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科学家发现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可通过增加其内部结构的"混乱度"来提高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和计算机建模技术研究了超级电容器中使用的多孔碳电极。他们发现,化学结构更无序的电极比结构高度有序的电极储存的能量要多得多。超级电容器是能源转型的一项关键技术,可用于某些形式的公共交通,以及管理间歇性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但由于能量密度较低,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浙江江山发现新物种须女景天:3月发芽、5月开花、7月枯萎

4月27日消息,据江山发布官方,近日,江山市林业局科研人员在江郎山景区做野外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景天科景天属新种,将其命名为须女景天(Sedum xunvense Y.L.Xu&P.Li),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植物分类学》。

嫦娥六号完成垂直转运 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今天上午,嫦娥六号探测器和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器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推进剂加注等工作。据国家航天局透露,嫦娥六号计划5月初择机实施发射。

科学家利用大豆废料为养殖鱼类提供绿色食品

水产养殖业的一大讽刺之处在于,尽管人工饲养的鱼类本身不是野生捕捞的,从而减轻了野生鱼类的压力,减少了意外误捕非目标物种的情况,但它们的颗粒饲料却是由野生捕捞的小鱼制成的鱼粉。

陨石中前所未有的发现正挑战天体物理模型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被困在古老地外陨石中的罕见尘埃粒子,这种陨石是由太阳以外的恒星形成的。这一发现是由第一作者妮可-内维尔(Nicole Nevill)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现的,她目前在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所(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工作,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约翰逊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合作。

中外科学家首次厘定长白山3万年前大喷发事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宣谕、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联合中、英、德、韩等国科学家,首次厘定长白山3万年前大喷发事件并揭示其精确年代。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扰动深海:新研究揭示人类强烈影响了地球的隐秘深处

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流体运动和影响微生物生态系统,对地球深层地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突出表明有必要对这些深层环境进行负责任的管理和进一步研究,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

附近小行星的诞生地可追溯到月球上的特定陨石坑

许多小行星都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母体--从它们分裂出来的行星或月球。但是,科学家们现在首次声称,他们已经追溯到了一颗小行星的起源,即它诞生的具体陨石坑。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 安装通信和防腐蚀设备

在 4 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中,宇航员科诺年科和尼古拉-丘布成功地部署了通信系统和腐蚀分析设备。美国东部时间4月25日下午3点33分,俄罗斯航天局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Oleg Kononenko)和尼古拉-丘布(Nikolai Chub)在历时4小时36分钟后结束了太空行走。

中国首次太空养鱼 神舟十八号携带4条斑马鱼转移问天舱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今天3时32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据央视新闻报道,神舟十八号成功对接后,其搭载的4条斑马鱼和金鱼藻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组件由航天员从上行水生支持装置中取出。

研究人员制造出混合大脑:让一个物种的神经元帮助另一个物种

新研究表明,在小鼠胚胎中加入大鼠干细胞可产生"混合大脑",当小鼠的嗅觉被移除时,大鼠细胞会介入恢复其功能。这是首次使用一种动物的细胞来挽救另一种动物的感官,代表着再生医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全球最薄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

日前,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式开幕,公布出了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之一就是“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据介绍,北京大学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创造性提出新的光学晶体理论,并应用轻元素材料氮化硼首次制备出一种“薄如蝉翼”的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

生物学家利用18亿个遗传密码字母构建出突破性的开花植物生命树

由包括密歇根大学三名生物学家在内的 279 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有关开花植物生命树的最新见解。这项成果使用了来自 9500 多个物种的 18 亿个遗传密码,涵盖近 8000 个已知有花植物属(约占 60%),为有花植物的进化史及其在地球上崛起为生态主导提供了新的视角。

天体物理学家利用模型准确预测了观测到的M87黑洞喷流的形态

黑洞是引人入胜的宇宙实体,其引力非常强大,一旦进入黑洞的事件视界,连光都无法逃脱。然而,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就在事件视界之外,黑洞可以产生强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即喷流,其传播速度几乎和光一样快。望远镜观测显示,这些喷流以类似激光束的集中流向外直接延伸,有些喷流的长度甚至超过了整个星系。

