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昂贵美味的食物,总是少不了龙虾,尤其是波士顿龙虾,更是鼎鼎大名,人人皆知。在高档餐厅里,它被放进银盘里,淋上黄油,配以香槟或白葡萄酒,成为“浪漫、贵气”的代名词。
近日,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专有发射工位正式竣工!这是中科宇航自主研制的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核心地面测试发射设施,将全面支撑火箭的测试、推进剂加注、发射全流程作业,是服务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关键基础设施。
新研究表明,太阳表面并非只有炽热的气体,还存在一种名为“太阳雨”的现象。根据夏威夷大学团队的最新成果,太阳外层(即日冕)会出现低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块,在高空凝结后坠落,犹如“降雨”。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研团队日前发布研究成果,发现室内蟑螂滋生与有害物质(包括过敏原和细菌内毒素)浓度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居住环境中的蟑螂数量直接影响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采取有效灭蟑措施后,这些有害物质水平会显著下降,从而极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今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发文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国产化取得突破。据了解,该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一名因运动神经元疾病导致全身瘫痪的男子,近日在伦敦大学学院医院(UCLH)接受了Neuralink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如今已经能够用“意念”控制电脑打游戏了。
关于生命怎么从一堆无机物里蹦出来,一直是科学界的终极谜题之一。最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用数学给这个问题算了一笔账,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生命自然诞生的概率,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低得多,低到近乎是一个“奇迹”。
医学界刚刚见证了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枚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脏在一位患者体内正常工作了近9个月,创下了异种器官移植的新纪录。虽然这颗肾脏最终因排斥反应而被取出,但它的长期存活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解决器官短缺的新希望。
韩国庆熙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公布了一项新成果:一种全透明的超薄紫外线光(UVA)检测器,有望集成到智能手表或服饰中,从而让防护紫外线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新研究显示,平流层气溶胶注入技术可能会根据实施地点、时间和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引发大规模副作用。从季风系统破坏到供应链限制,再到不确定的化学反应,这项技术面临着巨大障碍。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大陆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存在,关键在于数十亿年前地壳深处极端高温带来的特殊地质过程。据报道,科学家揭示,地球下地壳的温度需超过900摄氏度,才能促使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向上迁移。
相比当前的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有着理论上无限的发电能力,是人类无尽能源的终极方案,现在多个大国都在积极建设核聚变发电站,快的甚至2年后就能发发点。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展示了一项突破性技术:普通蘑菇(如香菇)能够实现数字信息的处理与存储,这为未来可持续计算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该团队研究了如何让真菌组织替代金属微芯片,成为有机电子元件。
近日,SpaceX又发射了一枚猎鹰9号火箭,但这次的载荷不是星链卫星,而是一颗庞大的西班牙通信卫星NG2。该卫星加满燃料后重达6.1吨,翼展50米,将首先飞往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随后自行机动转移到地球静止轨道,由西班牙Hisdesat公司管理,设计寿命15年。
日全食不仅让天空变黑,还能让动物“搞混时间”。2024 年 4 月 8 日下午,当月球的影子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扫过北美大陆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成千上万只鸟突然开始歌唱,就像清晨时分那样。而此时,天空刚刚陷入黑暗仅仅几十秒。
微博话题“蔡磊研发药物对病友起效自己没用”上了热搜榜。据媒体报道,蔡磊研制的药物已为基因型病友带来生机,一位20多岁的女孩用药后重获新生,他由衷地说:“我羡慕你。”尽管这些突破无法用于自身治疗,蔡磊依然振奋:已经拯救了很多生命,大有成就。
