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健康

首款口服GLP-1药物可降低14%心血管风险 现已获FDA批准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近日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研制的每日一次口服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片剂——Rybelsus,用于降低高心血管风险人群的发病概率。

铅暴露影响了古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进化与行为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SCU)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铅中毒并非工业革命时期才有的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古灵长类动物及早期人类的牙齿,发现至少在两百万年前,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接触铅元素,这一现象影响了祖先大脑与行为的进化,也颠覆了科学界对有毒历史的看法。

1毫克即可致命 官方公布米酵菌酸毒素高发食品清单

据国家应急广播官微报道,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2名男子在食用“酸汤子”后中毒,被紧急送医,其中一人不幸身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场悲剧的“头号元凶”,并非什么罕见的化学物质,而是一种潜藏在许多家庭常见食物中的毒素——米酵菌酸。

95%患有"泡泡男孩"疾病的儿童通过单次基因疗法治愈

一项突破性基因疗法为患有ADA-SCID(腺苷脱氨酶缺乏症导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泡泡囊儿童”病)的儿童带来了持久、无需供体的治愈希望。据最新研究,该疗法已经有效治愈了95%接受治疗的患儿。

首款长效口服生发药物VDPHL01为男女脱发人群带来新希望

一款全新口服药物有望成为首款专门针对男女脱发患者设计的处方生发药片。如果其正在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顺利获得批准,该药将成为近30年来首个针对雄激素性脱发的新疗法,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女性的首个口服生发药物。

牛奶vs豆浆 到底哪个更营养 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清晨的餐桌上,有人离不开一杯牛奶,有人喜欢热腾腾的豆浆。它们看起来都是“健康饮品”,但从营养构成到适合人群,却各有特色。那么,牛奶和豆浆到底谁更营养呢?喝的时候又该选择哪个?今天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新发明的治疗溃疡的装置像一支小笔 可以吞服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研团队近日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可吞咽设备,有望为消化道穿孔带来新的治疗手段。据报道,这款设备名为MEDS(磁性腔内沉积系统),体积如药丸般小巧,其作用方式突破了目前消化道溃疡导致穿孔仅能依赖手术治疗的局限。

研究发现食用水果可能有助于保护人体肺部免受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食用水果可能有助于保护人体肺部免受空气污染的不良影响。根据10月15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洲呼吸学会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女性每天摄入至少四份水果,其肺功能下降幅度要小于摄入较少水果者。研究人员认为,水果中的抗氧化物质可能有助于抵消空气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

科学家通过新疗法使老年雄性小鼠寿命延长逾70%

据《Aging》杂志最新研究显示,将催产素(Oxytocin)与Alk5抑制剂(OT+A5i)联合使用,能大幅提升年老、虚弱雄性小鼠的寿命和健康状况。这项由Cameron Kato为第一作者、Irina M. Conboy为通讯作者(均来自Aging-US编辑委员会)的研究指出,该治疗对雄性小鼠产生显著的再生及延寿效果,而雌性小鼠则未见明显收益,提示生物性别差异在抗衰老治疗中作用重要。

原来我们都“误会”午餐肉了 肉含量超高

午餐肉总被当成垃圾食品或不正经的肉,这可着实有点冤枉午餐肉了,仔细看一下配料表,你就会发现其实午餐肉的肉含量超高的!根据我国猪肉糜类罐头国标(GB/T 13213-2017)的规定,午餐肉淀粉含量通常不能超过 7%,优级火腿猪肉罐头的淀粉含量不能超过 3.5%,比一勺米饭的淀粉还少。

新研究揭示裸鼹鼠DNA修复机制 有望为人类抗衰老提供新方向

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虽然外表并不出众,却以其惊人的长寿著称,能够在地下健康生活近四十年。科学家们近日解密了其DNA修复的关键机制,并认为相关成果有望用于人类,实现自然延长寿命的目标。

10月最该抓紧做的一件事 可能让你秋冬少跑几趟医院 再拖就晚了

10 月 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健敏介绍,目前,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是接种疫苗。当前正值 2025~2026 年流感季疫苗最佳接种时期。

