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哈勃望远镜揭示白矮星“吞噬”类冥王星冰冻世界的残骸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远离太阳系的白矮星正在吞噬一个冰冻、富含水分的类冥王星世界的残骸。这一“宇宙犯罪现场”不仅揭示了行星碎片的戏剧性命运,还进一步证明了生命所需的基础元素广泛分布在银河系中。

NASA已确认的系外行星数量突破6000颗

据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消息,NASA现已确认系外行星总数达到6000颗,这些遥远的异星世界囊括了从炽热巨星、熔岩海洋,到拥有宝石云或如泡沫塑料般轻盈的星体,种类丰富、形态奇特。这一里程碑,不仅展示了太阳系外世界的惊人多样性,也标志着人类探测和研究遥远行星的能力大增。

这种虫子的尿甜甜的,炸着吃还很香

在今年已经过去的夏天,你没有注意到这种虫子?它长着长长“鼻子”,有一身靓丽的色彩。其实,它每年都会在网上引发一波讨论,因为它们有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名字:龙眼鸡

AI破译钙钛矿结构 为新一代太阳能技术带来突破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迈出了推动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技术发展的关键一步。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模拟,解析了高性能钙钛矿材料——甲脒铅碘(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FAPbI₃)复杂的低温结构,为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四次出舱活动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6日1时35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出舱任务,出舱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化学技术突破推动更快、更小的微芯片研发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团队通过结合金属材料与光敏化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微芯片制造方式,有望使芯片变得更快、更便宜、更高效。这一微芯片设计的飞跃将有望重塑从智能手机至飞机等领域。

国防科大团队打造可测量声音的“尺子” 用于水下成像、生物医学成像等

进行星间测距,或测量冰川的微小位移,刻度固定、精度有限的尺子显然无能为力,这时候光和声音就派上了用场。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罗晖教授、肖光宗副教授课题组联合该校景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造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为水下声学工程、生物医学成像等声学传感应用提供了一把超级“声尺”。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黑洞。这一新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一个名为CAPERS-LRD-z9的“小红点”星系中心,被观测到的时间距宇宙大爆炸仅5亿年。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安东尼·泰勒(Anthony Taylor)的介绍:“在寻找黑洞时,这几乎是当前技术所能探测到的最远距离。”他补充说,“我们正不断突破现有技术的极限。”

冰比液态水更能有效溶解铁矿物 北极河流“生锈”原因可能在于此

一项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冰比液态水更能有效溶解铁矿物。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在气候变暖导致永久冻土融化的情况下,许多北极河流正在变成铁锈色。

核聚变“国家队”将在上海新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

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核能发展一般规律,该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大部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量 而不是震动

据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新研究,大部分地震能量实际上转化为热量,而非地面震动。据实验室“微型地震”模拟,约80%能量变为热,10%产生震动,极少部分用于岩石断裂。部分热点甚至足以使岩石在微秒间融化为玻璃状物质。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近日将择机再次出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告别水泥?新研究用废纸板和泥土砌出坚固墙壁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浪潮中,建筑行业正积极寻找能降低碳足迹的创新材料。近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纸板约束夯土”的新型建筑材料。它仅由纸板、土壤和水构成,不仅坚固耐用,其碳足迹更仅为传统混凝土的四分之一,成本也可降低逾三分之二,为绿色建筑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天文学家首次拍摄到婴儿行星在黑暗中诞生的照片

科学家取得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直接拍摄到一颗正在诞生中的婴儿行星,这颗行星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环中孕育成长。天文学家利用最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技术,捕捉到了流向这颗新生行星的明亮氢气,让人有如亲眼目睹行星“出生”的奇观。

NGC 2775:既非螺旋亦非椭圆的神秘星系

据欧洲空间局(ESA)与NASA联合发布的最新消息,哈勃太空望远镜近日捕捉到了一张特殊星系的照片。该星系编号NGC 2775,距地球约6700万光年,位于巨蟹座。科学家们发现,该星系在结构上既不像传统的螺旋星系,也不像椭圆星系,其复杂特征令天文学家们争论不休。

科学家以超高温加热黄金 通过测量原子的运动速度直接揭示其温度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准确测量极高温物质的温度。从太阳内的等离子体,到行星核心和聚变反应堆,所谓“温暖致密物质”状态的温度可高达几十万开尔文。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尚未掌握可靠的精确测温方法。