神十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6.5小时完成对接 航天员已顺利进驻空间站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3时3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自主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波音公司"Starliner"飞船将于5月6日首次载人升空

波音公司的"Starliner"即将发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的领导层告诉记者,首次载人"Starliner"(Starliner)任务正朝着5月6日的历史性发射日期前进。

Gravitics公司将为美国太空部队开发"战术响应型"轨道平台

空间站模块开发商Gravitics公司从美国太空部队获得了一份价值 170 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轨道平台,以执行响应性太空任务。该合同是美国空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向私营企业采购太空能力(如发射、卫星有效载荷集成,甚至卫星运行)的一部分,而采购的时限是以前闻所未闻的。

科学家利用先进的计时芯片将精度提升到新水平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及其合作者在定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项微小但强大的进步:可将光无缝转换成微波的紧凑型芯片。这种芯片可以改善全球定位系统、电话和互联网连接的质量、雷达和传感系统的精确度,以及其他依赖高精度计时和通信的技术。

可保存生物特征得关键矿物大丰收 NASA毅力号火星车获取到第21个岩心样本

最近从本森峰获得的毅力号第 21 个岩心样本--彗星间歇泉,因其碳酸盐和二氧化硅--保存生物特征的关键矿物--的成分而显示出重要的地质意义。在对边缘单元深处本森峰工作区的高基岩进行调查后,科学家认为这种岩石的独特性质和成分值得采集毅力公司的第21个岩心样本--"彗星间歇泉"!

畸形史前鲑鱼长着“像疣猪一样的獠牙”

如果史前巨型鲑鱼对你来说还不够可怕,那么拥有疣猪般獠牙的鲑鱼看起来又如何呢?根据一项新的研究,Oncorhynchus rastrosus就拥有这样的附肢--尽管这种鱼可能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核聚变实验已经克服了两个关键障碍 达到“最佳点”

核聚变反应已经克服了两个关键障碍——提高等离子体密度和保持稠密等离子体,以达到发电所需的“最佳点”。这是迈向核聚变发电的又一里程碑,尽管实现商用反应堆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相关论文4月24日发表于《自然》。

新研究关注狮子鱼种群在地中海的入侵与迅速扩张

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入侵斑鳍蓑鲉(狮子鱼)在地中海的迅速扩张,揭示了它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公民科学在追踪其扩散方面的关键作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关于斑鳍蓑鲉入侵地中海的综合研究,强调了斑鳍蓑鲉的迅速扩散及其对生态的潜在影响。

神舟十八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刚刚,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

研究发现即便是海洋多毛蠕虫也能够表现出各自的日常节律

你是运动爱好者还是宅男?守时还是总是迟到?动物王国也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独特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AWI)和维也纳大学的索伦-海夫克(Sören Häfker)和克里斯汀-泰斯玛-雷布尔(Kristin Tessmar-Raible)领导的研究小组刚刚在《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即使是简单的海洋多毛类蠕虫也会根据高度个体化的节律塑造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多样性不仅关系到物种和种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未来,也关系到医学。

MIT研究人员发现由光而不是热引起的蒸发现象

我们都知道,气温升高时水会蒸发,但研究人员刚刚证明,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一突破可能会解开长期存在的大气之谜,并带来未来的技术进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的发现是,可见光谱中的光足以在水分子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将水分子击松,并使它们飘走。

哈勃望远镜团队发布壮观的小哑铃星云景象 庆祝航天器在轨34周年

为了庆祝1990年4月24日美国宇航局传奇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轨34周年,天文学家拍摄了小哑铃星云的快照。小哑铃星云也被称为梅西耶 76(Messier 76)、M76 或 NGC 650/651,它由一个环形结构(从边缘看是中央棒状结构)和环形结构两侧开口处的两个裂片组成,该星云位于英仙座。