新研究认为钙补充剂不会增加老年女性痴呆症风险

近日,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以来被推荐用于骨骼健康、尤其是老年女性的钙补充剂,并不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这为数百万服用钙片以预防骨质疏松的人再吃了一颗定心丸。

马斯克Neuralink新突破:渐冻症患者用脑控机械臂完成日常任务

10月12日,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今日公布了其技术的又一重要进展。据披露,一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的患者尼克·雷(Nick Wray)已能成功通过其大脑植入物,仅凭意念操控一只复杂的机械臂完成多项日常生活任务

包装玉米是“僵尸玉米”吗? 这些真相 你一定要知道

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热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曾引发恐慌的“僵尸玉米”事件。此前,有条号称“僵尸玉米”的视频爆火。视频中,一位博主看似怒气冲冲地在爆料“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过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

热门的脱发治疗药物与自杀行为存在关联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近日发布评审报告,警告一种广泛用于治疗脱发的药物可能带来严重的精神健康风险,监管部门多年来未予足够重视。该报告指出,常见的治疗男性脱发药物非那雄胺已被发现与抑郁和自杀相关联超过二十年,但药监机构和生产商始终未采取切实措施。

全球约有9.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 每8人中就有1人经历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球约有9.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正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一数据涵盖了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12类主要精神疾病。

AI医生首次挑战人类专家:机器诊断登上顶级医学期刊

医学界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哈佛医学院开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Dr. CaBot成功挑战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著名的临床病理学会议病例,这标志着该权威期刊首次发表AI生成的医学诊断。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复杂医学推理方面的能力,更开启了AI与人类医生协作诊疗的新纪元。

比尔·盖茨称正探讨将GLP-1减肥药引入低收入国家

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改善低收入国家医疗问题的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又有了新的课题:将GLP-1减肥药引入那些难以负担高药价的国家。据统计,在全球现有10亿肥胖人口中,约有70%的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他们自己和这些国家的医疗系统恐怕难以承担肥胖相关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脏病)的开支。世卫组织曾预期,若不加以控制,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经济损失到203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

市面上的包装玉米是“僵尸玉米”吗

近期,“预制菜”话题引发广泛热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曾引发恐慌的“僵尸玉米”事件。此前,有条号称“僵尸玉米”的视频爆火。视频中,一位博主看似怒气冲冲地在爆料“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过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

科学突破:橄榄油脂肪酸能够“超级充能”人体抗癌免疫细胞

一项由香港大学医学院团队主导的研究发现,橄榄油和坚果中富含的健康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OA),能够大幅增强人体特定免疫细胞对癌症的抵抗力。这一研究为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和免疫疗法开辟了新的思路。

“四天工作制”让员工更幸福且不影响工作效率

大规模研究显示,将五天的工作压缩到四天完成可能会导致压力,但其好处大于坏处。一项覆盖6个国家的迄今最大规模同类干预研究发现,一周只上四天班但工资不变,会让员工更幸福、更健康、表现更好。该研究显示,试行6个月的四天工作制能减少倦怠,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

研究认为人类平均寿命或永远无法达到100岁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的最新研究显示,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提升的富裕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已陷入停滞。该研究预测,1939年以后出生的任何一代人,都无法实现人均寿命达到100岁的目标。

研究认为摄入膳食纤维能够预防甚至逆转由膳食果糖引起的肝病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的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发现,增加饮食中由蔬菜来源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重塑肠道菌群,阻断糖分对肝脏的损害,为通过营养干预实现疾病预防开辟了新途径。

新一代疫苗可预防88%的多种侵袭性癌症

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一代癌症疫苗,并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这款疫苗通过“多通道纳米粒子”技术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在多种侵袭性、难以治疗的癌症模型中最高可预防88%的癌症发生。

绿茶能训练肌肉更好地处理糖分并促进新陈代谢

最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绿色茶在改善肥胖相关代谢问题上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绿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重编肌肉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从而为绿茶长期被认为有助于防止肥胖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为何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 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为什么唯有人类发展出了语言、艺术和科技,而与我们基因最接近的黑猩猩,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生活方式?600 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在进化树上分道扬镳。从那时起,人类基因组累积了超过 3500 万个变异。但这些变异中,真正塑造我们独特认知的关键,究竟隐藏在哪里?

