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巴拿马湾一年一度的洋流上升现象首次未能如期发生。史密森热带研究所(STRI)的科学家团队发现,这一现象的中断与减弱的信风密切相关。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如何直接影响关键的海洋过程,以及依赖这些过程的沿海人口。洋流上升事件为巴拿马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高产渔业的重要基础,并有助于保护珊瑚礁免受热应激。
原产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外来物种铲鮰已悄然成为宾夕法尼亚萨斯奎哈纳河的顶级捕食者。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外来鱼类生长迅速、几乎杂食且缺乏天敌,现在主宰着当地食物网。为适应新“霸主”的威胁,本地鱼类如鲈鱼及沟鲶等不得不调整饮食习惯甚至行为,只为求生。这反映出单一外来物种所能造成的生态系统巨变。
上海能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出直径大约1厘米的白色“人造心脏”。首席科学家齐震表示,眼前这个“人造心脏”,拥有心室、心房、血管等完整的心脏结构,是目前世界上通过生物培育技术路径培育的最大尺寸人工心脏。
很多人认为,海洋生物,尤其是住在深海里的,根本不注重外表,都是随便长长的。如果你在海底看到过胖乎乎的派大星,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前段时间,美国一支海洋探险队在阿根廷的海岸进行了一次深海拍摄,科学家们派出了水下机器人在马德普拉塔海底峡谷完成了潜水作业。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8600万年前。
一项由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对逾百万份初级医疗记录的分析显示,许多处于生育年龄、开始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减肥药的女性,并没有采取有效避孕措施,这可能会带来妊娠风险。
天文学界普遍认为,银河系中最常见的行星类型之一是“水世界”,推测其内部富含水或冰。但密歇根大学李捷(Jie Li)团队最新研究显示,一些行星的低密度、容易被误判为富水,而实际上它们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富含碳、氢、氧、氮的炱状有机物。科学家估计,“烟炱”在彗星总质量中占比可达40%。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团队日前建造出全球最为精准的时钟。该新型光学原子钟以单一铝离子为核心,可实现极为精确的时间测量,其分数频率不确定度低至5.5 × 10⁻¹⁹——意味着它要比宇宙的年龄还久才会快或慢一秒。同时,该时钟的分数频率稳定度达到3.5 × 10⁻¹⁶ / √τ秒,比目前其他离子钟高出2.6倍。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日宣布,俄罗斯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该飞船将于2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送去总重超过2.5吨的各类物资。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海量的信息,包括发送的消息、拍摄的照片、社交媒体上的视频以及科研实验的数据等。根据调研机构 IDC 的预测,到 2028 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 380 ZB(1ZB 约等于 1 万亿 GB),相当于 3800 亿块家用 1 TB 的移动硬盘所能存储的内容。
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近日在“All-in峰会”上表示,公司计划于明年实现“星舰”火箭系统的完全可重复使用,包括同步回收超重型助推器与上级火箭,并具备将超过100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能力。他强调,这一技术突破将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两个黑洞之间异常强烈的碰撞,这使得物理学家能够验证斯蒂芬·霍金在1971年提出的黑洞面积定理。9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美国奥尔巴尼大学(University at Albany, SUNY)的化学家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高能化合物——二硼化锰(MnB₂),有望革新火箭燃料,显著提升太空飞行效率。这一最新研究已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
据《卫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禁止持有有效签证的中国公民参与其项目。此举表明中美之间的太空竞赛已愈演愈烈。这一方向的改变最初由彭博社报道,随后得到美国宇航局的证实。
过去,全世界的牛们都不明不白地背了一个罪名,温室气体的制造者/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通过打嗝释放大量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而牛被视为气候变暖的第二罪魁,当然了,第一是人。
随着2025年第四季度即将到来,我国多型民营商业火箭都进入了首飞的冲刺阶段。星河动力官方宣布,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近期相继进入发动机交付与总装阶段。
如何安全、有效地控制核动力太空推进系统一直是航天领域的技术难题。为突破该瓶颈,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日前建立了一套模拟核反应堆测试装置,用于研发未来可将宇航员送往火星甚至更远深空的核动力火箭发动机。
天文学家通过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史上最强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项发现为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霍金黑洞理论提供了迄今最坚实的观测证据。
瑞典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有望未来实现医生打印具备血管系统的活性皮肤。瑞典林雪平大学(Linköping University)的两支团队分别开发了创新的生物打印方法,推动医学界解决组织再生过程中“如何为新生组织提供功能性血管网络”的关键难题。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高级医疗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USF)与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AU)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公布,首次在拜占庭帝国腹地发现了早期鼠疫杆菌的直证基因遗迹,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瘟疫(约公元541—750年)背后的元凶给出确证。