长征二号F火箭今晚发射神十八飞船 出道至今未有失手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瞄准今天20点59分发射,这是今年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发射任务。据了解,用于发射神舟十八号飞船的火箭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型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首飞至今,发射成功率100%,有着“神箭”的美誉。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下发现1.9万年微生物生态圈 甚至还与火星有关

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几乎无人居住的地表深处发现了丰富多样的细菌群落。发现这些细菌群落的研究人员说,它们很可能有 1.9 万年的历史,甚至可能与火星上的微生物生命有关。

研究人员破译了阿拉比卡咖啡的基因组 追溯其无人参与的60多万年杂交史

要想在未来几十年里种植出能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的咖啡植物,关键可能在于古老的过去。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种阿拉比卡(Arabica)的最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揭开了其跨越千年和各大洲的世系秘密。

开创性实验从日全食中收集到独特的太阳数据

2024 年 4 月 8 日,日全食的阴影从得克萨斯州投射到缅因州,西南研究所领导的团队成功地从陆地和空中实施了两项开创性的实验,从日全食中收集独特的太阳数据。公民 2024 年美洲大陆远望日食(CATE)实验吸引了 200 多名社区参与者,他们广泛、平易近人且具有包容性,试图为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制作一部 60 分钟的连续高清电影。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时间表公布:2035年前基本配套建成、2045年前完善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航天局日前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进展。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2个阶段分步实施:

JUICE航天器正利用无线电波寻找液态水:从地球到木星的冰卫星

寻找地外生命的第一步是确定液态水的存在。土星和木星的卫星,如土卫六、木卫三、木卫二和木卫四都被怀疑在冰壳下有液态水海洋。同样,太阳系外的一些系外行星也可能蕴藏着液态水,这对于是否适合人类居住至关重要。但是,当我们无法实际进入这些天体时,探测水的工作就面临着挑战。不过,冰穿透雷达这种地球物理工具能够探测到地球上和火星南极盖下的液态水。

新研究揭示了颗粒物质的普遍特性

罐子里的咖啡豆、成堆的大米或沙子都是颗粒物质的例子:这些物质由大量宏观而非原子尺度的粒子组成。虽然颗粒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但它却是基础物理学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前沿领域: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神舟十八号乘组“太空养鱼”实验细节揭晓:建立生态平衡系统

神舟十八号瞄准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此次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任务安排,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行的小型受控实验组件将装载水生动物斑马鱼和水生植物金鱼藻,并安装在上行水生支持装置内。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相变存储器 结合DRAM和NAND的优点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相变存储器,这种存储器不会受到早期迭代产品缺陷的影响。相变存储器(简称 PCM)通过在结晶(低电阻)和非晶(高电阻)两种物理状态之间转换来工作。可以将其视为 DRAM 和 NAND 闪存的最佳混合体。

生物学家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鸟类族谱图 时间横跨9300万年

一个全球研究小组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广泛的鸟类家系图,详细描述了 9300 万年来 363 种鸟类之间的进化联系。该图代表了所有鸟类家族的 92%。这一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开发的尖端计算方法,以及该校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最先进的超级计算资源。

进化与工程:为什么机器人无法超越动物?

机器人工程师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试图制造出一个能像动物一样行走或奔跑的机器人。然而,许多动物能够做到的事情,对于今天的机器人来说,仍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可复用火箭发布 号称成本媲美SpaceX猎鹰9号

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东方空间正式发布了全新的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引力二号”。东方空间的首型火箭引力一号已于今年1月11日首飞,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被感染的玉米 变成了另一种美食