研究发现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充满了有益细菌 能够制造天然抗生素

科学家最近发现,蜜蜂采集的花粉中充满了有益细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制造天然抗生素,为蜜蜂抵御有害疾病。蜜蜂在无意识间将这些微生物带回蜂巢,使花粉储备成为一种微生物屏障。

新研究揭示大脑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改变自身行为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院(OIST)最新研究发现,大脑在社交竞争中会以独特的方式从失败中学习,通过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影响未来的行为模式。在动物界,无论是比赛、求职还是辩论,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那么,大脑是如何将失败转化为经验并调整行为的呢?该研究针对雄性小鼠开展实验,小鼠会通过一对一的“对决”建立社会等级,胜者和败者各自接受自己的地位。

新研究挑战曲马多作为“安全”阿片药物的声誉

一项最新分析显示,曲马多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效果有限,而其严重副作用可能抵消带来的益处,这对曲马多作为“更安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声誉提出了质疑。

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打造“隐形”免疫细胞 彻底消灭癌细胞

10月8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医学院近日联合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可“隐形”的工程化CAR-NK天然杀伤细胞。这种细胞能够有效躲避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加强对肿瘤的杀伤力,在具有类人免疫系统的老鼠模型中实现了癌症的几乎完全清除。

比配料表更重要的表,9成的人却从来不看?

写在前面:据我观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两种饮食健康观念误区,一种是只要看到配料表中出现自己看不懂的化学名词就莫名恐惧,我们上一篇文章 对“配料表干净”的狂热崇拜,是一场巨大的反智陷阱就是针对这类误区而写。另一种误区则刚好反过来,就是对各种加工食品蛮不在乎,认为只要是能合法在超市销售的食品,健康程度都差不多,爱吃就吃,完全不在乎有什么健康风险。今天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类误区。

每3个中国成人就有1个高血压 这些地区尤其注意

今日是 10 月 8 日,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是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中国,其负担更是持续攀升。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团队发表在《细胞》(Cell)子刊上的论文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2021-2022 年患病率为 31.6%,与2012-2015 年相比,增加了8.4%。

顺丰同城推无人机血液运输服务 单次可运送8000cc

今日,武汉市儿童医院联合顺丰同城与湖北顺丰速运,正式启用“空地一体化”血液运输服务。此前,医院在紧急用血时需派救护车至武汉血液中心取血,里程约11公里,往返耗时约1小时,高峰堵车时来回大约需要1.5小时。

研究表明:设计性感女性游戏角色并不会导致女性歧视

多年来,大家对游戏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暴力游戏让人更具攻击性,而性感女性角色会导致女性歧视。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这种担忧可能被严重夸大。

微型实验室培养“脑”或助力下一代计算机发展

瑞士研究人员正通过培育活体细胞制造处理器,推动被称为“生物计算”领域的发展。尽管灵感来源于科幻作品,他们的工作依靠精确的实验室技术,目标直指实用的现实应用。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三位得主点燃器官移植希望

刚刚,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大会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Mary E. Brunkow、美国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的Fred Ramsdell、日本大阪大学的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男子查出肾结石未重视拖成大麻烦 发展为铸型结石填满肾脏

长沙的向先生十多年前就查出右肾结石,时常感到腰部隐痛,但一直未作处理。直到近期腰部胀痛加剧,影响到日常工作,他才决定就医。没想到检查发现,结石已长成“生姜”形状,几乎填满了整个右肾。

突破性血液检测技术可在症状出现前10年发现头颈癌

美国马萨诸塞总医院布莱根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HPV-DeepSeek的全新血液检测方法,可在头颈癌症状出现前多达10年,通过血液就能发现与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头颈癌风险。这项突破有望让患者更早、更轻度地获得治疗,从而改善癌症预后。