一项最新《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美国本土矿山年产量本可满足国内能源、国防与高科技产业对所有关键矿产的需求,诸如钴、锂、镓以及多种稀土元素(钕、钇等),但这些资源在矿业生产过程中却大量以尾矿形式被丢弃,未能有效回收利用。
美国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wRI)与多家机构合作,近期在《自然评论》期刊刊文回顾了类地行星(即太阳系内部的岩石行星)的早期碰撞历史,并强调这类剧烈碰撞如何决定行星的长期演化及其潜在宜居性。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在研究GJ 1132 b这颗距离地球约41光年的近邻系外行星时,曾因是否存在大气层产生争议。它有类似地球的岩石结构、半径和质量略大于地球,但与主星(M型矮星)的距离极近——仅0.0153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仅1.6天。由于距离恒星如此之近,理论上该行星很难保有大气层,但某些模型认为仍有可保留大气的可能性。
居家生活,基本每天都在使用保鲜膜。最近一款新型的浴帽式的保鲜膜爆火,区别于传统的筒式保鲜膜使用时需要撕扯,还可能会黏连在一起,这种新型的浴帽式保鲜膜能够直接套在各种盘子上,使用时一次取一只,非常方便。
中科宇航近日在广州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这是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可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太空旅游服务。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以来都是科研领域攻克的重点目标。如今,中国科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开发出了新型“纳米机器人”(工程化纳米酶),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其工作原理犹如给癌细胞贴上“通缉令”,实现精准打击。
据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地时间10日发布消息说,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去年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的一块岩石样本中存在“潜在生物特征”。
英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以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形式增加的添加糖摄入量,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在12℃~30℃的范围内每升高1℃,每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就会增加0.70克。研究结果提示应缓解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与过量摄入添加糖有关的潜在健康风险。相关研究9月8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新冠疫情期间一次性口罩的激增,已经留下了一颗可能危害人类、动物及环境的“化学定时炸弹”。研究指出,为防止病毒传播而生产的数百万吨塑料口罩目前正开始分解,释放出微塑料和化学添加剂,其中包括干扰人体内分泌的物质。本意用来保护大众健康的设备,如今却可能给人类与地球带来长远风险。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近日表示,他有信心星舰飞船明年可以开始将100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同时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在9月9日的All-In峰会上接受采访时,马斯克表示,他预计星舰的升级版本V3将于明年开始飞行,超级重型助推器和星舰的第二级都将被回收和再利用。
一个由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在对历史观测数据与最新观测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后,确认银河系中最为庞大的双星系统之一——NGC 3603-A1的真实质量。这一系统位于距离太阳约2.2万光年的星暴区NGC 3603,是本星系中已知距离最近的此类区域。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二号探测器,都已经冲出太阳系(有争议),向未知深空持续探索,不断带来新的惊喜。NASA公布的数据显示,年近半百的旅行者一号,最近进入了一个温度高达50000℃的神秘高温区域,而且完整无损地穿了过去,将宝贵的数据传回了地球。
一款创新型“智能祛痘贴”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可在仅7天内帮助消除粉刺,并有望为更广泛的医疗应用奠定基础。研究团队在《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中发表成果,他们研制出一种两步式贴片系统,采用微型箭头状小刺紧贴皮肤,将抗菌或抗炎成分直接输送到粉刺处,在人体临床试验中,经此法处理的粉刺在7天之内就消失了。
澳大利亚受困的考拉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世界上首个针对考拉的衣原体疫苗已获批准将在全国推广。这款疫苗耗时十余年研发,将保护考拉免受广泛流行的衣原体感染,该疾病会导致考拉出现尿路感染、不育、失明,最终甚至死亡。
科学家们在研究猪器官能否在人类体内正常运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如今这一领域迈入新阶段,也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更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即将启动。当地时间周一,研究基因编辑猪器官的美国生物技术企业eGenesis表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该公司进行人体移植基因编辑猪肾脏的临床试验。
9月10日消息,美国ZEUS(Zettawatt Equivalent Ultrashort laser pulse System)激光设施成功发射了2拍瓦(2千万亿瓦)光束,成为美国当前运行中的最强激光,其峰值功率几乎是美国其他任何激光的两倍,超越了全球总发电量的100倍。这一壮举仅在极短的激光脉冲时间内实现,持续时间为25亿亿分之一秒。
干冰,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保鲜材料。网上买了生鲜,卖家会在里面放上好多干冰防止食物变质,有些餐饮店在上菜、做鸡尾酒时,为了营造“仙气飘飘”的效果,也会使用干冰……但你知道吗,干冰如果储存、使用不当,其实超级危险!!!
