有诗意的话:“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但今年入夏以来,上海的蝉却呈现爆发态势,嘹亮的“滋儿哇”叫声如同自带 360° 回旋扩音器,还时不时在树上来一场“蝉工降雨”,因此让“上海蝉灾”上了回热搜。

轻舟货运飞船8月底初样测试

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新型货运飞船的测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货运能力将迎来重大提升。据透露,即将进行测试的是第二艘新版货运飞船,预示着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拥有三款不同的货运飞船,其中大家熟知的天舟货运飞船只是其中之一。

快舟一号甲成功发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 用于国土普查、防灾减灾

今日10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1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和防灾减灾领域。

气候变化加深全球淡水危机的忧虑

新的卫星观测显示,自 2002 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不可持续的地下水利用和极端干旱,地球各大洲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团队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北半球存在四个大陆规模的“超级干旱”地区,可能对水安全、农业和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建造的近7000座水坝使地球北极移动了3英尺

过去两个世纪,数千座水坝的修建不仅驯服了河流,还使地球北极偏离了原来的位置约一米。这些水库储存了数十亿升水,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质量分布,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地轴漂移。

这种鸟在13.6万年前灭绝 之后又在同一个岛上“重生”了

聊个有意思的,有一种鸟,它们真的灭绝了,但是又重新演化了出来!印度洋岛屿上原本有多种不会飞的鸟类,它们安逸的生活在各种岛屿上,无忧无虑,没有多大的生存威胁,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它们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它们几乎全都灭绝了,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就是渡渡鸟

澳大利亚首枚火箭升空14秒坠地爆炸 火箭公司仍宣布发射成功

今日上午,澳大利亚首枚自主设计、制造并从本土发射的火箭 “Eris”(阋神星)发射。现场拍摄的画面显示,火箭在点火后不久开始向侧面滑行,升空仅14秒后便坠回地面,随后发生剧烈爆炸,现场弥漫起巨大的烟尘。

浙大4米“信天翁”无人航行器首次穿越台风眼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呼啸而过时,一艘形似虎鲸的无人航行器悄然钻入其核心区域。4.3米长的机身在狂风巨浪中穿梭,半小时后从台风东南部穿出,扛住44节(约81公里/小时)的最大风力,带回了台风眼内完整的气象、海浪一手数据。

宇宙“小红点”之谜破解 竟是黑洞孕育的“恒星巨婴”

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自2022年投入观测以来,在早期宇宙中发现了数百个神秘的“小红点”。这些天体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前10亿年内,体积微小且异常明亮,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最新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是一种由黑洞驱动的巨型气团,体积超过太阳系,能量来源并非核聚变,而是黑洞。

澳大利亚首次发射火箭 刚离地就坠落爆炸

当地时间7月29日下午6:35,由澳大利亚Gilmour Space公司研制并发射的首枚Eris火箭遭遇发射失败。现场视频显示,火箭在升空后不久开始向侧面滑行,在升空仅14秒后坠回地面,随后发生剧烈爆炸。

初创公司Reflect Orbital正开发镜面阵列 从太空发射阳光发电

一家加州初创公司正着眼于太空,以突破地面太阳能发电的局限性。Reflect Orbital 正在开发一个由巨型聚酯薄膜镜组成的卫星群,用于在天黑后将阳光反射回地球——这个想法潜力巨大,但面临着严峻的工程挑战。

为何富含碳的陨石在太空中如此罕见?

一个全球科学家团队可能已经揭开了太空科学中一个长期未解之谜的答案,这可能会重塑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虽然富含碳的小行星遍布整个太阳系,但它们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中所占比例不到5%。这种令人费解的不平衡现象促使研究人员寻找解释。

两年后同一黑洞再次爆发神秘耀斑 令天文学家感到惊讶

人们常说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但黑洞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律。由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观测到一颗恒星被吸入黑洞并毁灭后引发的强烈耀斑。此次事件的非凡之处在于,就在两年前,同一区域也曾观测到过一次几乎完全相同的耀斑,名为 AT 2022dbl。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距离我们1亿光年的螺旋星系 NGC 1309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一张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图像揭示了位于波江座、距离我们 1 亿光年的螺旋星系 NGC 1309。这个宇宙景象有着旋转的蓝色恒星、尘埃带和数百个背景星系,不仅美丽,而且具有科学意义。

一种能向植物借毒涂毛发的老鼠 大象舔一口都会被毒死

乍一看,这个小家伙像是迷你版的豪猪,尤其是遇到危险时全身毛发立起来的样子,特别像。但事实上,这是一只老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学名鬃鼠,来自非洲。

有大瓜,快进来吃!