NASA公布宇航员绕月时间表 时隔半世纪重返深空

周二,美国宇航局(NASA)于约翰逊航天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其阿耳忒弥斯二号(Artemis II)任务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并首次公布了目标发射窗口。

8000多人中选出10人 美国新一批宇航员亮相

美国航天局22日向公众介绍新遴选出的10名宇航员:他们从8000多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包括6名女性和4名男性,女性人数首次超过男性。美联社援引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的话报道,新一批宇航员今后或可成为登上火星的首批美国宇航员之一。

河流也会遭遇热浪 研究发现其速度远超空气热浪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河流也会经历热浪,而且其发生速度远超空气中的热浪,在美国1980年至2022年间,约1500个河流点的调查表明,河流热浪发生速度最多可达空气热浪的4倍,持续时间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一发现对水生生物影响巨大。

圆鼓鼓的北长尾山雀是世界最萌小鸟之一 它们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行为

下面这张照片实在是太经典了,原来世界上有一种鸟能长得这么可爱的:

新研究颠覆定论:灵长类祖先起源于寒冷环境而非热带雨林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起源于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然而,由英国雷丁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重新分析古气候数据,得出了颠覆性的结论:最早的灵长类实际上生活在气候凉爽、甚至寒冷的环境中。

地球正在给月球“上锈”?科学家发现地月之间的特殊关联

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正在发生锈蚀现象,其成因与地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从地球吹向月球的氧粒子能够将月球上的富铁矿物转化为赤铁矿,即常见的铁锈。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并表明月球的地质记录保存了这种星际关联。

蓝色起源赢得NASA合同 将VIPER月球车运送至月球南极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于上周五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项重要合同,将负责把VIPER(月球极地探测车)送往月球。这不仅彰显了NASA对“蓝月”(Blue Moon)着陆器及人类未来月球探索的信心,也为VIPER项目重新赋予了新生。

新型洋葱皮生物降解薄膜可延长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寿命

芬兰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有望延长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对石油基塑料的依赖。由图尔库大学牵头,与阿尔托大学及瓦赫宁根大学协作的团队,证实了掺入红洋葱皮提取物的纳米纤维素薄膜在紫外防护方面优于传统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保护膜。

科学家发现地球“类卫星”2025 PN7已伴随人类约60年

据最新研究,天文学家在近地轨道发现了一颗此前未知的“类卫星”,这块小型太空岩石被命名为2025 PN7。据研究人员分析,它可能已在地球周围存在长达60年,却未被望远镜发现。

超强台风“桦加沙”达17级以上 台风的强度是怎么测算的?

今天14时,超强台风“桦加沙”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2米/秒,强度超17级。那么台风的强度是怎么来的?又是由谁来确定的?对此,中央气象台进行了科普。原来,台风强度的核心判定指标是近地面中心最大平均风速或最低海平面气压,获取方式分为直接观测与卫星估算两类。

瑞典团队研发出一种由光驱动的微型齿轮 直径仅几十微米

瑞典哥德堡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新近研发出一种由光驱动的微型齿轮,直径仅几十微米,甚至能够嵌入一根头发丝中。这为开发微米尺度的芯片内微电机系统铺平了道路。哥德堡大学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齿轮是人类机械文明的重要部件,从钟表、汽车到机器人和风力涡轮机无处不在。

真正的宇宙歌姬 载着初音未来的金星探测器光荣退休

据ITmedia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于9月18日宣布终止金星探测器“晓”号的任务。这艘对金星轨道进行了近十年研究的探测器,曾因“将初音未来带进太空”而闻名。

CryoSat卫星在南极洲发现了85个新的冰下湖泊

近日,科学家利用欧洲空间局(ESA)CryoSat卫星,揭开了南极冰盖下神秘湖泊的新面纱,发现了85个此前未知的亚冰盖湖泊,揭示了隐藏在冰层下的水网如何驱动冰川运动并影响海平面上升。在南极庞大的冰盖下,隐藏着数百个亚冰盖湖泊。这些地下水库对冰川的移动和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影响全球海平面。

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揭示前所未见的土星大气新结构

NASA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对土星大气的最新观测,揭示出前所未见的奇异大气结构,包括在电离层中漂移的“黑色珠链”和平流层中的非对称星形图案。这些神秘现象或许与土星著名的六边形风暴有关,但其确切成因仍未解明。