据《自然》报道,于今年2月接受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后出院的美国男子Tim Andrews已经存活超6个月。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活体猪器官在人体内存活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异种移植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此前,存活时间最长的接受基因编辑猪肾移植的患者是53岁的美国女性Towana Looney,然而在坚持了4个月零9天后,由于出现了排斥反应,她不得不摘除了移植器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范顺武教授、林贤丰副主任医师团队传来重磅消息。他们从牡蛎“养蛎固基”的自然智慧中汲取灵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能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骨02”碎骨黏。
芬兰与英国的科学家最近发现,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不只是由胆固醇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可能还涉及潜伏感染。据最新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长期存在一种由细菌形成的胶状生物膜,这些细菌可在数十年间保持休眠状态,躲避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直到遭遇到病毒感染或其他外部刺激时,这些细菌才被激活,导致炎症反应,进而促使动脉斑块破裂,最终形成血块诱发心脏病发作。
你眼中的红色和我眼中的红色是否相同?最新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至少在神经层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长期以来,“颜色感知是否因人而异”一直是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近日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通过脑活动分析为这一谜题提供了神经科学证据。
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水基“液流电池”,有望革新家庭屋顶太阳能储能方式。与目前高达1万美元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相比,这一创新技术更安全、价格低廉、性能优异。
麻省理工学院(MIT)及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开发出一项突破性技术“SeaSplat”,可对水下图像进行色彩校正和三维重建,使水下景观呈现出宛如“水消失后”的真实色彩。
一个国际光伏研究团队近日在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将电池效率提升到33.1%。这一新成果不仅刷新了记录,也为推进高效太阳能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日,科研人员警告称,从20世纪初开始的人类寿命飞速增长的态势已经不再,未来几代人虽然预计会活得更久,但平均寿命距离百岁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结论依据六种不同的预测方法得出。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聚焦于23个高收入、低死亡率国家,分析了1939至2000年间出生群体的预期寿命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过去出生人口寿命大幅提高,但目前世代的增幅显著放缓。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贾湖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中,于多座墓葬内发现木棺痕迹,表明作为中国古代礼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棺椁制度,早在8000多年前就已出现萌芽。据悉,此次发现的木棺是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木质葬具,将中国木质葬具的起源时间提前了约2000年。
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讨论,动物的智力是否随着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个话题的延伸是,恐龙在地球生活了上亿年,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智慧和文明。其实,智力真的不是地球动物生存的必须属性,许多动物在演化过程中甚至需要变得越来越笨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国际脑实验室的神经科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首张完整动物大脑活动图谱。该图谱涵盖小鼠决策过程中全脑神经活动的精细动态,标志着神经科学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其研究规模更是前所未有。
渐冻症抗争者蔡磊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其科研捐助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在过去的1年8个月中,团队已对外科研捐助超过5000万元(具体明细每年通过官网和经审计报告公开),而实际总投入远高于这一数字。
9月9日10时0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同一天内完成的第二次发射任务,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已于凌晨3时48分发射成功。
“前两年一筒羽毛球 80 多元,现在直接飙到 140 元”……最近,羽毛球价格简直涨疯了!有网友调侃,近三年羽毛球价格涨幅堪比黄金,月薪过万却打不起羽毛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电脑、电视上看到一个好玩的画面,想要拍照发给小伙伴,可是无论怎么拍,画面上都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明暗条纹。可是当你移开相机用眼睛直接看屏幕,会发现这些条纹根本就不存在。这些莫名冒出的条纹到底是个啥?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它们吗?