西瓜,这个原产于非洲的古老水果,经过数千年的栽培驯化,如今已成为夏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当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相遇,西瓜家族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每一个品种的诞生都承载着人类对完美夏日体验的不懈追求。面对水果摊上那些琳琅满目的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呢?

新型3D打印钛合金比以往更坚固、更便宜

显然,材料科学界的人们已经完全接受了我们能够随意3D 打印钛合金这一事实。由于钛合金具有出色的强度重量比、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用于制造飞机框架、喷气发动机部件、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物、牙科植入物、船体和高尔夫球杆。

民营火箭集中爆发:双曲线一号火箭第10发成功

2025年必将是中国民营火箭爆发的年份,新火箭陆续首飞,已有火箭稳定商用。7月29日12时11分,星际荣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将恩施硒都山泉号(HS-9)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自然界最极端的减肥方法是由2850万份磷虾零嘴实现的

座头鲸看似温顺的巨兽,但每年它们都会经历自然界最极端的速效节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体重会减少约36%——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物种因饥饿而导致的组织分解。如今,对它们史诗般迁徙的新见解揭示了它们的脂肪损失究竟有多么巨大。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淡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

一项全新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消耗水资源和干旱频发的综合影响,地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据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首席研究员Jay Famiglietti及同事利用卫星重力测量数据,估算了各大洲储存的总水量变化。其中包括从河流、地下水到冰川和冰盖所有形式的淡水。其研究结果刊登在了《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11000年前的晚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把野猪拖过高山

虽然冰箱贴和小酒杯是轻松愉快的节日纪念品,但与一个国家文化紧密相连的食物往往具有更高的情感价值。例如,法国奶酪、荷兰焦糖华夫饼和加拿大枫糖浆——这些礼物都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伊朗西部的史前社区从遥远的地方带来野猪作为公共宴会的象征性礼物。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有意义的食物赠送理念并非现代才有。大约11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如今伊朗西部的社区就拥有类似的传统。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被认为不可能自然存在的原碳酸

科学家在类似太空的条件下创造了一种曾经的理论分子,揭示了对宇宙化学和复杂化合物起源的新见解。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化学系的科学家成功合成了原碳酸,这种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极不稳定,不可能自然存在。

猎豹也是猫科动物,为什么它没有像花豹一样擅长爬树呢?

非洲有两种动物叫作“豹”,一种是猎豹,还有一种是非洲豹(花豹),两者外观上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体型上也差不多,所以很多人都将两者搞混了。

我国发现罕见深海章鱼新物种飞天烟灰蛸 俗称“小飞象章鱼”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深海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该研究成果结合整合分类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章鱼类的系统演化关系,并探讨了其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制,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萤火虫航天计划在美国IPO中寻求55亿美元估值

随着投资者对新上市股票的需求呈现持续反弹迹象,航天与国防科技公司萤火虫航天(Firefly Aerospace)计划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寻求约 55 亿美元的估值。

NASA发现一颗富含黄金小行星 估值5.53亿亿元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位于小行星带的16号灵神星(16 Psyche)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黄金矿藏”。报道中提到,这颗金属丰富的小行星所含的金属(包括黄金、铁和镍)估值高达700万亿欧元(约合5.53亿亿元人民币)。

为消灭30万条盘踞美国佛州的缅甸蟒 人们准备派出玩具兔子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直面临着“滑溜溜”难题,在大沼泽地里栖息着数量可能高达30万条的缅甸蟒。其实具体有多少条,谁也不知道,30万条也只是预估值,按照2024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这里的缅甸蟒数量在3-30万条之间。

一亿多年前的地层 竟惊现大量被“铁钉”穿喉杀死的鱼

1861 年,德国的索伦霍芬(Solnhofen)采石场出土了一件羽毛化石,之后不久,这里又发现了一只长着羽毛的奇怪“恐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

世界上第一台月球射电望远镜准备执行月球背面任务

射电天文学家喜欢宁静的环境,因此他们正在向月球发射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台射电望远镜。为了屏蔽地球一侧的无线电信号,月球表面电磁学实验(LuSEE-Night)将在月球背面进行。

