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新知

科学家终于看到电子“隧道”内部的样貌

一组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行为
科学家终于看到电子“隧道”内部的样貌

一亿多年前的地层 竟惊现大量被“铁钉”穿喉杀死的鱼1861 年,德国的索伦霍芬(Solnhofen)采

一亿多年前的地层 竟惊现大量被“铁钉”穿喉杀死的鱼

首个100%有效的艾滋病预防药物获批并走向全球随着首个每年注射两次即可提供100%保护的HIV药物

首个100%有效的艾滋病预防药物获批并走向全球

摄像机捕捉到的罕见镜头揭示了7.7级大地震如何在几秒钟内摧毁地表研究人员首次拍摄到了缅甸最近发生的 7.7 级地震中

摄像机捕捉到的罕见镜头揭示了7.7级大地震如何在几秒钟内摧毁地表

为消灭30万条盘踞美国佛州的缅甸蟒 人们准备派出玩具兔子美国佛罗里达州一直面临着“滑溜溜”难题,在大沼泽地里

为消灭30万条盘踞美国佛州的缅甸蟒 人们准备派出玩具兔子

神十九航天员谈太空出舱处置意外故障:比地面预估要严重今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神十九航天员谈太空出舱处置意外故障:比地面预估要严重

全新理论重新思考了宇宙的起源:元素可能不是必要条件一个由巴塞罗那大学宇宙科学研究所 (ICCUB) I

全新理论重新思考了宇宙的起源:元素可能不是必要条件
一种能向植物借毒涂毛发的老鼠 大象舔一口都会被毒死

乍一看,这个小家伙像是迷你版的豪猪,尤其是遇到危险时全身毛发立起来的样子,特别像。但事实上,这是一只老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学名鬃鼠,来自非洲。

有大瓜,快进来吃!

西瓜,这个原产于非洲的古老水果,经过数千年的栽培驯化,如今已成为夏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当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相遇,西瓜家族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每一个品种的诞生都承载着人类对完美夏日体验的不懈追求。面对水果摊上那些琳琅满目的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呢?

新型3D打印钛合金比以往更坚固、更便宜

显然,材料科学界的人们已经完全接受了我们能够随意3D 打印钛合金这一事实。由于钛合金具有出色的强度重量比、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用于制造飞机框架、喷气发动机部件、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物、牙科植入物、船体和高尔夫球杆。

民营火箭集中爆发:双曲线一号火箭第10发成功

2025年必将是中国民营火箭爆发的年份,新火箭陆续首飞,已有火箭稳定商用。7月29日12时11分,星际荣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将恩施硒都山泉号(HS-9)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自然界最极端的减肥方法是由2850万份磷虾零嘴实现的

座头鲸看似温顺的巨兽,但每年它们都会经历自然界最极端的速效节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体重会减少约36%——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物种因饥饿而导致的组织分解。如今,对它们史诗般迁徙的新见解揭示了它们的脂肪损失究竟有多么巨大。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淡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

一项全新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消耗水资源和干旱频发的综合影响,地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据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首席研究员Jay Famiglietti及同事利用卫星重力测量数据,估算了各大洲储存的总水量变化。其中包括从河流、地下水到冰川和冰盖所有形式的淡水。其研究结果刊登在了《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星舰下月再冲太空 马斯克官宣发射计划

7月29日,马斯克在X平台宣布:星舰将于下个月再次发射。据海外媒体Benzinga报道,SpaceX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的文件显示,星际飞船的下一次发射计划将于8月4日进行。

11000年前的晚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把野猪拖过高山

虽然冰箱贴和小酒杯是轻松愉快的节日纪念品,但与一个国家文化紧密相连的食物往往具有更高的情感价值。例如,法国奶酪、荷兰焦糖华夫饼和加拿大枫糖浆——这些礼物都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伊朗西部的史前社区从遥远的地方带来野猪作为公共宴会的象征性礼物。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有意义的食物赠送理念并非现代才有。大约11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如今伊朗西部的社区就拥有类似的传统。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被认为不可能自然存在的原碳酸

科学家在类似太空的条件下创造了一种曾经的理论分子,揭示了对宇宙化学和复杂化合物起源的新见解。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化学系的科学家成功合成了原碳酸,这种分子长期以来被认为极不稳定,不可能自然存在。

猎豹也是猫科动物,为什么它没有像花豹一样擅长爬树呢?