研究发现天赋异禀的狗具有人类般的“词语标签”理解能力

据匈牙利埃特沃什·罗兰大学(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研究团队最新公布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一些特别聪明的狗不仅可以像以往大家认知的那样,将具体的口头词汇与特定外观的物体关联起来,更能根据词语含义,把同一词语对应到外观不同但功能相同的物体上。

西伯利亚神秘“爆炸坑”之谜揭晓

在西伯利亚西部的亚马尔半岛和盖丹半岛地表散布着巨大的坑洞,看上去仿佛地球自身炸出了一个个深洞。这些被称为“气体喷发坑”(GEC)的现象,自2014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其成因一直是个谜。不过,科学家们现在认为他们找到了幕后原因。

空间激光测量揭示了首次给出30年全球海洋质量变化的精确记录

2025年9月21日,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创新前向建模技术,攻克卫星激光测距空间分辨率低的难题,实现了全球海洋质量变化的长期监测。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的上升主要由海洋质量的增长推动,陆地冰川的消融已成为当前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素。

科学家z在深海发现"蜗牛鱼"新物种

加州外海的深海之处传来令人欣喜的新发现。科学家在蒙特利海底峡谷约12,000英尺的幽暗水域中,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小型蜗牛鱼物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Careproctus colliculi”,昵称“bumpy snailfish”(凹凸蜗牛鱼)。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外形也格外软萌可爱,迅速成为深海生物中的新晋明星。

9月了,冰岛人又开始扔海鹦幼鸟了

在冰岛境内的赫马岛上,9 月正是把小鸟扔下悬崖的好时节。每到这个季节,岛上的居民就会在半夜集体出动,举着手电筒、抱着纸箱在大街小巷四处搜寻——他们的目标是抓捕北极海鹦幼鸟。一旦被人类抓住,这些幼鸟就会被带到悬崖边,然后再被用力地扔出去……

美国拟在月球建核反应堆 竞速中俄抢占先机

美国计划在月球表面部署核反应堆,以在与中俄的太空竞争中占得先机。美国宇航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已在8月下令加快项目进度,目标是在 2029年底前将一座 100千瓦级核反应堆送上月球,这一功率相当于地球上一小片社区的用电量,但对太空探索而言前所未有。

天文学家首次完成黑洞回冲的全方位测量

据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高能物理学研究所(IGFAE)领导的科研团队最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首次准确测定了由两个黑洞碰撞所形成的新生黑洞的回冲速度和方向。这一发现为了解宇宙中最极端的剧烈事件带来了新的见解。

新研究称时间本身具有三维属性 而空间则是由时间“涌现”出来的

一项来自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UAF)的最新理论提出,时间,而非时空,可能是现实的真正基础。该理论主张,时间本身具有三维属性,而空间则是由时间“涌现”出来的,并非与时间同等根本的存在。

一重达423公斤的火流星坠落广东 陨石猎人挖地3米找出

今年5月28日,一个发光的圆点划过广东茂名等地夜空,不少网友还拍下了此种奇观,而发光体为一颗火流星。有目击者称不久后听到一声巨响:“突然一声巨响,天都被照亮了。”可以确定的是,这颗火流星在广东茂名某地坠落,这也引起了国内陨石圈的沸腾。

美国天鹅座XL货运飞船两次点火失败 都是软件问题

9月18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天鹅座XL”货运飞船(天鹅Plus),终于成功对接于国际空间站。天鹅座XL飞船于9月14日由猎鹰9号火箭发射成功,但推进系统接连出现故障,主发动机为提升轨道进行的两次点火,都比预定计划提前终止,因此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被迫推迟。

韦伯望远镜首次揭示潜在宜居星球的线索

得益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团队主导的国际合作,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最新观测,首次为距离地球40光年的类地系外行星TRAPPIST-1e带来了更明晰的宜居性证据。目前初步结果显示,该行星虽已失去原始大气层,但或许仍保有第二代大气,这意味着其表面有存在液态水的可能,为系外生命探索带来了新希望。

太阳风中隐藏奇异粒子 有望重塑空间天气模型

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领衔的一项新研究首次通过磁层多尺度(MMS)探测任务在地球附近的太阳风中观测到“拾取离子”(PUIs)及其相关波动活动。该任务2015年发射,通过四颗卫星深入探测地球磁层——这一保护地球免受太阳及宇宙辐射侵扰的磁场结构。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隐藏的新型古老恒星系统