在传统印象中,黑洞往往“盘踞”在星系中心。然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在一个距离地球约2.3亿光年的矮星系里发现了一个“不安分”的黑洞,它没有待在星系核心,而是偏离中心近1千秒差距(约3千光年),并且喷射出射电喷流。这一近邻矮星系中的“离核、原位吸积、带喷流”黑洞,是目前红移最低、证据最扎实的案例之一。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工程师研发出无需可穿戴设备、仅依靠Wi-Fi与树莓派实时测量心率的新方法。据介绍,这一名为Pulse-Fi的系统仅需普通WiFi收发信号,不再依赖手环、智能手表等传统医疗装置,有望显著简化健康数据监测,让健康管理更加普及和便利。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团队近日在圣迭戈海域完成了一次深海训练与工程任务,利用最先进的海洋探测设备,首次高清记录下美国海军F-1潜艇的沉没遗址。该潜艇于1917年12月17日因事故沉没,导致19名船员罹难,百余年来静静沉睡于水下400米的深海。
据欧洲航天局(ESA)/哈勃团队消息,哈勃太空望远镜近日发布了一幅来自大麦哲伦星云的壮观图像,展现了N11区域内璀璨的恒星和弥漫的尘埃云。这幅照片融合了两代哈勃相机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星团内发光气体与新生恒星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今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宣布,该研究所李国齐、徐波团队与沐曦MetaX合作,成功研发出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1.0)。据介绍,该模型基于团队原创的“内生复杂性”理论构建,在国产GPU平台上完成全流程训练与推理,显著提升了大模型高效处理极长文本或数据序列的效率和速度,展示了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新型(非Transformer)大模型架构生态的可行性。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Sask)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将植物废料制成的生物炭(biochar)添加到水泥中,不仅能让混凝土变得更坚固,还能显著提升其环境友好性。该成果有望为建筑行业带来绿色革命。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机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织叶蚁掌握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团队协作技巧:团队规模越大,每只蚂蚁的拉力反而提升,整体协作力量可实现倍增。该成果有望为未来群体机器人协作提供全新设计灵感。
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心理普遍规律的“中年幸福感低谷”(Unhappiness Hump)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和年轻人正面临着远超以往世代的精神健康困境,而年长者的心理状态则相对稳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因健康、伦理或环保原因转向纯素饮食,饲主们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主人自己不再食用肉类时,应该给爱犬吃什么?许多人陷入了道德难题:一方面自己避免动物制品,但宠物却依赖于以肉为主的传统犬粮。
在社交媒体上,“恋爱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有人觉得这是在爱情中勇于付出的表现,因为爱一个人就应该要全情投入、全心全意。也有人认为恋爱脑代表着在爱情中失去自我和盲目沉溺,不仅让自己过度牺牲,也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负担,很难成就一段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
9月5日晚,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云遥一号27星和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送入预定轨道。云遥一号27星是一颗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了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大气参数的遥感设备,将开展在轨技术验证与业务应用示范,为大气探测等领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血月”刷屏全国朋友圈了。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夜空中上演了一次壮观的月全食,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据悉,月全食从7日23:28半影食始开始,到8日04:55半影食终结束。