非洲有两种动物叫作“豹”,一种是猎豹,还有一种是非洲豹(花豹),两者外观上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体型上也差不多,所以很多人都将两者搞混了。

我国发现罕见深海章鱼新物种飞天烟灰蛸 俗称“小飞象章鱼”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深海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该研究成果结合整合分类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章鱼类的系统演化关系,并探讨了其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制,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萤火虫航天计划在美国IPO中寻求55亿美元估值

随着投资者对新上市股票的需求呈现持续反弹迹象,航天与国防科技公司萤火虫航天(Firefly Aerospace)计划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寻求约 55 亿美元的估值。

NASA发现一颗富含黄金小行星 估值5.53亿亿元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位于小行星带的16号灵神星(16 Psyche)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黄金矿藏”。报道中提到,这颗金属丰富的小行星所含的金属(包括黄金、铁和镍)估值高达700万亿欧元(约合5.53亿亿元人民币)。

为消灭30万条盘踞美国佛州的缅甸蟒 人们准备派出玩具兔子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直面临着“滑溜溜”难题,在大沼泽地里栖息着数量可能高达30万条的缅甸蟒。其实具体有多少条,谁也不知道,30万条也只是预估值,按照2024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这里的缅甸蟒数量在3-30万条之间。

一亿多年前的地层 竟惊现大量被“铁钉”穿喉杀死的鱼

1861 年,德国的索伦霍芬(Solnhofen)采石场出土了一件羽毛化石,之后不久,这里又发现了一只长着羽毛的奇怪“恐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

世界上第一台月球射电望远镜准备执行月球背面任务

射电天文学家喜欢宁静的环境,因此他们正在向月球发射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台射电望远镜。为了屏蔽地球一侧的无线电信号,月球表面电磁学实验(LuSEE-Night)将在月球背面进行。

哺乳动物不断进化成“食蚁兽” 至少12次独立演化

自6600万年前非鸟类恐龙灭绝以来,哺乳动物已至少12次独立演化出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的特化形态。这一发现由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进化》(Evolution)期刊上,揭示了社会性昆虫对哺乳动物演化的深远影响。

中年危机有科学依据 50岁后身体进入“加速衰老”模式

一项研究表明,衰老并非匀速进行,而是在50岁左右出现显著加速。一项针对14至68岁人群的组织分析发现,许多器官的衰老进程在此阶段明显加快,其中血管(尤其是主动脉)的衰老速度尤为突出。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团队主导,成果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

新型显微镜可实现1纳米精度的光学成像 实现原子级视觉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突破性的显微镜,能够以仅1纳米的卓越分辨率捕捉表面对光的反应。这一进展使得观察原子尺度的结构(包括单个分子和微小缺陷)成为可能。能够观察到这些特征,对于开发和改进纳米材料以及极小尺寸(埃级)的表面而言,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神十九航天员谈太空出舱处置意外故障:比地面预估要严重

今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我国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这种打砖机可以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成型,未来可以实现用月球的土建设月球的房子。

近4000人离职 NASA减员目标仍未达成

7月28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已有近4000名员工通过各种自愿方式选择离职,人数超过该机构总员工数的五分之一。尽管这次大规模人员离职已引发广泛关注,但仍未达到NASA的减员目标,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员工离开。

机器人也能有触觉 复旦AI“电子皮肤”首次公开亮相

日前,复旦大学宣布,由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低成本“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首次公开亮相。

地质学家警告:育空地区的廷蒂纳断层可能引发大地震

维多利亚大学 (UVic)的一项新研究引起了人们对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新发现的地震威胁的关注。加拿大育空地区一处主要断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处于休眠状态,但最近显示出地震活动的迹象。