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与手术疗效相当 成为早期肺癌治疗新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7%。该类型癌症通常生长缓慢,扩散速度也比小细胞肺癌慢。如果能够早期发现,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成功治疗。然而,许多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或患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可能不适合接受手术治疗。

这位代号为SM的患者不会感到恐惧 科学家研究了她40多年

恐惧并不是什么毫无用处负面情绪,它是一种进化策略,它帮助动物存活下来,所有脊椎动物都能感受到恐惧。然而,人类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被称为Urbach-Wiethe病,目前全球只有大约400名患者,他们失去了感受恐惧的能力。

99.6%的心脏病发作前都会出现这四个危险信号之一

一项大规模国际研究揭示,99.6%的心脏病发作、卒中或心力衰竭事件发生前,都可在患者身上发现四项明确的健康风险因素。研究人员指出,理解这些可量化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人们在健康危机出现前,及早了解自身的易感性。

科学家用醋为纳米颗粒“增能”以杀死致命超级细菌

醋,学名乙酸,作为消毒剂已应用了几个世纪。然而,它杀菌范围有限,对一些最危险的细菌束手无策。慢性难愈合伤口常因细菌感染难以治愈,这对老年人、糖尿病、癌症等患者来说尤其危险。

研究图像展示抗生素击碎细菌“铠甲”的全过程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一类重要的末线抗生素——多黏菌素(polymyxin)是如何攻破致病细菌的保护屏障的。多黏菌素等末线抗生素能迫使细菌细胞过度生产并脱落其外部“铠甲”,这导致保护屏障出现缺口,使药物得以进入并杀死细菌。

日常爬山、跑步对膝盖不好?真相:不动才最伤

当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去跑步锻炼,刚穿上跑鞋和运动衣裤迈出家门时,猛然想到有人说跑步会伤膝盖诶……于是赶紧回家躺在沙发打开手机电脑看剧,心里暗想着今天又“救了膝盖一命”。但问题来了,跑步、登山和徒步之类的运动真的会伤膝盖吗?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巴西全球最大“蚊子工厂”准备投产:全球供应 抗击登革热

全球规模最大的携带沃尔巴克氏菌蚊子生产工厂已于1日宣布准备就绪,将在巴西圣保罗州正式投入运营,旨在助力抗击登革热疫情。据报道,该工厂由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设立于坎皮纳斯市,占地13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每周生产1.9亿只蚊子,一年内可满足覆盖1亿人口的防控需求。目前工厂已具备投产条件,待获得巴西卫生监管部门许可后即可启动生产。

54岁黄磊戴呼吸机睡觉引关注 专家:已达中重度 严重时会猝死

日前,知名男星——54岁的黄磊佩戴呼吸机睡觉的画面,引发广泛关注。他称自己长期严重打鼾且伴随夜间呼吸暂停,需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随后,话题“黄磊戴呼吸机睡觉”冲上热搜。

印度法院要求医生改善处方书写 强调“清晰处方是基本权利”

在键盘普及的时代,手写字还有那么重要吗?印度法院表示,医生的书写依然至关重要。在印度及世界各地,医生字迹潦草只能被药剂师辨认已成为广泛的笑料。但近日旁遮普及哈里亚纳邦高等法院下令,强调“清晰医疗处方是基本权利”,这关乎生死攸关。

美国一2000多人豪华邮轮爆发诺如病毒 已有近百人感染

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旗下 “海洋旋律号”(Serenade of the Seas)在 9月19日至10月2日的航行中爆发诺如病毒疫情,船上近百人感染,实际病例可能因瞒报更多。截至10月1日,船上1874名乘客中有94人出现腹泻、呕吐等典型诺如病毒感染症状,883名船员中4人染病。

西贝称用X光为冷冻大黄鱼去刺 这是什么操作,会有辐射残留吗?

这两天,西贝再次登上热搜,原因是他们的一道菜——“嫩烤DHA大黄鱼”的食材——也就是大黄鱼需要借助专业设备进行X光去刺。

只是一栋蓝色的楼,为什么看着真恐怖?