有时候,如果温度和湿度都很高,玉米可能会被一种真菌感染,它叫玉米黑粉菌,会使玉米粒膨胀起来。这种真菌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隐藏在土壤中,条件适合的时候就会感染玉米。这种被真菌感染的玉米,看起来是不是毫无食欲?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容器部件制造新型钠离子电池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电池突破,它可能会彻底改变便携式电源的未来。Jeung Ku Kang 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涉及钠离子电池,这种电池的设计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类似,可以使用相同的工业流程制造。在这些电池中,钠离子取代了阴极中的锂离子,而电解质(帮助在电池电极之间输送电荷的液体)中的锂盐则被钠盐取代。

地质学家从格陵兰岛上发现了37亿年前的磁场记录

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合作研究从格陵兰岛上发现了 37 亿年前的磁场记录,证明地球的远古磁场和今天一样强大,对于抵御宇宙和太阳辐射保护生命至关重要。

创新型盐电池可高效获取渗透动力

一种新型半透膜将河口的渗透能输出增加了一倍,显示了可持续发电的潜力。河口--淡水河与咸海交汇的地方是观鸟和划艇的绝佳地点。在这些地区,含有不同盐浓度的水混合在一起,可能是可持续的"蓝色"渗透能的来源。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学会能源通讯》(ACS Energy Letters)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创造了一种半透膜,可以从盐梯度中获取渗透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科学家研制出改进型中红外显微镜 清晰度提高30倍

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先进的中红外显微镜,使他们能够以纳米尺度观察活细菌内部的结构。中红外显微镜通常受到分辨率低的限制,尤其是与其他显微镜技术相比。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金星提供了行星孕育生命潜力的重要经验

一篇新论文认为,尽管金星表面的温度高得足以融化铅、喷出熔岩的火山和浮肿的硫酸云,但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金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其他行星上生命潜力的重要经验。

波音"Starliner"飞船试飞临近 NASA宇航员进入隔离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和苏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将于5月6日星期一发射到国际空间站,他们已进入飞行前检疫阶段,为该局的波音"Starliner"飞船乘员飞行测试任务做准备。

东方空间发布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火箭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东方空间正式发布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引力二号是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1.5吨,以可回收、极致性价比、可高轨发射为主要特点。

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超低浓度电解质

锂盐能增强电池的功率,但也会增加其成本。一种锂盐浓度极低的新型电解质 LiDFOB 可以提供更便宜、更可持续的选择。研究小组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报告说,使用这些电解质和传统电极的电池已被证明具有高性能。此外,这种电解质还能促进电池的生产和回收。

NASA先进复合太阳帆系统 (ACS3)成功发射

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帆航天器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今天23:32从新西兰马希亚的一号发射场搭乘火箭实验室电子号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的奥德赛之旅。它是"Beginning Of The Swarm"任务的两个有效载荷之一。

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在太空养鱼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瞄准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据媒体报道,空间任务进入常态化职守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驻留期间,将按计划管理照料空间站与应用载荷,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与状态巡检。

中国航天员将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 并实现登陆月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第4批航天员选拔即将完成。第4批航天员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我们还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一定会迎来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员。”

神舟十八号明日发射 “80后”乘组确定: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瞄准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ALMA对NGC 253的观测揭示了星爆星系的分子多样性和恒星形成演化过程

在一个恒星形成比银河系活跃得多的星系中,ALMA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100多种分子,其中包括许多表明不同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分子。这比以前的研究发现的分子要多得多。现在,研究小组将尝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星系中。

这种不寻常的超级食品对气候有益 而且蛋白质含量极高

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最新研究发现,与鸡和牛等传统家畜相比,蟒蛇将饲料转化为体重增加的效率非常高,这项研究由麦考瑞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的名誉研究员丹尼尔-纳图什(Daniel Natusch)博士领导,在东南亚的两个商业蟒蛇养殖场进行。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愈合糖尿病伤口的新疗法

糖尿病伤口往往难以治疗并容易引起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解决移植细胞存活率低和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这项研究利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提出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