每天走10000步真的很难?那7000步带来的好处也不错

悉尼大学的一项重要国际研究发现,每天步行 7000 步可以带来与步行 10000 步相同的许多健康益处。这项研究由公共卫生学院的Melody Ding教授领导,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研究回顾了2014年至2025年间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开展的57项研究的数据。

巨型星系J0107a被发现以300倍的速度诞生恒星

研究早期宇宙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外观惊人地现代的星系,它在110亿年前,也就是宇宙诞生仅26亿年的时候就以极快的速度形成恒星。这个名为J0107a的星系不仅质量巨大,其体积大约是银河系的10倍,而且其恒星形成速度几乎是银河系的300倍。不同寻常的是,这个星系没有与其他星系发生碰撞的迹象,而这种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通常是由碰撞引发的。

科学家称类地行星上的断裂系统可能为地外生命提供宜居条件

研究人员发现,地震引起的岩石裂缝可以将水分解成富含能量的化合物,为地球深层生命提供能量。中国科学家最近对“一切生命都依赖于阳光”这一长期存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发现,生活在地表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从地壳运动引发的化学过程中获取能量,这为生命如何在地下生存提供了新的认识。

天王星比人们之前想象的要温暖

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不应根据太少的事实得出结论,几十年来认为天王星是一颗异常寒冷的行星的观点并不正确,天王星确实会像其他行星一样产生自己的热量。

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仅35光年的潜在宜居行星

科学家已经确认附近的 L 98-59 系统中存在一颗可能适合居住的第五颗行星,揭示出可能拥有水或火山活动的多样化岩石世界。特罗蒂埃系外行星研究所 (IREx) 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迄今为止对邻近红矮星 L 98-59 的行星系统最详细的研究。他们的分析证实,该恒星的宜居带内存在第五颗行星,该区域的条件可能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新的太阳能技术可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分 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生存的几率。该研究团队在7月16日发表于《焦耳》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分,并将其转化为可呼吸的氧气和用于燃料的化学成分。这项突破有望在未来的太空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减少从地球携带大量水和燃料的需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将授权其作者的书籍用于训练AI模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部门本周宣布,该校将授权其书籍训练专有的大型语言模型,这是一种可以生成类似人类语言的高级人工智能形式。作者可以在8月底之前 选择退出许可协议。如果他们不退出,他们的作品将被用于帮助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摄像机捕捉到的罕见镜头揭示了7.7级大地震如何在几秒钟内摧毁地表

研究人员首次拍摄到了缅甸最近发生的 7.7 级地震中弯曲断层滑动的影像——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地质证据怀疑存在这种滑动,但从未亲眼见过。这段令人震惊的视频被发布到 YouTube 上,引发了地球物理学家的更深入分析,他们证实滑移遵循了向下弯曲的路径,与之前从古代滑线推断出的模式相吻合。

科学家在北海下方发现巨型构造 反转的地下结构可能影响碳储存策略

科学家们发现了隐藏在北海之下的数百个巨大的沙层,这些沙层似乎对基本的地质假设提出了挑战,并且可能对能源勘探和碳储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与业内合作伙伴携手,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成像(利用声波)与从数百个钻井点采集的钻井数据和岩石样本相结合,发现了巨大的沙丘,其中一些沙丘甚至绵延数公里。这些结构似乎沉入地下,推开了下方年代更久远、更松软、密度更低的地层。

科学家终于看到电子“隧道”内部的样貌

一组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揭示了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行为,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内部碰撞过程,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浦项科技大学物理系金东彦教授与马克斯·普朗克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合作项目合作,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新理论重新思考了宇宙的起源:元素可能不是必要条件

一个由巴塞罗那大学宇宙科学研究所 (ICCUB) ICREA 科学家 Raúl Jiménez 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突破性新理论。这项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研究》杂志上,为科学家们理解宇宙大爆炸后最初时刻的方式带来了重大转变。与许多传统模型不同,这种新方法避免了依赖推测性或未经证实的假设。