全球气候变化与塑料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环境挑战。近日,一项突破性研究为同时应对这两大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BAETA,能够将废弃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转化为高效二氧化碳吸附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果蝇精子长度可达1.8毫米,几乎与成虫体长相当,但其储存囊却仅有200微米宽,如何避免数千条巨大精子在如此狭小空间内相互缠绕,成为一个有趣的生物物理问题。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数学建模和荧光显微技术,揭示了精子在高度拥挤环境中的集体运动机制。
首批CRISPR基因编辑马在阿根廷诞生,引发广泛争议。这些马由阿根廷非营利机构Kheiron Biotech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而成,旨在通过调控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提升运动速度。该技术通过对克隆胚胎进行基因修改后植入母马体内,最终成功培育出五匹马驹。
2025年9月7日,据德国莱布尼茨等离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INP)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冷等离子体”能够有效杀灭深层肿瘤组织中的癌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全新希望。
一项关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新研究指出,灵长类大脑越大,拇指越长,这再次印证了脑容量与手部灵巧性的演化存在相关性。研究人员分析了包括现生和已灭绝在内的94种灵长类动物,采用了贝叶斯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将演化历史与统计模型相结合,考察了形态特征与行为间的联系。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过去一千年人类对动物体型的影响巨大。研究发现,家养动物的体型普遍变大,而野生动物则不断变小,这凸显出人类对地球生态的深远影响。
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如果鸡吃了水蛭,水蛭会寄生在鸡的肠胃,长期在鸡的体内吸血吗?其实,水蛭是典型的体表寄生动物,它们需要大量氧气才能存活。虽然确实有很多水蛭寄生在动物的上颚、喉部、鼻腔,甚至是尿道、直肠的案例,但这些部位都是靠近体表能接触到空气的地方,在肠胃这种真正缺氧环境中,水蛭是绝无可能寄生的。
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 草案),正式将“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将其与“赌博障碍”一同归为行为成瘾障碍范畴。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GoogleDeepMind团队宣布共同开发出一款名为“Deep Loop Shaping”的人工智能新工具,有望极大提升人类对宇宙引力波事件的探测能力。
最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火星的地幔保留了它暴力起源的证据,其内部远不像课本描绘的那样层次分明,而是呈现出岩石夹杂、结构混乱的景象,更像“岩石路布朗尼”而非整齐分层的甜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共同研发出一种新型防晒微凝胶。这款防晒霜采用茶花花粉为原料,不仅能有效抵御有害紫外线(UV),而且对珊瑚无害,还能令皮肤保持清凉。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术(CPR)发展以来,这项技术已经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研究发现,在零重力环境下传统的CPR效果并不好,因此一组欧洲心脏病专家正在为宇航员测试可行的替代方案。
9月7日0时34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与CSIRO科学家近日在模拟火星环境下,首次成功提取纯铁。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未来在火星本地生产金属、建设人类定居点带来新希望。长期以来,火星殖民梦想吸引了全球科技界和航天机构的目光。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自组装电池材料,这一创新成果有望解决电动汽车(EV)电池回收难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
SpaceX在经历成功的Starship第十次号飞行后,仅过十天便将又一组星际飞船“超重型”助推器运抵发射台,计划最快明日进行静态点火测试。这标志着SpaceX正加速推进Starship测试,以巩固近期成就。
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将上演一次壮观的月全食,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下一次可见全过程的月全食则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这是一次罕见的“跨年月全食”。
近日有海外媒体报道称,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与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联合宣布开发出新型锂金属电池电解质,可让电动汽车充电12分钟,续航行驶500英里(约804.7公里)。
一支科研团队在纳塔基特(Nantucket)近海钻探,回收到了接近饮用水标准的水样。纳塔基特附近新英格兰大陆架下为什么会有这样新鲜的水,它在那儿存在了多久,规模有多大?