提问,看到这张照片,你会有什么感受?是回不去的童年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温暖而怀念;还是仿佛误入一场繁荣而热闹的千禧年梦境般,惆怅中带着向往;又或者,像我一样,被一股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恐惧猛然攫住心脏,破败、压抑的氛围里,不可名状的恐惧缓缓升起——这破旧的蓝玻璃,怎么那么可怕啊???

停牌18个月 “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面临强制退市

近日,诺辉健康已在港交所连续停牌18个月,按港交所规定,公司可能因此被强制退市。官网资料显示,2015年诺辉健康成立于浙江杭州,2021年实现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

比“熊猫血”罕见百倍 广东顺德发现一例“钻石血”

据媒体报道,佛山市顺德区中心血站近日在血液筛查中捕获一例极罕见Jk(a-b-)血型,其稀有度约为Rh阴性"熊猫血"的百倍,被学界称为"钻石血"。

中科院新突破:只要一滴水 超薄硅基电子膜完好贴在大脑皮层上

给手机贴膜尚且易出现气泡、边缘翘起,要在大脑皮层等凹凸不平、动态变化的生物组织表面“贴”超薄电子器件,难度不言而喻。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团队攻克这一难题,创新研发“液滴打印”技术,仅用一滴水就能让超薄电子器件无损贴合复杂曲面,甚至成功将超薄硅基电子膜贴在动物大脑皮层上。

空气质量与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存在重要关联

一项涵盖多个国家的大型新研究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水平较高地区的人们,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OSA)发作风险。不过,研究者也指出,了解自身所处地区空气质量状况,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改善睡眠和整体健康。

只是打了一个哈欠,英国女子意外“折断”脖子,生存几率只剩50%

大多数人的一天,是从打哈欠开始的。然而,英国36岁女子海莉·布莱克 (Hayley Black)恰恰相反,因为一个“普通”的哈欠,她的生命差点就此终结!那是2016年的一个早上,她刚生完孩子不久正在照顾孩子,孩子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被孩子感染海莉也跟着打了哈欠伸了懒腰。

阿尔茨海默病检测迎来新突破 无创检测可发现早期预警信号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通过分析血液中微型囊泡的新方法,有望实现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无创检测。该研究由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Travis Gibbons领导,并获得亚利桑那阿尔茨海默症协会部分资助。团队聚焦于大脑代谢,特别是大脑如何处理葡萄糖——这种糖是思考、运动和情绪的关键动力源。

中国生物四价HPV疫苗获批上市

近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汉逊酵母)(爱薇佳)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芒果虽然含糖量较高,却可能比低糖零食更有效预防糖尿病

乔治梅森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芒果虽然含糖量较高,却可能比低糖零食更有效预防糖尿病。该研究由临床营养科学家Raedeh Basiri领导,首次通过长期临床试验证明了芒果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新陈代谢和身体成分上的益处。

70万一针救命药进医保 砍到地板价3万多一针

2025年9月,济南一名7岁半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小石头顺利步入校园。他曾使用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从每针70万元的天价,经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降至3万多元,为这个普通家庭带来了生命的转机。

老人用手机哄5岁孙子致1000度近视 医生:遗传加后天影响 高度近视不可逆

近日河南一名5岁男童因频繁眯眼视物、看电视必凑到屏幕前,被父母带到眼科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其近视度数已接近1000度,令家人震惊不已。据了解,该男童日常由爷爷奶奶照料。每当孩子哭闹时,老人便习惯用手机哄逗,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重度手机依赖习惯,有时一整天都在刷手机,甚至吃饭时也不愿放下。

研究发现紫外线是快速有效地灭活室内空气过敏原的方法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U Boulder)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已经商业化的远紫外线(far-UVC,波长222纳米)灯,可以快速分解室内常见的空气传播过敏原,为室内哮喘及过敏触发提供了一种安全、快捷的新解决方案。