由萨里大学牵头的最新研究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天文学家们宣布借助高精度宇宙模拟首次解开了球状星团的形成之谜,同时揭示银河系内或已存在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古老恒星系统类别。

中国首台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开建 “看不见”的宇宙秘密将被揭开

据央视报道,今天(20日),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简称XSMT)正式启动建设。该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建设,其15米口径的高精度天线面板,可支持高频段亚毫米波观测,配备有大视场多色相机、三波段超外差接收机、460GHz多波束接收机等先进的科学仪器,支持宽频段、广视场和高灵敏度的观测。

给母乳加蒜香,给牛刷斑马线,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味太冲了……

活了好久终于活到今天,哥们每年必看的首届搞笑诺贝尔奖,他又来了!今年已经来到了第35个首届!没错,每年都是首届,就像你每次熬夜都说这是最后一次一样,令人安心。

首度公开的照片揭示新几内亚神秘巨鼠

捷克科学院生物学中心及南波希米亚大学的博士生František Vejmělka经过为期六个月的新几内亚实地考察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首位在野外观测并记录到地球最大型鼠类之一——Istapantap毛足鼠(Mallomys istapantap)的科学家。

搞笑诺贝尔奖出炉 牛涂上斑马纹有助防蚊获生物学奖

年度“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得主周四揭晓,有研究团队好奇乳牛被涂上斑马般的条纹,是否有助防蚊,还有人探讨蜥蜴偏好的披萨口味,这些实验成果获得主办单位肯定。

地球的自转速度正在加快 导致我们每天的时间变得更短

近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正在加快,导致我们每天的时间变得更短。据报道,2025年8月5日,地球将在比标准24小时制早1.33毫秒完成一次自转——当日长度为86399.99867秒。这一变化微乎其微,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但通过现代高精度仪器可以被精确测量。

中国天文学家在仅2.3亿光年外发现“流浪”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不守规矩”的黑洞——它没有安分地待在星系中心,而是独自流浪在星系的外围。这一发现挑战了人们对黑洞形成和演化的传统认知。

西北大学科学家开发新催化剂 有望大幅简化塑料回收流程

西北大学及其合作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低成本镍基催化剂,或将使混合塑料的回收变得更简单高效,有望彻底改变塑料废弃物的再利用方式。这项最新成果已于《自然化学》期刊发表。

为什么下雨时,鸭子就在雨中傻站着一动不动?

下雨时,大多人都会匆忙寻找避雨之处,而在水塘、湖泊旁我们经常会发现鸭子等水鸟,丝毫不在意雨水,静静地站在岸边或浮在水面。此前在某社交媒体平台曾有一段视频引发大家关注,视频中的鸭子一动不动站在雨中,像是静止了一样。

新EHT图像揭示M87*超大质量黑洞发生意外的偏振翻转现象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银河系M87中心超大质量黑洞(M87*)的全新详细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极具动态性的极化变化环境。科学家还首次在EHT观测数据中发现了黑洞喷流基部附近的扩展喷流辐射信号,这一发现为理解黑洞周围极端环境下物质与能量的表现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已于今日发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让土壤更快呼吸

9月16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田野实验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可能增加热带森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研究表明,未来升温或使热带土壤的碳损失超过此前预计,影响全球气候预测。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国际热带森林研究所的Tana Wood和同事通过开展原位升温实验,追踪了碳如何在波多黎各的热带森林土壤中迁移。

大连化物所开发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成功点亮LED灯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据了解,这一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NASA最新研究:太阳正在“慢慢苏醒” 或带来灾难性风暴

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显示,太阳活动正日益活跃,可能带来更强的太阳风暴,对航天任务及地球上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泰晤士报:中国“幽灵粒子”机器改写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在中国一座未来主义的地下天文台,粒子物理学家希望通过研究中微子,揭开科学的最大秘密,山坡深处的一个球体将受到中微子的轰击,由全球科学家团队进行测量。

漂浮海藻为何席卷大西洋?科学家揭示原因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Harbor Branch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基于40年的科学数据,近日发布了针对大西洋漂浮褐藻(马尾藻)的全面综述。该研究揭示,这种自由漂浮的褐色海藻,不仅在大西洋扮演着重要生态角色,也因其数量激增而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与社区生活。