首个100%有效的艾滋病预防药物获批并走向全球

随着首个每年注射两次即可提供100%保护的HIV药物获得里程碑式批准,一场持续了44年的艾滋病疫情或许终于得以平息。这项里程碑式的成就有望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该药物的生产商还在美国及其他地区提供价格实惠的药物,并与六家仿制药生产商签署了免版税的许可协议,以生产和供应该药物。

NASA称近四千名员工将通过自愿辞职计划离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通过自愿离职计划裁减约3870名员工,这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为缩减联邦政府规模而采取的举措之一。NASA在周五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随着该机构评估申请,包括员工取消参与该计划的情况,或辞职申请未获批准的情况,这一数字可能会有变动。

研究发现食用鸡蛋不会损害心脏健康

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增加心脏病风险的不是鸡蛋中的胆固醇,而是其他食物中的饱和脂肪。无论你喜欢水煮蛋、炒蛋还是煎蛋,鸡蛋又回到了菜单上。南澳大利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早餐吃鸡蛋并不会像之前认为的那样损害你的胆固醇水平。

工蚁为何放弃繁殖养育同类 科学家揭开蚂蚁亿年演化之谜

在蚂蚁社会中,工蚁放弃自身繁殖权、全心照料蚁后和同类后代的行为,一直是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和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这一奇特社会行为背后的基因调控机制。

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载人飞行器亮相 科幻感十足

近期,智元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载人飞行器惊艳亮相展会。这款飞行器凭借独特的动力系统布局、控制系统和结构设计,具备“智能化、安全、便捷”三大核心优势。

3.62 亿元申通快递接盘 菜鸟为何卖掉丹鸟物流?

7月25日晚,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拟以3.62亿元收购浙江丹鸟物流100%股权。丹鸟物流是菜鸟旗下菜鸟速递的运营主体,主要在国内提供半日达、次晨达、送货上门等高确定性履约服务。

日本批准利用干细胞培育人类胚胎

日本政府生物伦理专家小组刚刚批准培育源自人类干细胞的胚胎,向人类胚胎研究迈出了一大步。也就是说,日本的一个生物伦理学专家小组批准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来制造人类精子和卵子,然后将它们合并以产生可行的人类胚胎。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基因编程从人类皮肤细胞中产生。

无人机在亚马逊瓜尔波雷河沿岸发现41000只珍稀河龟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计数方法,纠正了传统野生动物调查中的重大错误。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更精确的无人机野生动物数量统计方法。这项技术进步在验证全球已知最大的濒危龟类筑巢地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玉米地和牧场里采铀 中国的铀矿到底是怎么开采的?

大家猜猜我手上这些长得像大号麦乐鸡的是什么?它的俗称,叫黄饼。这可不是能吃的那种饼,而是核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原料 —— 重铀酸钠。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它就能做成燃料棒,最后再转换成我们平时用的电。

国内首台最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总装交付 超85%重量部件3D打印

据媒体报道,位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的深蓝航天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迎来重要突破——首台自主研发的“雷霆RS”1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总装并正式交付。这是目前国内在研最大推力的开式循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在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遥远螺旋星系的耀眼爆炸

在这张引人注目的哈勃图像中,螺旋星系 NGC 3285B 在巨大的长蛇座中从 1.37 亿光年外闪闪发光。但吸引人们注意的不仅仅是该星系优雅的漩涡——其边缘的一个亮点标志着一颗恒星的死亡:一颗来自 2023 年的 Ia 型超新星。

新型超薄隔音材料可有效阻隔交通噪音

瑞士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街道噪音的材料,其厚度比建筑中使用的类似性能吸音材料要薄四倍。这种来自杜本多夫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EMPA) 研究所声学/降噪实验室的新材料似乎还没有名字。

“砷基生命”论文终遭撤稿 但争议远未结束

《科学》(Science)期刊近日撤回了15年前发表的一篇争议性论文,该论文曾声称某种微生物能以有毒元素砷替代磷维持生命。部分科学家支持撤稿决定,但论文作者团队强烈反对,坚称数据可靠,撤稿缺乏依据。