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各地近日进入秋冬季节,由于团雾多发、积雪、结冰等原因,发生在隧道出入口的事故要比平日有所增加。此外,由于隧道内外光线明暗差别较大,驾驶人会觉得隧道入口一片黑暗,而出口则是一片刺眼白光,眼睛都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来适应这种明暗变化。
近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1812年拿破仑征俄战争时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可能并非由于饥寒交迫和常见的斑疹伤寒,而很可能是副伤寒和回归热这两种传染病所致。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近日发现了一颗“几乎完全由碳组成”的异常行星,这一发现对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提出了挑战。据报道,科学进步往往源自那些无法被当前认知框架解释的数据,而这次的研究便可能成为一个促使科学理论转变的新契机。
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家戴自海近日提出,宇宙目前正处于大约330亿年寿命的一半阶段,并将在未来约110亿年后停止膨胀,最终发生“宇宙大坍缩”,所有物质将回缩为一个点。
印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常用于面包烘焙的酵母菌在极端火星环境模拟下依然能够存活。实验展示了这一简单微生物在高强度冲击波和火星表土中有毒氯酸盐化学物质作用下的适应能力。
随着地球轨道上的卫星爆炸成数以万计的碎片,与太空垃圾碰撞的风险已成为一大难题。Atomic-6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比现有系统更轻且更有效的Space Armor太空护甲瓷砖,可以应对这一挑战。
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成果发布会近日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举行。会议宣布,双河洞最新探测连通长度已延伸至439.7公里,继续稳居亚洲第一长洞、世界第三长洞的位置,其纵深仍保持中国第三。
一枚H3火箭于26日从日本南部种子岛宇宙中心升空,成功将日本新一代HTV-X无人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开启其首次航行任务。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直播画面显示,火箭于当地时间9时整准时点火,约14分钟后顺利将HTV-X1号飞船送入预定椭圆形轨道。
据欧洲航天局/哈勃望远镜联合报道,哈勃空间望远镜近日发布了“每周图片”,展示了距离地球2400万光年的尘埃条纹棒旋星系NGC 7496。该星系位于天鹤座,其核心隐藏着一个强大的超大质量黑洞,吞噬着周边气体和物质,使NGC 7496成为一个活跃星系核的典型代表。
来自列日大学等机构的国际科研团队在距离地球约190光年远的双星系统TOI-2267内,发现了三颗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这一成果详细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为双星系统中行星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新的科学洞见——过去科学家认为这类环境极难孕育复杂的行星结构。
一支天体物理学家团队为银河系中心神秘伽马射线发光的争议注入了新的活力。最新的模拟结果表明,暗物质可能能够解释银河系中心的伽马射线异常,该发现还显示早期的星系合并事件可能让暗物质分布以某种方式与费米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相吻合。
据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最新消息,该校物理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全球最小的光发射像素,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实现超微型显示带来突破性进展。智能眼镜作为可将数字信息直接投射到用户视野中的关键未来技术之一,其发展受到显示器元件体积限制及光学性能瓶颈制约。此前,当像素尺寸缩减到只有一个波长时,光的有效发射效率一直难以突破。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劳顿,是科曼奇县的核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截至2025年4月人口数约为8万。劳顿市有独特的复合型城市格局,城市文化融合多元种族群体,多族裔居民长期共存。
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24日表示,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猎户座”飞船已与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完成对接,为执行载人任务做好准备。
10月26日11时55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高分十四号02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于高分十四号卫星“个头”比较高,此次发射使用的是长三乙火箭改五构型,4.2米直径加长版整流罩,全箭长58米,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最高的成员。
我们通常认为冰只是冷却的水,简单、坚硬且寒冷。但水其实是一种“伪装大师”,虽然只由氢和氧两个原子组成,却能结成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冰,每种冰都有独特的内部结构。有些冰形态光滑、熟悉,比如家用冰箱里的普通冰块;而在地球深部或遥远的卫星等高压环境下,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冰相”。