7000万年前,在史前的巴塔哥尼亚沼泽地里,一种可怕的掠食者与恐龙一起徘徊。科学家发现了一具保存极为完好的Kostensuchus atrox化石,这是一种体长约3.5米(约11英尺)、拥有碎骨巨颚的巨型鳄鱼近亲。这一顶级猎食者很可能以中型恐龙为食,是当时的顶级食肉动物之一。
漂上海岸的海藻不仅仅是在腐烂分解,最新研究发现,这些海藻为耐氧微生物提供“燃料”,它们将大量甲烷排放到空气中,这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沿海生态系统及其气候作用的科学假设。
一种常见的海藻正在热带海滩大量堆积,如今它有望被用来制造环保混凝土。以往在海绵无害漂流的褐藻——马尾藻如今正从巴西到加勒比地区大量涌向热带海滩,形成令人作呕且有毒的堆积物。当它腐烂时,会释放氨和甲烷等气体,让昔日的乐土变成健康隐患。这不仅影响旅游业、渔业和海洋生物,更糟糕的是,这些海藻大多最终被倾倒在填埋场,既无再利用,也无回收处理。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Stefano Profumo教授近日发表了两项新研究,探讨暗物质可能形成的不同方式。暗物质是科学界最难解的谜团之一,占据宇宙总物质的约80%。它的引力解释了为何星系可以保持稳定结构并以特定方式旋转。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宇宙微波背景的观测也都指向了暗物质的存在,但人们至今不清楚暗物质是什么粒子、又是如何诞生的。
美国舆论频频热炒“中美登月之争”,眼瞅着中方项目进展稳步又扎实,这种焦虑正日益升温。特别是“中国将领先美国登月”的论调,深深刺痛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交通部长肖恩·达菲。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四名研究人员团队成功利用两台小型量子计算机模拟量子信息加扰,这是量子信息科学的一个关键过程。他们的成功凸显了未来量子计算机可能提供的一项极具前景的应用。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在科学研究中,负面结果有时同样有价值。即使最先进的天文台有时也会受到数据伪影的影响,这正是JWST最近研究Epsilon Eridani的情况。JWST(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对Epsilon Eridani周围的行星设定了新的限制,并展示了一种改进的微弱信号探测技术。
最近,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很多的“微醺博主”,它们常常分享各种美颜的调味酒,粉紫渐变的莫吉托、缀满樱花的马天尼、落日飞车、椰林飘香等,还有各种便利店调酒。这些调制后的鸡尾酒颜色绚丽,十分吸引人,再加上“微醺不醉”的口号,让不少女性看到后跃跃欲试。
近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男性小时候常被动吸二手烟,那么他的后代可能会面临终生肺部疾病风险,如果其后代也被动吸烟,风险会更严重。科学家称,尽管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但推测,青春期前期对男孩来说尤为重要,接触有害物质可能会改变基因表达,进而遗传给后代。
塑料的耐久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而生物可降解塑料则常常面临性能或成本上的短板。近日,一项发表于《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的研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突破。日本神户大学(Kobe University)的生物工程团队成功利用改造后的微生物,高效合成了性能卓越的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DCA(吡啶二甲酸),为未来绿色材料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关于地球是否已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科学界仍存在显著分歧。一项最新研究基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库,对近5个世纪以来超过16.3万个物种和2.2万个属的灭绝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哺乳动物属级灭绝比例低于2%,全部物种类群的属级灭绝率未超过0.5%,远低于科学界公认的“大灭绝”事件需达到75%物种消失的阈值。
8月15日9时17分,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失利,而在仅仅半个月后,官方就完成了故障归零。当时,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起飞,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二级点火后各系统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
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能量巨大,当前的计算技术面临着芯片处理能力的物理限制。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设计能够处理一类名为组合优化问题的复杂任务的计算机。这类挑战是许多日常应用的核心,包括电信规划、调度和旅行路线优化。
一种微型植入物能够将图像直接传送到视网膜,完全绕过受损的角膜,有望帮助数百万角膜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且无需捐赠组织。人体试验可能最快两年内启动。
今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公众号宣布,近日,该研究所王峰研究员团队联合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光催化氢气异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常温氢气异裂。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50多年来,荷兰的一位女子一直都被“龙”困扰着,每当她和别人面对面交流时,对方的脸就会在几分钟之内,慢慢扭曲成极度夸张且惊悚的样子。她是如此形容这个过程:原本看着正常的人脸,突然变成了黑色,并长出深色的鳞片,呈现出爬行动物的形态。耳朵变得又尖又长,鼻子被拉长向外突出。眼睛也慢慢变大,铜铃一般,还会闪闪发光,随机散发出红、黄、蓝、绿多种颜色。
kasim
frankh
小夫子
玩血
cyk553312
魏魏
牛天王
Yeb123
jimmyfluore
Cloud_Atlas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