皱纹随年龄变大而出现的原因已被揭示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皱纹?一项新研究表明,老化的皮肤在张力作用下会向侧面拉伸,就像橡皮泥一样,形成更深、更直的皱纹。这一切都源于胶原蛋白的排列方式。

银河航天卷式全柔性太阳翼问世

银河航天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近日披露了一项重大太空技术突破:公司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大规模卷式全柔性太阳翼。徐鸣介绍,作为卫星的“能源担当”,这款全柔性太阳翼在显著降低重量和包络尺寸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能量密度,为卫星提供了更强劲的能源支持。其独特的卷式设计特别适配多星堆叠发射需求,为未来太空探索开辟了新路径。

福耀科技大学7位院长亮相 本硕博8年制培养

福耀科技大学官方账号消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顺利完成。今年该校面向福建、河南、江西、湖南、广西五省(自治区)共招收50名优秀本科生,其中福建省17人,河南省9人,江西省9人,湖南省8人,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

坍缩的恒星可能是发现隐藏中微子相互作用的宇宙实验室

新的研究表明,坍缩恒星可能成为揭示隐藏中微子行为的天然实验室,这可能对黑洞和中子星的诞生产生影响。中微子是宇宙中最令人费解的粒子之一。它们几乎没有质量,极其难以捉摸,很少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然而,它们在远大于太阳的恒星的生命周期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亚原子粒子已知有三种类型——电子、μ子和τ子——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它们的许多行为仍然鲜为人知。

中国研究人员首次观测到新核素铝-20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新核素铝-20,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废弃烟蒂或可用于铺设更耐用的道路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公共道路上随处可见烟蒂,但这些烟蒂可能很快就会被重新利用,从而增强道路的强度。这都是新一轮回收利用举措的一部分,也应该会减少道路维修的需求。该项目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牵头,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此前开展的一项研究为基础。

这可能是最独特的植物之一 它们的一切都有别于同类

如果没有人见过大熊猫,说世界上有吃竹子的熊,估计没多少人会相信。大熊猫是高度特化、完全有别于同类的动物,世界上有一种号称是唯一可以和大熊猫相媲美的植物,这种植物也完全有别于同类,就是下面这个:

日本新构型H3运载火箭完成静态点火试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宣布,其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的最新构型——6号机,在种子岛宇宙中心成功完成了关键的静态点火试验。

越南估计特朗普关税将导致对美出口下降多达三分之一

越南政府内部评估显示,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关税措施生效,估计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下降多达三分之一。一份为越南总理范明政的顾问委员会准备的文件显示,20%-40%的关税税率将使出口收入至多下降370亿美元,并将冲击越南大多数关键产业,包括电子、机械、服装、鞋类和家具。

地球正在向外星人广播其位置 而我们并非有意为之

新研究表明,民用机场和军事设施操作的雷达系统可能会无意中向技术先进的外星文明广播地球的存在。这项研究考察了这些系统泄漏的电磁信号如何被远至200光年的观测者看到,假设他们拥有与地球上使用的射电望远镜相当的先进水平。研究结果还暗示,理论上我们可以在同一范围内探测到类似先进的外星文明。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形状像无穷大符号的星系

耶鲁大学天文学家彼得·范·多克姆(Pieter van Dokkum)和他的团队在深空中发现了一个非凡的天体,并将其命名为“无限”星系。这个结构实际上是由两个最近相撞的星系组成的,其形状令人联想到无穷大符号。

“中国聚变公司”正式成立 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落地

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以毒攻毒 科学家用抗寄生虫药让人类血液“毒杀”疟蚊

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研究显示,通过服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可使人类血液对传播疟疾的蚊子产生毒性,从而减少疟疾感染。该试验在肯尼亚进行,覆盖84个家庭群组,结果显示,服用伊维菌素的社区儿童疟疾发病率降低了26%。该研究由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团队主导,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中国科学家破解水杨酸合成之谜 有望改写教科书

水杨酸不仅是人类医药宝库中的重要成员,更是植物抵御病害的关键激素。然而,水杨酸在植物内的完整合成通路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天文学家发现参宿四确实有伴星 只不过很快就会撞向参宿四