太阳系的星际访问者3I/ATLAS预计将于10月29日到达近日点。本周早些时候,它达到了合日点,这意味着它相对于地球,位于太阳的背后,我们无法从地球上观测到它。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利用驻扎在火星附近的航天器对它进行观测,它将于11月底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私营太空公司竞相让太空飞行成为常规,地球上层大气不经意间成为了一片实验场。每一次发射都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关注的公式:火箭废气和推进剂残留与臭氧发生反应,削弱着这一守护地球生命的屏障。这一问题目前正被科学家逐步量化,而其影响正如火箭本身一样急速上升。
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主导的最新研究发现,全球河流正因人体使用的抗生素而遭受严重污染,累计每年有约8500吨抗生素在经过人体和污水处理系统后,最终流入河流。这些抗生素残留物正以足以引发耐药性的浓度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并为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梅努斯大学(Maynooth University)的一支爱尔兰科研团队开发出了一种突破性的电化学技术,能够从发射过的黄铜弹药壳上恢复指纹,这在此前因射击时产生的高温和摩擦而被认为几乎不可能。
风靡全美的Pickleball(皮克球)运动正在引发一种意想不到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眼部伤害数量急剧上升。最新研究显示,与Pickleball相关的眼部创伤案例大幅增加,专家呼吁制定强制性护眼标准以保障运动者安全。
一直以来,生物学家们认为,大自然是残酷的,但凡动物身体上存在任何一点小瑕疵,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它都有可能立马被自然“淘汰”掉。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正在挑战传统的认知。科学家们发现世界上存在一群特殊的“海盗蜥蜴”,它们四肢是不健全的,只有三条腿,有的甚至只有两条,肢体的缺失是后天造成的。
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先兆之一,便是他在1812年入侵俄国后遭遇的惨痛失败。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斑疹伤寒(一种在不卫生环境下容易传播的虱传疾病)是罪魁祸首,但最新的DNA分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据报道,我国首颗专为获取海洋盐度信息而设计的遥感卫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已圆满完成全部在轨测试任务,达到了可交付用户并长期使用的标准。该卫星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4年11月14日成功发射升空。
星际彗星 3I/ATLAS 目前正在高速穿越太阳系内部,而科学家们正在想尽各种办法观测这颗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其中有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就是让 NASA 欧罗巴快船探测器绕到彗星尾部收集物质进行分析。
十年前引力波首次被探测到,而就在近日,科学家们捕捉到了迄今最清晰的引力波信号,并证实了史蒂芬·霍金的著名预测。借助升级后的LIGO等探测器,研究人员观测到十亿多光年外两个黑洞的碰撞。这一宇宙剧烈事件产生的时空涟漪如此精准,科学家们形容自己“听到”黑洞如同宇宙钟声般的振动。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正式开始垂直转运。按计划,我国将于近期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
近日,一份名为《2025年全球临界点报告》的研究向世界发出清晰而严峻的警示:地球正逼近首个危险的气候临界点——全球珊瑚礁系统面临“大规模死亡”且难以恢复的威胁,多个关键气候系统的稳定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与Broad Clinical Labs及罗氏测序解决方案合作,在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仅用不到四小时便完成了全部测序及解读。这项成就不仅刷新了全球最快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更标志着临床护理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为危重新生儿患者带来了更快、更精准的治疗决策。相关试点研究成果已于今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大型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性能运算,因其极高的吞吐量需求,都离不开超级计算机,如何优化也是一门学问。比如分子量子行为模拟,相互作用状态数量会指数级增长,因此要么借助量子计算机(但不成熟),要么简化处理以适配现有超级计算机(但太复杂)。
据微光启航官方介绍,近日微光一号模态箭在河北总装基地完成落地。这枚1:1模拟全箭外形的模态箭,可通过增加配重结构调节质量模拟全箭真实的质量和质心,将促进后续地面系统关键技术攻关等研发进程。
长光卫星宣布,重磅启动“吉林一号”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批量发射计划,将于2025年底和2026年初,分批发射20颗0.5米高分辨率光学卫星,从而大幅提高星座遥感应用服务能力。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一款形似水母、通体透明的仿生机器人“水下幽灵”,该机器人在水下隐藏时肉眼几乎难以分辨,可用于智能探测与实时监测任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周丽雅/宋志强教授团队带领全国40家医疗机构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欧空局(ESA)盖亚空间望远镜最新数据揭示了银河系中心正向外传播的一股巨大的波动。这一发现表明,除已知的银河系旋转和盘面扭曲外,银河系还存在着如石子入水般波纹般的大规模涟漪。