日食期间"命中注定"SOHO-5008彗星被公民科学家跟踪到

SOHO-5008彗星是由一位公民科学家发现的,并在2024年4月8日的一次日食中被捕捉到,之后它在太阳附近解体,展示了SOHO在识别彗星方面的重要作用。2024年4月8日清晨,一位公民科学家在欧空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阳和日光层天文台(SOHO)的图像中发现了一颗彗星。

经激光处理的软木被证明可有效、可持续地清理海洋溢油

漏油是海洋生态系统的致命灾难。它们会对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造成长达数十年的持久影响,并对沿海森林、珊瑚礁和周围陆地造成严重破坏。化学消散剂通常用于分解油类,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增加毒性。

国际空间站扔下超2.6吨巨型垃圾 “天外来客”砸穿美国一房子

据外媒报道,今年3月8日14点34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lejandro Otero家里遭遇“天外来客”,但不是什么外星人,而是一块太空垃圾,直接把房子给砸穿了。当时,这个物体从天而降,先是击穿屋顶,然后穿过两层楼,砸入地板,并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4500万年前的古青蛙化石颠覆百年科学认知

古生物学家发现,4500万年前的青蛙化石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它们的皮肤矿化了,这为它们适应陆地提供了新的视角。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UCC)的古生物学家揭开了一些青蛙化石如何保存其肉质部分的百年之谜。他们发现,这一切都归功于它们的皮肤。

新技术可将颗粒材料内部的作用力以3D细节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种新技术可将颗粒材料内部的作用力以三维细节的形式呈现出来,克服了以往观察颗粒材料行为的难题。粒状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固体物质形式,由单个颗粒(无论是沙粒、咖啡豆还是鹅卵石)组成。这些物质的运动方式和对外力的反应可以决定山体滑坡或地震何时发生,也可以决定更普通的事件,比如麦片从盒子里出来时如何被堵塞。

免疫细胞携带着对早年疼痛的"持久记忆"

最近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表明,人体可以将婴儿时期所受伤害(包括救生手术)造成的疼痛记忆一直保留到青春期。这些早期经历似乎会在基因层面上改变儿童疼痛反应系统的发育方式,导致日后对疼痛的反应更加强烈。这种变化似乎也更多地发生在女性身上。

喷气推进实验室修复旅行者1号 现在又可以传送科学数据了

已经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 1 号自 2023 年 11 月 14 日开始故障,向地球传送的数据都是没有意义的 0 和 1,而控制中心发送的指令则无法响应,这一度引起旅行者 1 号将彻底失联的担忧。

新研究确定了位于多塞特郡的神秘山坡雕像Cerne Giant的年代

数百年来,位于多塞特郡山坡上的瑟恩巨人(Cerne Giant)一直吸引着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目光,这个不朽的山坡雕刻着一个挥舞着棍棒、身高 180 英尺的裸体男子。然而,巨人的历史,尤其是它的年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题为《Speculum:A Journal of Medieval Studies》的一篇新论文提出,瑟恩巨人的年代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因此,它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也更容易理解。

"哨兵植物"可通过叶片中的压力传感器拯救作物

当植物受到压力时,叶片会产生被称为信号分子的化学物质,从而引发植物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如果一种植物被昆虫吃掉,它的叶子就会产生一种信号分子,触发植物的其他部分产生一种驱赶昆虫的化学物质。

天文学家在三小时内发现49个新星系

来自西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科廷大学节点的马辛-格洛瓦基(Marcin Glowacki)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其目的是研究一个射电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气体。虽然研究小组在他们研究的星系中没有发现任何恒星形成气体,但格洛瓦茨基博士却在检查数据时发现了其他星系。

彻底改变大脑健康:莱斯大学发明微型植入式脑刺激器

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在人类患者身上演示过的最小的植入式脑刺激器。由于采用了开创性的磁电动力传输技术,雅各布-罗宾逊(Jacob Robinson)的莱斯大学实验室与莫蒂夫神经技术公司(Motif Neurotech)以及临床医生萨迈尔-谢思(Sameer Sheth)博士和苏尼尔-谢思(Sunil Sheth)博士合作开发的豌豆大小的设备可以通过外部发射器无线供电,并通过硬脑膜--连接在头骨底部的保护膜--刺激大脑。