哺乳动物不断进化成“食蚁兽” 至少12次独立演化

自6600万年前非鸟类恐龙灭绝以来,哺乳动物已至少12次独立演化出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的特化形态。这一发现由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进化》(Evolution)期刊上,揭示了社会性昆虫对哺乳动物演化的深远影响。

新型显微镜可实现1纳米精度的光学成像 实现原子级视觉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突破性的显微镜,能够以仅1纳米的卓越分辨率捕捉表面对光的反应。这一进展使得观察原子尺度的结构(包括单个分子和微小缺陷)成为可能。能够观察到这些特征,对于开发和改进纳米材料以及极小尺寸(埃级)的表面而言,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神十九航天员谈太空出舱处置意外故障:比地面预估要严重

今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我国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这种打砖机可以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成型,未来可以实现用月球的土建设月球的房子。

近4000人离职 NASA减员目标仍未达成

7月28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已有近4000名员工通过各种自愿方式选择离职,人数超过该机构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尽管这次大规模人员离职已引发广泛关注,但仍未达到NASA的减员目标,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员工离开。

地质学家警告:育空地区的廷蒂纳断层可能引发大地震

维多利亚大学 (UVic)的一项新研究引起了人们对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新发现的地震威胁的关注。加拿大育空地区一处主要断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处于休眠状态,但最近显示出地震活动的迹象。

巨型星系J0107a被发现以300倍的速度诞生恒星

研究早期宇宙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外观惊人地现代的星系,它在110亿年前,也就是宇宙诞生仅26亿年的时候就以极快的速度形成恒星。这个名为J0107a的星系不仅质量巨大,其体积大约是银河系的10倍,而且其恒星形成速度几乎是银河系的300倍。不同寻常的是,这个星系没有与其他星系发生碰撞的迹象,而这种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通常是由碰撞引发的。

科学家称类地行星上的断裂系统可能为地外生命提供宜居条件

研究人员发现,地震引起的岩石裂缝可以将水分解成富含能量的化合物,为地球深层生命提供能量。中国科学家最近对“一切生命都依赖于阳光”这一长期存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发现,生活在地表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从地壳运动引发的化学过程中获取能量,这为生命如何在地下生存提供了新的认识。

天王星比人们之前想象的要温暖

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不应根据太少的事实得出结论,几十年来认为天王星是一颗异常寒冷的行星的观点并不正确,天王星确实会像其他行星一样产生自己的热量。

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仅35光年的潜在宜居行星

科学家已经确认附近的 L 98-59 系统中存在一颗可能适合居住的第五颗行星,揭示出可能拥有水或火山活动的多样化岩石世界。特罗蒂埃系外行星研究所 (IREx) 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迄今为止对邻近红矮星 L 98-59 的行星系统最详细的研究。他们的分析证实,该恒星的宜居带内存在第五颗行星,该区域的条件可能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新的太阳能技术可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分 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生存的几率。该研究团队在7月16日发表于《焦耳》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分,并将其转化为可呼吸的氧气和用于燃料的化学成分。这项突破有望在未来的太空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减少从地球携带大量水和燃料的需求。

摄像机捕捉到的罕见镜头揭示了7.7级大地震如何在几秒钟内摧毁地表

研究人员首次拍摄到了缅甸最近发生的 7.7 级地震中弯曲断层滑动的影像——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地质证据怀疑存在这种滑动,但从未亲眼见过。这段令人震惊的视频被发布到 YouTube 上,引发了地球物理学家的更深入分析,他们证实滑移遵循了向下弯曲的路径,与之前从古代滑线推断出的模式相吻合。

科学家在北海下方发现巨型构造 反转的地下结构可能影响碳储存策略

科学家们发现了隐藏在北海之下的数百个巨大的沙层,这些沙层似乎对基本的地质假设提出了挑战,并且可能对能源勘探和碳储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与业内合作伙伴携手,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成像(利用声波)与从数百个钻井点采集的钻井数据和岩石样本相结合,发现了巨大的沙丘,其中一些沙丘甚至绵延数公里。这些结构似乎沉入地下,推开了下方年代更久远、更松软、密度更低的地层。

科学家终于看到电子“隧道”内部的样貌

一组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行为,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内部碰撞过程,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浦项科技大学物理系金东彦教授与马克斯·普朗克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合作项目合作,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