“国民廉价鱼”带鱼原来一直被低估

秋意渐浓,正是带鱼丰腴肥美之时。在各种常见的水产品中,带鱼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亲民的价格,稳坐“国民海鲜”的宝座。它银光闪闪、身形如刀,以“刺少肉多,肉质鲜美”的优势,始终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很多人童年的第一口鱼肉,就是从带鱼开始的。

白宫:最新药品关税不适用于已与美达成贸易协定国家

当地时间9月26日,美国白宫表示,最新针对药品的关税措施不适用于已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的国家。据路透社消息,白宫官员表示,对于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美国将继续遵守协定中规定的15%关税上限。

睡前经常“Deep talk”的夫妻 真的很难不恩爱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够刷到网友们分享自己与伴侣睡前“ Deep talk(深度交流)”的体验,有人觉得这是灵魂深处的交流与碰撞,也有人觉得这是最亲密和浪漫的一件事情,认为这种毫无保留的谈话总会让人感到非常幸福。

男子误服150毫升"化骨水" 生死边缘硬生生被医生成功救回

前不久,一女子不小心踩到“化骨水”中毒去世,让人感动十分痛心和惋惜,一时间,“化骨水”成了许多网友热议的名词。不过,据多家媒体报道,作为浙江省中毒急救防治中心及浙江省中毒救治基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近期成功救治了一名误服大剂量氢氟酸的患者,并收到一面红彤彤的锦旗。

尽管能力很强 AI依然难以取代放射科医生

随着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许多AI模型在基准测试中已能够超越人类放射科医生,快速高效地检测数百种疾病。然而,AI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取代人类放射科医生,反而医学影像领域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美国2025年放射学住院医生岗位数量创新高,平均年薪也远高于此前水平。

口腔细菌与胰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口腔微生物筛查有望助力预防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及其Perlmutter癌症中心的科研人员首次确认,人体口腔中存在的27种细菌和真菌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如果口腔中聚集了所有这些有害微生物,个体罹患胰腺癌的风险将上升250%,即比普通人群高出3.5倍。

小伙学冲浪闪了腰致截瘫 确诊罕见病“冲浪者脊髓病”

据媒体报道,广东的小陈(化名)为了学习冲浪,与女友小娜一同选择了海南万宁的一家冲浪俱乐部,却没想到在第一堂课的泳池基础动作练习中,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新型AI医疗设备通过摄像头、人工智能和电力技术将愈合时间缩短25%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a-Heal”的新型人工智能医疗设备,能够将伤口愈合速度提升约25%。这款实验性设备由Rolandi教授及其同事开发,结合了摄像头、AI分析、电刺激与药物递送系统,为传统仅覆盖伤口的敷料提供了全新替代方案。

研究发现高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可显著减轻体重 安全性仍然良好

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发表的一项新分析显示,使用每周7.2毫克高剂量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可显著提升肥胖及2型糖尿病成人的体重控制效果和代谢健康改善。

是什么让这位 117 岁的老人活了这么久?

一项由西班牙何塞·卡雷拉白血病研究所(Josep Carreras Leukaemia Research Institute)主导的研究,首次对一位117岁高龄女性的生物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揭示了她在无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情况下长寿的奥秘。这项研究或将为人类健康老龄化提供重要线索。

纳米立方体眼药水无需针头即可治疗黄斑变性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与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CERA)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种创新型眼药水,通过纳米载体技术将保护性化合物直接递送至视网膜,为诸如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视力损失疾病提供了无需注射的全新管理方案。

西安一猪肾移植者已存活超200天 刷新亚洲纪录

9月24日消息,好消息传来,今年3月6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窦科峰院士指导下,由泌尿外科秦卫军主任团队联合20余学科专家,为一名终末期肾病患者移植了基因编辑猪肾脏。截至9月23日,患者存活突破200天,猪肾在体内功能正常(血肌酐稳定、每日尿量约2000ml),刷新亚洲异种器官移植最长存活纪录。

特朗普称孕期使用“泰诺”可能引发自闭症 欧盟与世卫组织回应

据路透社23日报道,欧盟与英国卫生监管机构确认孕期使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美国称“泰诺”)的安全性,反驳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该药与自闭症有关的警告。世界卫生组织23日也表示“现有证据存在不一致性,呼吁谨慎下结论”。