科学家发现地球生命的潜在星际起源

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要从氮、硫、碳和磷等元素构件中创造出有机分子,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化学反应。为了启动和维持相应的化学反应,这些元素必须大量存在,并不断得到补充。然而,在地球上,这些元素过去和现在都供不应求。

深度学习准确实现季节性预测南极海冰迅速减少的情况

2023 年,在全球对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和海洋温度创历史新高的日益关注中,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南极海冰。继 2023 年 2 月创下最低纪录后,南极海冰的扩张异常缓慢,到 2023 年 7 月 6 日,异常面积达到-280.9 万平方公里。在连续两年(2022 年和 2023 年)2 月创下最低记录,2023 年被称为"海冰最少年"之后,人们猜测 2024 年 2 月有可能创下历史新低。

科学家解决了困扰数十年之久的显微镜问题

在显微镜下研究组织、细胞和蛋白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这项研究需要精确测量这些生物结构的尺寸。然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这些样本时,有时会发现它们比真实形态更扁平。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天鸽座中的螺旋星系ESO 422-41

哈勃拍摄的螺旋星系ESO422-41 的详细图像突出显示了它充满恒星的结构和在天文观测中的历史意义。这张"哈勃每周图片"描绘的是位于天鸽座、距离地球约 3400 万光年的螺旋星系ESO 422-41。哈勃的高级巡天照相机在这里拍摄到了该星系螺旋臂上错落有致、充满恒星的结构,以及其浓密核心的光芒。不过,这个星系的图像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哈勃太空望远镜带你认识疏散星团

疏散星团也成为银河星团,是由几十颗到几百颗恒星组成的松散星团。它们存在于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中。疏散星团比球状星团小得多,密度也低得多。疏散星团可能包含几十颗恒星,也可能包含几百颗恒星。人们观测到的疏散星团有不同的年龄--它们可能由年轻恒星组成,也可能由较老的恒星组成。

自旋电子学迎来新突破 研究团队释放径向漩涡的能量

HZB 的一个团队在 BESSY II 研究了一种新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在磁性薄膜中产生稳定的径向磁涡流。在某些材料中,自旋会在纳米和微米尺度内形成复杂的磁性结构,其中磁化方向会沿着特定方向扭曲和卷曲。这类结构的例子包括磁气泡、天幕和磁旋涡。与当今主流的微电子元件相比,自旋电子学旨在利用这种微小的磁性结构来存储数据或执行逻辑运算,而且功耗极低。

NASA火星直升机团队的告别行动:将设备改造成固定试验台发挥余热

"Ingenuity"小组的最后一次下行链路转移是对一次非常成功的任务进行反思的时刻--也是让这架在另一个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为其新角色做好准备的时刻。4月16日星期二,在美国宇航局位于南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控制室里,为美国宇航局"Ingenuity"火星直升机工作的工程师们最后一次聚集在一起,监测这架创造历史的直升机发出的信号。

突破性的高柔性传感器装置让科学家离成功在太空种植植物更近了一步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设备》(Device)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了新型高柔性传感器,能够自主监测和传输植物生长数据。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教授刁颖与植物生物学教授兼系主任安德鲁-利基(Andrew Leakey)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说,这种聚合物传感器对湿度和温度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伸缩 400% 以上,并能向远程监控地点发送无线信号。

剑桥研究表明物种间的竞争极大地影响了类人猿的进化轨迹

剑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物种间的竞争极大地影响了类人猿的进化轨迹,导致了智人一族"奇异"的进化模式。这项研究还对各种早期人类祖先的出现和灭绝提出了修订的时间表。

NASA的PACE卫星传回的数据正重新定义我们对地球气候和海洋的看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公开发布其最新地球观测卫星PACE提供的科学质量数据,这些数据首次对海洋健康、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增强了科学认识并支持全球环境监测。