昆虫也正在从“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中消失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最新研究显示,即便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极少的原始高山栖息地,昆虫数量也在急剧下降,而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原因。

距地球仅40光年的TRAPPIST-1e行星或具宜居大气层

科学家在距离地球约40光年的TRAPPIST-1行星系统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具地球特征的系外行星——TRAPPIST-1e。这一行星存在于适宜生命的区域内,最新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观测结果显示,其表面可能拥有类似地球、可支持液态水存在的大气层。

科学家在笔记本电脑上实现宇宙模拟

宇宙以星系、星系团和细丝结构交织成浩瀚的宇宙网,过去对这样复杂结构的建模一直依赖超级计算机和大量时间。如今,科学家们推出了一款名为Effort.jl的创新模拟器,它能够在笔记本电脑上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度模拟宇宙模型,部分情况下甚至优于传统模型。

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今日09时0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将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轰动一时的“臭氧层空洞”正在自己悄悄长好 原因竟然是这个

很多人或许对“臭氧层空洞”这个词还有很深的印象,不过最近这些年里,这个名词已经很少出现了。有人说如今臭氧层空洞没人提起,说明当年的宣传都是耸人听闻的骗局,进而引申到说今天的气候变化也是“狼来了”。当然,这一观点也遭到了研究者的反驳。但也能看出,确实很多人不知道臭氧空洞的后续如何。

CRISPR基因编辑动物引争议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已将其应用于马、绵羊、猪等动物的遗传改良。英国《自然》网站在日前的报道中指出,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和绵羊等动物,正逐渐在农业领域获得认可。这些技术可提升动物的性状表现,为人类提供更安全、优质的肉类产品。但经CRISPR技术改造的马,却被马球比赛拒之门外。专家强调,必须严格追踪并确保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性,审慎推进相关应用。

星际彗星3I/ATLAS在月食期间发出绿光 天文学家对其化学性质感到好奇

2025 年 9 月日前后,全球大部分地区都看到月全食,由于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中间,地球逐渐遮挡太阳光导致月球变暗甚至出现血红色。不过在月全食期间来自纳米比亚的业余天文学家迈克尔耶格尔 (Michael Jäger) 和杰拉尔德雷曼 (Gerald Rhemann) 却观察到其他人没注意的事情:星际彗星 3I/ATLAS 发出绿光。

天龙三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据媒体报道,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近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成功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该试验是火箭首飞前所经历的最大规模技术考核,标志着天龙三号已全面进入首飞冲刺阶段。

新型材料“CHESS”极大提升了热电制冷设备的效率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的科学家最新研发出一种名为“CHESS”的新型材料,极大提升了热电制冷设备的效率。这一突破几乎将传统材料在室温下的性能提升了一倍,有望推动更高效、更节能的冷却系统发展,为今后的能源节约提供新途径。

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屡次推迟 技术难题成主因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全力推进“阿尔忒弥斯”(Artemis)载人登月计划,目标是在月球建立可持续驻留的基地。然而,这一被寄予厚望的太空探索项目,目前正面临技术瓶颈、进度推迟与资金短缺等多重挑战。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近日公开强调“美国不能输”,更凸显出该计划在当前国际太空竞争中的紧迫性。

官方证实:秦始皇“昆仑神山”石刻是真的

不久前,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发现一处重要石刻,随后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调查研判。据央视最新报道,经过审慎研究,认定这一石刻确实是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土卫八:太阳系最独特的天然卫星 像是一颗工业拼接的双色球

很多人都认为月球非常独特,在地球上观察它时,它正好和太阳的大小相当,它永远只有一面朝着我们,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的体积大到难以想象。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去了解一下太阳系的其它天然卫星,我们就能发现太阳系的大多卫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英媒:如果中国击败美国重返月球表面会怎样?