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阿内加达岛上,科学家发现数百块大型珊瑚巨石散布在内陆地区。这些巨石的灰白色外表显示出长期风化痕迹,其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关注。最新研究证实,这些巨石是在14世纪末被一场大规模海啸搬运至当前位置。该研究成果已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
银河系中心那片持续数十年而未被完全解释的伽马射线辉光,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首个观测证据。这一发现基于超级计算机模拟与空间望远镜观测数据的交叉验证,为揭示宇宙中这一神秘组分带来了新的希望。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代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肖恩・达菲本周向媒体表示,这位亿万富翁旗下的太空公司滞后于美国重返月球计划后,对达菲提出了批评。
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近日证实,在冰岛西部地区首次发现了蚊子,这也是蚊虫在冰岛本土的首次被证实记录。据冰岛国家广播公司报道,本月早些时候,Björn Hjaltason在Facebook小组“冰岛昆虫”发布消息称,他注意到在自己的红酒丝带诱捕器上出现了一只奇怪的飞虫。
我们日常在上网的时候,免不了会看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让大家对各种便宜食物产生质疑。比如超市里 20 元一只的烤鸡,就让人心里打鼓:一整只鸡,还要烤制,还要放调料,卖这么便宜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呀?
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王启宁教授课题组在穿戴式机器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便携式潜水辅助外骨骼机器人系统。
在阿拉斯加中部深入永冻层100米的隧道中,科学家发现了4万年前的微生物群落。研究证明,当温度升至12℃模拟北极夏季时,这些古老生命从休眠状态中 “复活”,并在6个月内形成肉眼可见的生物膜。
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近日完成了全球首次针对“经肠通气”(Enteral ventilation,即肛门吸氧)的人体试验,为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一种非常规的氧气输送新技术铺平了道路。这一此前因“哺乳动物能用肛门呼吸”发现荣获2024年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的研究团队,已在人体实验中初步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成功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工作——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接下来,火箭将按计划实施垂直状态操作演练,随后返回技术区进行检测与维护,为正式开展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任务做好全面准备。
据“量子科话”公众号,日前,设计寿命为两年的国际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完成三年多的在轨任务,坠入南太平洋。据了解,“济南一号”于2022年7月27日成功发射入轨,相较于前辈“墨子号”,“济南一号”实现了轻量化的革命性突破,其载荷重量从约250公斤降至约23公斤,卫星“体重”也从635公斤降至约96公斤。
据央视中国之声报道,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首次奔赴月球南极,开展月表环境勘察与水冰探测等关键科研任务。若成功证实月球上存在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
科幻电影里的“纳米机器人”,如今已经变为现实。据央视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最新研发的3D微纳机器人,让纳米医生钻进身体里治病的梦想也成为一种可能。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在回顾过去观测宇宙早期时的图像时,向天文学家展示了一个极为奇特的景象:数百个小红点莫名其妙地点缀在远古宇宙中。它们究竟是什么?过去几个月里,学界逐渐形成共识——这些被称作“红宝石”的斑点是宇宙中一种全新类型的天体。
某些失明患者有救了!据媒体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穆菲尔德眼科医院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其合作开发的人工视觉电子眼植入装置PRIMA在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帮助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而失明的患者恢复阅读能力。
记者10月20日获悉,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研究团队联合西湖大学李波等团队,历时六年实现两项“世界首次”——首次实现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的精确从头设计、首次完成人工设计离子通道蛋白的体内实验,推动蛋白质设计领域实现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日前刊发在《细胞》期刊。