这种你常用的洗衣液 竟然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

薰衣草颜色好看、味道好闻,很多人都喜欢用带薰衣草精油的产品。但是,最近一位博主的帖子,却引起了很多有小朋友的家长的担忧:

研究发现常用药物会在肠道留下持久印记 即使停药多年后依然存在

由塔尔图大学基因组研究所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许多年前使用过的药物依然能够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来自爱沙尼亚生物库微生物组队列的2500余名参与者的粪便样本和处方记录后发现,大多数被检测的药物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其中许多影响在停药后持续多年。

特朗普政府提出自闭症与孕期使用泰诺成分之间未经证实的关联

特朗普政府于周一提出,自闭症与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之间存在未经证实的关联。对乙酰氨基酚是全球最常见的非处方止痛药之一 —— 健赞公司(Kenvue)泰诺(Tylenol)的活性成分。

特朗普称自闭症与泰诺及疫苗相关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周一称,自闭症与儿童接种疫苗以及女性孕期服用常用止痛药泰诺(Tylenol)有关,这番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被他推到了美国医疗政策的核心位置。

牙齿上刻字成新玄学 专家:不建议用此法“发财”“上岸”

近日,据报道,现在的年轻人厌倦了在皮肤上刻字刻画,将目标转向自己的牙齿,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潮流——牙齿“文身”。

研究发现十字花科蔬菜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新研究显示,十字花科蔬菜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或有相关风险人群尤其重要。这一发现为十字花科蔬菜的健康声誉再添一笔——此前这些蔬菜已被证实可预防结肠癌和高血压。

基因揭示:一只蚊子如何靠人类征服世界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全球最危险蚊媒之一,能够传播黄热病、登革热、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等数十种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蚊种的分布范围正从热带、亚热带地区不断向温带扩张,目前已威胁到全球近40亿人口的健康安全。

自闭症高患病率或为人类进化的权衡结果

近日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较高的患病率,可能源于人类独特的进化过程。数据显示,美国约每31名儿童中就有1人(占比3.2%)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估算则显示,自闭症患病率约为每100名儿童中有1人。

研究发现食用泡菜对控制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大有裨益

韩国传统发酵食品泡菜(Kimchi)在过去十年风靡全球,近期研究显示它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血压、三酸甘油脂和调节空腹血糖水平。

南开大学团队应用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 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行走

近日我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的临床试验由南开大学团队成功完成。该项试验帮助一位偏瘫患者实现了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在天津某康复医院内,67岁的郑先生不仅能够自行拿起水杯喝水,还可以借助拐杖行走。郑先生曾经历三次脑梗,最后一次导致他偏瘫卧床半年有余,生活一度无法自理。

特朗普政府即将宣布自闭症与孕期服用泰诺关联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政府计划于周一宣布,孕妇服用泰诺(Tylenol)可能与自闭症存在关联。《华盛顿邮报》周日援引四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联邦卫生官员预计将提醒孕妇:孕早期若非发烧,应避免服用泰诺。报道还指出,官员们还将强调一种名为 “亚叶酸”(leucovorin)的叶酸类药物,称其可作为潜在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科学家正致力于让大豆变得更美味、更健康

大豆在亚洲厨房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以其营养丰富和健康益处备受推崇,包含了与肉类相似的所有必需氨基酸。然而,在大豆走向西方市场后,却因风味问题遭遇阻碍。尽管营养价值极高,但许多西方消费者因“大豆腥味”,觉得其口感偏草本、青涩且略带泥土气息,而对大豆制品敬而远之。

科学家发现HIV整合机制 未来或为艾滋病治疗铺路

9月20日,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感染研究中心(DZIF)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突破性发现,揭示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如何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进人体DNA。这一成果暴露了病毒的一个关键弱点,有望推动新的治疗方法的诞生,并让实现“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目标更进一步。