红超巨星参宿四 (Betelgeuse,猎户座 α) 是目前夜空中亮度排名第 10 的恒星,这颗恒星质量大约是 18~19 倍太阳质量,由于质量非常大因此其内部氢气燃烧的更快所以整体寿命也会更短。

福耀科技大学首期本科50人集结完毕 王树国亲笔签署录取通知书

福耀科技大学由王树国校长亲笔签名的首期50名本科生的录取通知书已就位。对于福耀科技大学第一批学生,王树国校长寄语:你们不仅仅是学生,你们也是新的大学形态的创业者、更将会是这个新时代的开拓者、奉献者。

中科院研发可穿戴汗液监测系统 手机App可实时监测疾病

当帕金森病还未出现明显运动症状时,身体已在汗液中留下“蛛丝马迹”。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可穿戴汗液监测系统,将实验室“搬”到皮肤上,为帕金森病早期跟踪和个性化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日本首次发现晚三叠世鱼龙化石

研究人员确认,在冈山县高桥市发现的鱼龙化石是日本西部地区首次发现的鱼龙化石。该化石埋藏于晚三叠世(约2.2亿年前)的岩石中,是冈山理科大学等机构共同研究确认的。

研究认为狗实际上无法判断人类的性格

尽管我们坚信狗能够感知人类的好坏,但新的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可能无法判断人类的性格——至少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当狗狗观察人类如何对待其他狗狗时,它们之后并不会偏爱更友善的主人。即使是直接的互动也不会影响它们的行为。这项研究表明,狗狗的声誉判断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微妙,或者更难研究。

哈佛大学的外国研究员和访问学者项目遭美国国务院调查

美国国务院对哈佛大学的外国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项目展开调查,标志着特朗普政府限制该校招收国际学生行动的进一步升级。国务卿鲁比奥周三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启动调查,他表示国务院将审查哈佛是否遵守相关项目规定。此次调查的结果可能影响哈佛继续为外国学者(包括访问研究员、教授和博士后)提供短期教育签证支持的能力。

清华大学EUV光刻胶材料取得重要进展

据清华大学官网介绍,日前,清华大学化学系许华平教授团队在极紫外(EUV)光刻材料上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一种基于聚碲氧烷的新型光刻胶,为先进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

为什么现在地里的野鸡越来越多了?古代中国人咋没有将野鸡驯化呢?

中国有几种雉科动物都被喊做“野鸡”,但比较典型且常见的是红原鸡环颈雉其中红原鸡是热带雉科动物,在中国只有特定的几个地区有所分布的,比如云南南部,西藏南部,海南,还有两广地区也有部分分布。

浙大教授完成全球首例10000公里跨国手术

浙江大学发文称,7月19日,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手术创造了医学奇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梁霄教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通过手术机器人为10000公里外杭州的80岁患者成功实施肝癌切除手术。

地震并非全是灾难:可为地下生命提供电子食物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领衔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突破性发现:地震等地壳构造活动释放的化学能,能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之外的“替代燃料”。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地下生命能量来源的谜团,更拓展了人类对生命生存边界的认知。

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1952年首次暴发于坦桑尼亚,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目前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资料显示,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

有人抓“知了猴”一晚能赚几百元 蝉这么值钱怎么没多少人去养殖呢?

又到了知了猴(蝉)不停爬出土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来临,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抓蝉、吃蝉、被蝉声、蝉尿困扰的新闻。有人说小树林里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还多,也有人被媒体采访,表示一晚上抓知了猴能赚大几百元。

美国一公司宣布用核聚变点汞成金 每发电1千兆瓦产5吨黄金

美国旧金山一初创公司宣布,可以利用核聚变点汞成金。按照Marathon Fusion公司发表学术论文,提出利用核聚变反应释放的中子通过核嬗变过程生产黄金。该公司预计采用此技术的聚变电站每发电一千兆瓦,就可产出5000公斤黄金,价值与其发电收入相当。