Anthropic公司近日发布了“Claude生命科学版”,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近期,包括OpenAI和xAI在内的一些AI公司因扩展业务到包括情感陪伴和成人内容等领域而陷入争议,而Google和Anthropic则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和医疗健康方向上的更集中的努力。此前,Google利用AI模型帮助科学家发现了癌症治疗的创新方法。
美国运输部长肖恩・达菲于周一表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公司在 “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框架下的美国重返月球任务中,进度已 “落后” 于原定时间表,他将向其他公司开放该任务合同。
知晓身体的排泄状况对于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同样重要。科勒公司近日宣布,作为其“让浴室成为互联数据健康中心”的新战略的一部分,推出一款名为Dekoda的健康追踪器。该设备可安装在马桶边缘,通过内置传感器和算法观察分析马桶内物质,从而为用户提供身体水分状况与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分析,同时在检测到血液时会悄悄通知用户提示潜在健康隐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研究团队近日通过超级计算机构建了太阳系演化模型,重点分析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地球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将发生在约100亿年后(约公元10000022021年)。届时,持续上升的温度将使地表液态水完全蒸发,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将因极端环境而灭绝。不过研究者强调,这一时间跨度远超人类文明发展周期,普通公众无需为此担忧。
科学家最新发现,在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的极寒环境下,原本无法混合的物质竟然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一突破为理解生命基本分子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首次通过观测遥远天体引力对光线的微弱扭曲,确认了一个隐藏的质量,其约为太阳质量的一百万倍。这一发现有可能是一个暗物质高密度团块,或是一颗极为微小、失活的星系。研究成果不仅支持现有暗物质理论,也证明了现代技术可以探测极其微小且不可见的宇宙结构。
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一项关于地球磁层的最新卫星观测结果发现,磁层中的电荷分布与传统理论相反。这项成果对理解太空电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地球的磁层是受地球磁场影响的空间区域,可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等高能粒子的伤害。科学家一直认为,早晨方向的磁层带有正电荷,傍晚方向为负电荷。然而,最新的卫星数据揭示了相反的现象:早晨方向实际上为负电荷,傍晚方向为正电荷。
马斯克曾经说过,猎鹰9号火箭的助推器回收次数是没有极限的。如今,SpaceX似乎真的要把吹牛变成现实了。北京时间10月20日凌晨1点39分,SpaceX发射了又一枚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编号B1067.31,并成功回收。至此,第一枚31手猎鹰9号火箭诞生!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工程师团队近日展示了一种新型光学器件,这种器件能够让光线依照热力学原理“自行组织”传播路径,有望推动计算与通信领域的全新变革。与传统依赖开关或数字控制的光路不同,该器件允许光线在系统内自发寻找路径。这一创新为数据传输、计算及通信系统赋予了更自然和高效的光子技术方案。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近日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研制的每日一次口服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片剂——Rybelsus,用于降低高心血管风险人群的发病概率。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人员,在温和条件下利用激光辐照激发等离激元光热与热电子效应,成功创制出亚纳米尺度的高熵合金。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材料》。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种能够大幅提高小麦产量的基因,该成果有望将全球粮食产量提升至现有水平的三倍。在普通小麦植株中,种子穗中的每个小花(floret)通常只会产生一个子房,进而结出一粒麦粒。然而,偶尔会出现一种罕见的“多子房”(MOV,multi-ovary)突变植株,其单个小花可拥有至多三个子房,即能结出三粒麦粒。
量子计算机普遍被视为未来的必由之路,从众多科技巨头到大量创业公司都在倾情投入,PsiQuantum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一家,因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薛定谔的亲外孙,就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他们的商业计划书里,赫然就有一页——我的外公薛定谔!