单面印刷的纸张为什么会在几天后开始卷曲?科学家发现其原理

单面印刷的纸张会在几天后开始卷曲。格拉茨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油墨中的溶剂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到了纸张未印刷的一面。尽管人类使用纸张的历史至少已有 2000 年,但它仍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两个谜团。例如,用喷墨打印机单面打印的纸张,尽管在打印和干燥后最初是平整的,但几小时或几天后就会开始卷曲,这是以前不知道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某些雌性鲸鱼可以多活40年的奥秘

新的研究表明,一些鲸鱼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更年期,寿命更长,与人类类似,以便更好地养家。这项研究强调了人类和鲸鱼在进化过程中延长生育后寿命的相似之处。

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揭开木卫二火山岩浆和木星风暴的秘密

航天器拍摄的图像提供了地狱般的木星卫星上引人入胜的特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木星任务"朱诺"号上的科学家们将最近两次飞越木卫二时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动画,突出了这颗卫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特征:一座山和一个玻璃般光滑的冷却熔岩湖。这枚探测器最近取得的其他科学成果包括木星极地气旋和水丰度的最新情况。

为什么蜜蜂会进化出蜂后?蜂后一生真的只交尾一次吗?

我们提到“蜜蜂”时,你可能会想到一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动物——蜂巢中的群居蜜蜂,这些蜜蜂拥有蜂后,蜂后为整个群体产下所有的后代。但如果“蜜蜂”指的是蜜蜂总科的所有物种的话,那么实际上大部分蜜蜂并没有蜂后。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2星

4月21日7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遥感四十二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二丁是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同轨道要求单星、多星的能力,其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

考古学家在英国发现82英尺长的古代巨型鱼龙

在英国萨默塞特的海滩上发现了第二块超过两米长的巨大颚骨化石。经专家鉴定,这块骨头属于一种新的巨大鱼龙(一种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下颚。据估计,这种海洋巨兽的身长将超过 25 米(82 英尺)。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近日择机发射 发射场区展开全系统合练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计划将于近日择机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此次合练严格按照正式发射程序进行,发射场系统统一调度,包括塔架、火箭、飞船等在内的各个分系统都进行了功能检查。从飞行准备、点火起飞到船箭分离,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模拟演练,以确保发射流程的顺利进行。

距离地球仅2000光年的破纪录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个恒星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 33 倍,距离银河系只有 2000 光年。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黑洞。这个黑洞是在欧洲航天局盖亚任务的数据中发现的,因为它对围绕它运行的伴星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摆动"运动。

俄罗斯方块启发麻省理工学院在核安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2011 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同位素的扩散,以及乌克兰战区扎波罗热核设施可能释放辐射的持续威胁,都凸显了探测和监测放射性同位素的有效和可靠方法的必要性。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是,核反应堆的日常运行、铀矿开采和加工成燃料棒以及乏核燃料的处置也需要对放射性同位素的释放进行监测。

研究发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气候危机将给世界造成59万亿美元的损失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科学家们根据过去 40 年全球 1600 多个地区的经验数据,评估了气候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未来影响及其持续性。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使从今天开始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 2050 年,全球经济收入也将因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减少 19%。根据这项研究,经济损失比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两度以内所需的成本高出六倍。

Artemis II航天器开始在NASA升级后的高空试验舱内进行测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级后的高空试验室进行严格的测试,为"猎户座"飞船执行"阿耳特弥斯二号"任务做准备。在"猎户座"宇宙飞船在执行"阿耳特弥斯二号"(Artemis II)任务之前被装载到美国宇航局强大的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上之前,工程师们将对其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测试,以确保其为月球飞行做好准备。为了准备测试,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团队对进行测试的高度舱进行了重大升级。

中国科学家为月球绘制高清地质“写真集”

月球从未如此清晰!4月21日零时,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在京正式发布。这套图集由我国科研团队绘制,主要基于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比例尺为1:250万,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