跟踪研究发现深夜进食与肥胖和心脏病有关

人体的新陈代谢在一天中运作方式各异,许多功能在早晨达到高峰,到晚上则逐渐减弱。虽然先前的研究已将晚食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联系起来,但进餐时间对葡萄糖代谢的具体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点,德国波茨坦-雷布吕克人类营养研究所(DIfE)的奥尔加·拉米奇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eBioMedicine 》杂志上。

精确引力波分析方法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宇宙中最剧烈的碰撞

一种新开发的分析引力波数据的技术可以显著增强科学家研究宇宙中一些最强大事件(例如黑洞之间的碰撞)的能力。朴茨茅斯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和都柏林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更精确的方法来解释引力波。引力波是时空的微妙扭曲,由黑洞等大质量宇宙物体剧烈合并时产生。

地球自转又提速 今天时间不满24小时 2029年可能“减一秒”

许多人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并非完全是心理作用。今天(7月22日)比昨天缩短了约1.3-1.5毫秒,也就是说一天已经不足24小时了。这已是今年夏天第三个“时间缩短日”,此前7月9日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短之一,8月5日还将有一次。

突破性的低温冷却器使载人火星任务成为可能

美国宇航局测试了一种超级冰箱,它可能是未来载人火星任务的关键。如果没有这种新型低温冷却器,前往火星的飞船抵达火星时燃料箱就会空空如也。

MIT研发智能植入装置 让糖尿病患者告别致命低血糖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可植入皮下的微型装置,用于应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危机。该装置能在血糖降至危险水平时自动释放胰高血糖素,避免危及生命的状况发生。

LIGO探测到的黑洞碰撞如此剧烈 甚至打破了爱因斯坦的定律

一次破纪录的黑洞碰撞以其规模和速度震惊了科学家们。此次事件由 LIGO-Virgo-KAGRA 天文台探测到,两个巨大的黑洞——每个黑洞的质量都超过太阳的 100 倍——合并成一个旋转的宇宙巨星。最终结果是一个质量超过太阳 225 倍的黑洞,其旋转速度接近物理极限。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此前的黑洞尺寸记录,也颠覆了我们对黑洞形成机制的认知。

浙大研发出弹性气凝胶:2000℃热不化

近日,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系团队宣布研发出新型弹性气凝胶材料。该材料能在2000℃的极端高温环境下保持结构稳定,同时具备优异的弹性恢复性能,这一突破为极端环境下的热防护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NASA数百员工联名发表公开信怒斥白宫“扼杀未来” 20名诺奖得主声援

7月22日消息,数百名NASA现任及前任员工周一联署《旅行者号宣言》(Voyager Declaration),警告领导层称,大幅削减预算将导致多项科学任务停摆,后果严重。

Neuralink首次一天内完成两台手术 未来将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

据媒体报道,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于22日宣布取得重要进展:“本周末我们成功完成了P8和P9手术,首次实现一天内完成两台手术。两位患者目前恢复良好,精神状态良好。”

今日大暑 全年最热的节气

,今天是大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下一个节气将迎来立秋。虽然这是最后一个夏季节气,但它却意味着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段,而且非常容易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中科院发明新型荧光探针:能让骨骼“发光” 一览无余

在医学成像领域,清晰观察骨骼结构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近日,中科院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可让骨骼“发光”,实现对骨骼状况的清晰呈现。

AI编程史诗级翻车 竟一键删光客户整个生产数据库

近日,一位用户发帖痛斥开发协作平台Replit在数据库事故处理中的混乱表现,引发了行业关注。事件起因是SaaStr.AI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在帖文中提到,自己在使用Replit时,平台意外删除了公司的整个生产数据库。

一只树懒水中放了一个屁 科学界为之轰动不已

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屁”居然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7月15日,网络上发布了一个有趣的视频,视频中一只霍氏树懒幼崽在水桶里洗澡,突然水里起了一串水泡,可以确定,水泡里包裹的就是树懒的“屁”。也就是这个“屁”,彻底推翻了过去根深蒂固的科学认知。