新型眼药水一小时内提升老花眼视力 效果可持续两年

最新研究显示,特制眼药水可显著改善由于老花眼(老视)导致的近距离视力困难。患者报告称,仅用药一小时后,视力显著提升,并能持续保持这种改善长达两年,且副作用仅为轻微且暂时的不适。

马斯克旗下Neuralink计划启动语音试验 目标2030年健康人植入脑芯片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计划10月在美国启动一项临床试验,旨在利用其设备将思维转化为文本,为语言障碍患者带来全新沟通可能性。9月19日,据媒体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Neuralink获得试验性设备豁免,允许其开始测试未获批准的设备。

研究发现太空旅行会加速人体造血干细胞的衰老进程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太空旅行会加速人体造血干细胞的衰老进程,这对于未来深空探险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指出,如何保护我们的干细胞免受宇宙辐射影响,将成为长途太空任务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男子被毒蛇咬伤 女友教科书级应对: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拍照

近日,重庆巫山县福田镇发生惊险一幕:欧先生与女友陈女士散步时,被一条小指粗的毒蛇咬伤脚部。事发时,欧先生突感脚部刺痛,惊慌之际,女友却没有盲目慌乱,立刻想起科普短视频中的急救要点。

德克萨斯州多所医院率先使用新型非阿片类止痛药Journavx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UT Health San Antonio)多专科与研究医院,成为全德首家在骨科及足病外科手术后广泛使用新批准非阿片镇痛药的医疗机构。该药名为suzetrigine(商品名Journavx),2025年1月获美国FDA批准,4月起正式投入临床,被纳入该院术后疼痛管理一线用药。

“逆龄大脑药”首次人体试验 奥特曼押注RTR242 返老还童将要成真?

AI教父奥特曼,本该忙着把OpenAI打造成算力帝国。可就在外界以为他只会谈模型、芯片和数据的时候,他却转身丢出一颗“年轻大脑药丸”。这家公司叫Retro Biosciences。奥特曼首投1.8亿美元,如今宣布要在年底前,让第一位临床受试者吃下实验药 RTR242。

维生素B3补充剂可能有助于预防皮肤癌

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显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维生素B3补充剂——烟酰胺(也称为尼克酰胺)有助于预防某些类型的皮肤癌。相关分析发表在《JAMA Dermatology》杂志。

日本女子玩任天堂“健身环大冒险” 颈痛两天后中风

9月19日消息,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美国病例报告期刊》最新公布一则病例:日本一名25岁女子玩任天堂Switch游戏“健身环大冒险”时,突然感觉左颈剧痛,两天后竟然中风了。据了解,这“健身环大冒险”使用一种特殊的环形控制器,玩家需要推拉控制器来完成动作。

高性能新型碳-13呼气分析仪获批上市

据媒体报道,中国同辐旗下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Suπ one 13C呼气分析仪,已于近日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产品实现了我国在幽门螺杆菌(Hp)呼气检测技术领域的自主突破,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提供了更可靠、高效和便捷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造出最接近真实的人工肾脏 离人造器官移植更近一步

一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构建合成肾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将肾脏关键结构整合,创造出被称为“组合体”的新型肾脏组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的这项成果,意味着人们成功培育出比以往更成熟、更复杂的肾脏类器官,为疾病研究和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

科学家认为五感或许限制了我们 人类或可拥有七感

斯科尔科沃科学与技术学院(Skoltech)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数学模型研究,暗示最大化大脑记忆容量的最优感官数量应为七种,而非人类目前普遍已知的五种感官。该研究不仅为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提供理论启示,还对人类未来感官进化提出了新的假设。

专家提醒:油浸美食别多吃 存在健康风险

油浸鱼、油浸小番茄……这类“油浸”美食深受不少人喜爱。不过营养科专家提醒,油浸类菜品虽风味独特,但不宜多吃,否则可能增加高血压等健康风险。所谓“油浸”,是一种融合烹饪与保鲜的食品加工技艺。通过将食材浸没于食用油中,借助油脂的物理隔绝作用,减少食材与氧气的接触,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脂肪氧化和酶促反应,有效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加载中...

精彩评论

全部展开

CBer 热度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