中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出坞

4月20日,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位于广州南沙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出坞。 该船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出资建造。

欧空局“火星快车”以壮观的火星图像纪念25000圈轨道飞行

欧空局的"火星快车"最近完成了第25000次环绕火星飞行--为纪念这一时刻,这架轨道飞行器又一次捕捉到了红色星球的壮观景象。新的高空视图是由火星快车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HRSC)拍摄的。它展示了火星上许多高耸的火山,甚至包括火星最大的卫星火卫一的惊喜亮相。

60%的材料遵循"四法则" 但科学家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科学家通常乐于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性和相关性,但前提是他们能够解释这些规律和相关性。否则,他们就会担心这些规律可能只是暴露了数据本身的某些缺陷,即所谓的实验假象。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尼古拉-马尔扎里(Nicola Marzari)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在两个广泛使用的电子结构数据库--材料项目(MP)数据库材料云三维晶体结构"源"数据库(MC3Dsource)--中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模式,他们为此忧心忡忡。

准备征服木卫四:JUICE以完美无瑕的技巧完成模拟飞越通信测试

欧空局在一个工程模型上测试了 Juice 航天器的导航软件,为 2031 年飞越木卫四做准备,确保它能在通信严重延迟的情况下自主导航。七年后的2031年4月,欧空局的"Juice"号任务将飞越木星的卫星木卫四,让科学家们一睹这个神秘、布满火山口的外星世界。

印度发现长达49英尺的远古巨蛇化石

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发现的一种名为Vasuki Indicus的古代蛇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蛇类之一。该物种大约存在于 4700 万年前的印度古吉拉特邦,体长可达 11-15 米(36-49 英尺)。Vasuki Indicus 属于现已灭绝的 madtsoiidae 科,代表了起源于印度的独特蛇系。

反思大脑设计:人类神经元的独特布线挑战了旧有假设

新研究解码了人类新皮层的布线。由柏林夏里特大学领导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新皮层神经细胞的布线与小鼠有很大不同。研究发现,人类神经元主要以单向方式传输信号,而小鼠神经元通常以循环模式发送信号。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会提高人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发现对推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潜在的意义。

第一幅地震断层带高精度图像改变了我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新研究表明,俯冲带的地震发生在复杂的断层平面网络中,而非单一平面上。这一发现源自在厄瓜多尔收集的详细地震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了分析,对地震应力如何释放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这项研究还对余震的行为提出了新的见解,可能会对未来俯冲带的地震建模和风险评估产生重大影响。

韩国研究人员发现液晶突破性的定向运动现象

由物理系 Jonwoo Jeong 教授领导的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UNIST)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个突破性的微观运动原理。研究人员发现,物体可以通过周期性地改变大小在液晶中实现定向运动,这可能为微型机器人技术的进步铺平道路。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准备进行太空行走以解决NICER望远镜的光泄漏问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通过太空行走修复国际空间站上的NICER望远镜,以解决影响观测的漏光问题。NICER 位于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附近,用于研究宇宙现象,并作为基于脉冲星导航的试验平台。

NASA揭开太阳神秘“苔藓”背后的隐藏力量

你知道太阳有“苔藓”吗?显然它不是真的苔藓,由于它的外貌跟地球上的植物很相似,科学家们将太阳大气中的一种由等离子体构成的小规模、明亮的斑状结构命名为"苔藓"。这种苔藓于 1999 年由美国宇航局的 TRACE 任务首次发现,它在太阳黑子群中心周围开花,那里的磁场条件很强。

博主放出迄今为止最恐怖的太空照片之一:人类首次无系绳行走

人类在探索浩渺太空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近日,有博主“NASA爱好者”发布了一张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太空照片,并称其是“迄今为止最恐怖的太空照片之一”。

对流层成分研究的新发现可能有助于长期改善空气质量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突破性研究发现,克里基中间体在对流层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这些过程的影响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并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