“无糖”≠无害 研究发现常见代糖赤藓糖醇或增中风风险

从低碳冰淇淋到生酮蛋白棒,再到无糖饮料,甜味剂赤藓糖醇被广泛用于各类食品中。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种代糖可能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并增加中风风险。相关研究发表于《应用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北大西洋发现2700万吨纳米塑料 海洋塑料污染远超想象

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与该国乌得勒支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北大西洋中漂浮着约2700万吨粒径小于1微米的纳米塑料,远超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中较大微塑料和宏观塑料的总和。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首次对海洋纳米塑料污染进行了定量评估。

试验结论:每周工作四天让员工更健康、更满意

一项新的国际研究发现,每周工作四天且不减薪可以显著改善工人的福祉,包括降低倦怠率、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满意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时间减少最多的人而言。

NASA 的 X-59 正缓慢接近超音速飞行

美国宇航局的X-59正缓慢迈向超音速飞行,目前已开始在位于加州帕姆代尔的美国空军第42工厂进行滑行测试。这是第一阶段研发的最后阶段,也是飞机首飞前进行更快地面测试的先兆。

今年的蝉为啥这么多?专家称是“大年”

今年三伏天已经来临,随着盛夏到来,近期有不少上海市民反映,今年蝉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多。有人称,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也有人被树下滴液困扰,甚至“上海蝉尿如下雨”话题一度冲上热搜,令人哭笑不得。

工程师利用量子技术取代飞行导航中的GPS

随着对卫星导航的依赖日益加深,航空业面临着来自GPS干扰和欺骗的日益增长的风险。无论是来自敌对势力还是技术故障,干扰都威胁着商业和军用飞行。工程师们正在竞相开发具有韧性的替代方案,前景光明的新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天空。

每绕海王星10圈 神秘天体2020 VN40也会绕太阳运行一次

天文学家在海王星之外发现了一个神秘天体,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海王星公转十圈的周期,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现象。这个被称为2020 VN40的天体的轨道显著倾斜,但它仍然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有节奏的模式与海王星保持着引力共振。

“菊石”:可能改写太阳系历史的神秘深空化石

在冥王星之外发现的一个神秘冰体正在改写我们对太阳系过去的了解。这颗古老的行星被昵称为“菊石”,其轨道与其他行星截然不同,属于极其罕见的“塞德诺类行星”。它的发现由昴星团望远镜完成,并通过多年的轨道数据得到证实,挑战了关于第九行星的理论,并暗示了数十亿年前可能发生的行星震荡。

天文学家揭开了快速旋转中子星PSR J1023+0038的长期谜团

天文学家刚刚解开了关于一颗罕见的快速旋转中子星PSR J1023+0038 的长期谜团。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的IXPE望远镜和一系列天文台,科学家们发现,该系统的强X射线并非像之前认为的那样来自其发光的吸积盘,而是来自脉冲星自身抛出的混乱高速粒子风。这些发现挑战了旧有的模型,揭示了脉冲星辐射背后单一而强大的机制。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死亡恒星如何依然照亮宇宙的理解。

中科院研制出全球首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镜

在科研仪器研发领域,我国又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杨帆研究员牵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高时空分辨布里渊显微镜。该显微镜将成像速度提升两个数量级,实现了亚毫秒时间分辨、亚微米空间分辨的突破,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科研仪器制造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发现违反热力学的材料 可能彻底改变电动汽车

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组材料,它们在高温、高压或电流作用下会表现出令人惊奇的行为。与大多数材料不同,这些材料受热时会收缩,受压时会膨胀,甚至在施加适当的电荷后会恢复到原始状态。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氧-氧化还原 (OR) 材料——这类材料可以帮助电池存储更多能量,但由于结构无序,通常会存在稳定性问题。

研究人员联手同时对十台超精密光学钟进行了比对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时精度,来自六个欧洲国家的研究人员联手同时对十台超精密光学钟进行了比对——这在此前从未进行过如此规模的研究。这些光学钟利用激光测量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比传统的铯原子钟精确得多。事实上,光学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误差可能不超过一秒。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