近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地球科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火星沙丘上的奇异沟壑的成因。研究显示,这些沟壑并非生命活动所造,而是由冻干二氧化碳(CO₂)块在沙丘上滑落、穿钻形成的,这一过程在地球上从未被观察到。
日本科学家通过模拟宇宙“黑暗时代”中微弱的21厘米射电波,为探测暗物质提供了潜在的新途径。大约138亿年前,宇宙经历了剧烈的膨胀过程,即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结束后约40万年,宇宙进入了长达近1亿年的“黑暗时代”,在这一阶段,宇宙没有星光,环境极为幽暗。
科学家们在重新分析美国航天局(NASA)“卡西尼”号探测器收集的数据时,于土星冰卫星——土卫二(Enceladus)上获得了令人激动的新证据。探测器在该卫星南极区域喷射出的强大水汽喷流中,检测到了复杂有机分子,这暗示着其冰层下的深海中正在发生活跃的化学过程,其中一些反应可能形成生命的早期基础。
据央视新闻,日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探测到来自恒星黑子区域的毫秒级射电暴信号。该成果为直接探测恒星小尺度磁场、揭示恒星磁活动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观测手段。
刚过完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先生,走了。刷手机的时候,突然弹出来这么一条消息。那一瞬间,我感觉时间都停了一下。斯人已逝,今天,我们更需要记住的,是这位科学巨擘对中国,以及对全人类的贡献。
很多人可能好奇过,为什么要在牛的鼻子上穿个孔,给牛戴上鼻环,而不是像马那样直接给牛戴一个马笼头呢?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价值。2025年10月18日,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擘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从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到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再从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到清华园的“归根居”,杨振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都曾留下重要痕迹。
寒潮过境,2025年的秋天突然变得有些凌冽。103载春华秋实,杨振宁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告别。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科学家最新预测指出,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或将极大增加非洲降雨量,甚至可能使撒哈拉沙漠这一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变得显著湿润。
在南大西洋的洋面上,一座白色的“巨岛”正在无声地崩解,迎来它生命的终曲。它叫 A23a,是人类记录到的最为庞大的冰山之一。如今,它的面积已萎缩至不足 1770 平方公里,然而在“巅峰时期”,它曾是一个面积近 4000 平方公里的庞然巨物。作为对比,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陆地面积仅为 1100 多平方公里。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SCU)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铅中毒并非工业革命时期才有的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古灵长类动物及早期人类的牙齿,发现至少在两百万年前,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接触铅元素,这一现象影响了祖先大脑与行为的进化,也颠覆了科学界对有毒历史的看法。
据国家应急广播官微报道,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2名男子在食用“酸汤子”后中毒,被紧急送医,其中一人不幸身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场悲剧的“头号元凶”,并非什么罕见的化学物质,而是一种潜藏在许多家庭常见食物中的毒素——米酵菌酸。
上世纪90年代时,当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如烈焰炙烤着格陵兰冰盖及整个北极地区、导致其可测量的消融时,南极这座庞大的冰冠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冰封稳固。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改变。物理规律是恒定的——随着地球升温,南北两极的更多冰层都会融化。最新研究显示,南极的冰盖、冰川、漂浮的冰架和海冰,实际上同样脆弱于升温影响,并不亚于北极。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今日发布消息称,国际空间站的两名俄宇航员16日晚至17日凌晨完成2025年首次太空行走,二人出舱后工作6小时11分钟并安全返回。
近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鲁尔大学波鸿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突破性性能的铬-钼-硅合金,能够在比传统超合金更高的温度下长期保持稳定。这一材料展示出在高温环境下出色的耐受性,有望应用于更高效的航空涡轮和工业燃气轮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开发了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硅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原子级薄层材料制成。这一突破有望重塑电子设备行业,为更高效、更微型化的计算设备铺平道路。
一项突破性基因疗法为患有ADA-SCID(腺苷脱氨酶缺乏症导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泡泡囊儿童”病)的儿童带来了持久、无需供体的治愈希望。据最新研究,该疗法已经有效治愈了95%接受治疗的患儿。
一款全新口服药物有望成为首款专门针对男女脱发患者设计的处方生发药片。如果其正在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顺利获得批准,该药将成为近30年来首个针对雄激素性脱发的新疗法,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女性的首个口服生发药物。
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今天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虽然射电望远镜已经能够观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但科学家至今未能在银河系中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据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解释费米悖论的新猜想:外星生命可能已经停止尝试接触人类,因为他们认为人类太无聊。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印发《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6届起,本科生可凭借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申请替代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该政策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kasim
frankh
小夫子
玩血
cyk553312
魏魏
牛天王
Yeb123
jimmyfluore
Cloud_Atlas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
匿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