估计有2亿美国人在2029年观看了这一重要时刻的直播,但时间安排不太方便。与1969年不同,它发生在凌晨。但他们还是观看了。世界上的许多人也都聚在一起看直播,就像整整60年前那样。月球上再次出现了两个人。视频质量更高了,但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骄傲和喜悦依然如故。即使那个国家——对它来说,这一事件发生在一个更加文明的时代——那时已是另一个国家。

阳耀斑实际温度远高于此前估计 达到先前认知的6.5倍

安德鲁斯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太阳耀斑中粒子的温度远超此前科学界的估算,部分离子温度甚至比原有认知高出6.5倍。这一发现为困扰天文学界半个世纪的太阳耀斑谜题提供了解释。

30年研究揭示隐藏气候因素正在加热南极洲核心

经过长达30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东部内陆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升温。这一趋势的驱动力量,源自不断变化的南印度洋海洋状况,为温暖空气深入内陆铺平了道路。以往被忽视的“冰雪心脏”,或已成为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关键。

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得益于一次幸运的行星碰撞

据伯尔尼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2025年9月13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地球之所以能够孕育生命,可能要归功于早期一次“幸运”的行星碰撞。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奇异超新星 内部结构首次披露

科学家们最近首次揭示了一颗恒星在生命尽头时内部层层结构,标志着对巨大恒星死亡方式的认知发生重大转变。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光谱仪,对2021年由兹威基瞬变设施(ZTF)发现、编号为SN 2021yf的超新星进行了观测。

行星能否在死去的恒星周围继续繁荣?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天文学教授Juliette Becker撰文指出,太阳终将死亡。当它消耗完核心的氢燃料,无法再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之时,这一过程并非太阳系的终结,而可能成为剩余天体的新进化阶段的起点。

发出绿色荧光的工程细菌能帮助检测水中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往往极其细小,人们甚至很难意识到它们在水体中存在。近期,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能够使微塑料颗粒发出绿色荧光的工程细菌,有望为微塑料检测带来革命性进步。

外来铲鮰崛起 登上宾夕法尼亚水域的食物链之巅

原产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外来物种铲鮰已悄然成为宾夕法尼亚萨斯奎哈纳河的顶级捕食者。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外来鱼类生长迅速、几乎杂食且缺乏天敌,现在主宰着当地食物网。为适应新“霸主”的威胁,本地鱼类如鲈鱼及沟鲶等不得不调整饮食习惯甚至行为,只为求生。这反映出单一外来物种所能造成的生态系统巨变。

阿根廷海底发现翘臀派大星:全身橘色“臀部”饱满 胖乎乎超可爱

很多人认为,海洋生物,尤其是住在深海里的,根本不注重外表,都是随便长长的。如果你在海底看到过胖乎乎的派大星,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前段时间,美国一支海洋探险队在阿根廷的海岸进行了一次深海拍摄,科学家们派出了水下机器人在马德普拉塔海底峡谷完成了潜水作业。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

神秘的“烟炱行星”可能隐藏在恒星之间

天文学界普遍认为,银河系中最常见的行星类型之一是“水世界”,推测其内部富含水或冰。但密歇根大学李捷(Jie Li)团队最新研究显示,一些行星的低密度、容易被误判为富水,而实际上它们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富含碳、氢、氧、氮的炱状有机物。科学家估计,“烟炱”在彗星总质量中占比可达40%。

NIST耗时20年建造世界上最精准的时钟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团队日前建造出全球最为精准的时钟。该新型光学原子钟以单一铝离子为核心,可实现极为精确的时间测量,其分数频率不确定度低至5.5 × 10⁻¹⁹——意味着它要比宇宙的年龄还久才会快或慢一秒。同时,该时钟的分数频率稳定度达到3.5 × 10⁻¹⁶ / √τ秒,比目前其他离子钟高出2.6倍。

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日宣布,俄罗斯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该飞船将于2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送去总重超过2.5吨的各类物资。

给 DNA 装“活字” 我国自主研发“毕昇一号”实现存储技术跨越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海量的信息,包括发送的消息、拍摄的照片、社交媒体上的视频以及科研实验的数据等。根据调研机构 IDC 的预测,到 2028 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 380 ZB(1ZB 约等于 1 万亿 GB),相当于 3800 亿块家用 1 TB 的移动硬盘所能存储的内容。

引力波最终证实了霍金的黑洞定理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两个黑洞之间异常强烈的碰撞,这使得物理学家能够验证斯蒂芬·霍金在1971年提出的黑洞面积定理。9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美国化学家研制出能量提升150%的下一代火箭燃料化合物

美国奥尔巴尼大学(University at Albany, SUNY)的化学家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高能化合物——二硼化锰(MnB₂),有望革新火箭燃料,显著提升太空飞行效率。这一最新研究已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

NASA禁止中国公民参与其太空计划

据《卫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禁止持有有效签证的中国公民参与其项目。此举表明中美之间的太空竞赛已愈演愈烈。这一方向的改变最初由彭博社报道,随后得到美国宇航局的证实。

牛打嗝导致气候变暖?最新研究:这锅背得有点冤

过去,全世界的牛们都不明不白地背了一个罪名,温室气体的制造者/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通过打嗝释放大量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而牛被视为气候变暖的第二罪魁,当然了,第一是人。

星河动力谷神星二号、智神星一号火箭即将首飞 可垂直回收和重复使用

随着2025年第四季度即将到来,我国多型民营商业火箭都进入了首飞的冲刺阶段。星河动力官方宣布,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近期相继进入发动机交付与总装阶段。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模拟核反应堆 助力深空推进研究

如何安全、有效地控制核动力太空推进系统一直是航天领域的技术难题。为突破该瓶颈,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日前建立了一套模拟核反应堆测试装置,用于研发未来可将宇航员送往火星甚至更远深空的核动力火箭发动机。

LIGO探测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 广义相对论与霍金面积定理获最强验证

天文学家通过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史上最强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项发现为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霍金黑洞理论提供了迄今最坚实的观测证据。

1500年谜团终解 科学家重写世界首场鼠疫起源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USF)与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AU)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公布,首次在拜占庭帝国腹地发现了早期鼠疫杆菌的直证基因遗迹,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瘟疫(约公元541—750年)背后的元凶给出确证。

研究发现美国坐拥重要矿产资源 却被随意浪费

一项最新《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美国本土矿山年产量本可满足国内能源、国防与高科技产业对所有关键矿产的需求,诸如钴、锂、镓以及多种稀土元素(钕、钇等),但这些资源在矿业生产过程中却大量以尾矿形式被丢弃,未能有效回收利用。

剧烈碰撞决定了行星的长期演化及其潜在宜居性

美国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wRI)与多家机构合作,近期在《自然评论》期刊刊文回顾了类地行星(即太阳系内部的岩石行星)的早期碰撞历史,并强调这类剧烈碰撞如何决定行星的长期演化及其潜在宜居性。

韦伯太空望远镜揭开谜团:类地行星GJ 1132 b并无大气层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在研究GJ 1132 b这颗距离地球约41光年的近邻系外行星时,曾因是否存在大气层产生争议。它有类似地球的岩石结构、半径和质量略大于地球,但与主星(M型矮星)的距离极近——仅0.0153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仅1.6天。由于距离恒星如此之近,理论上该行星很难保有大气层,但某些模型认为仍有可保留大气的可能性。

中科宇航发布力鸿二号 面向太空旅游的可重复使用飞行器

中科宇航近日在广州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这是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可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太空旅游服务。

NASA“毅力”号火星车发现潜在生命特征

据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地时间10日发布消息说,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去年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的一块岩石样本中存在“潜在生物特征”。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迄今已知质量最大的双星系统之一

一个由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在对历史观测数据与最新观测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后,确认银河系中最为庞大的双星系统之一——NGC 3603-A1的真实质量。这一系统位于距离太阳约2.2万光年的星暴区NGC 3603,是本星系中已知距离最近的此类区域。

冲出太阳系!旅行者一号穿过50000℃“火墙”依然完好无损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二号探测器,都已经冲出太阳系(有争议),向未知深空持续探索,不断带来新的惊喜。NASA公布的数据显示,年近半百的旅行者一号,最近进入了一个温度高达50000℃的神秘高温区域,而且完整无损地穿了过去,将宝贵的数据传回了地球。

美国最强激光ZEUS发射2拍瓦光束 超全球发电量100倍

9月10日消息,美国ZEUS(Zettawatt Equivalent Ultrashort laser pulse System)激光设施成功发射了2拍瓦(2千万亿瓦)光束,成为美国当前运行中的最强激光,其峰值功率几乎是美国其他任何激光的两倍,超越了全球总发电量的100倍。这一壮举仅在极短的激光脉冲时间内实现,持续时间为25亿亿分之一秒。

新型水基液流电池性能可能优于昂贵的锂离子电池

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水基“液流电池”,有望革新家庭屋顶太阳能储能方式。与目前高达1万美元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相比,这一创新技术更安全、价格低廉、性能优异。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