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体育锻炼研究主要关注的是锻炼时长或消耗的卡路里,”该研究的合著者、玛丽·弗朗西斯·厄利教育学院运动机能学系教授帕特里克·奥康纳说道。“运动‘剂量’一直是研究人员试图了解体育锻炼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而往往忽略了这些时间是与朋友一起锻炼,还是作为游戏的一部分。”
尽管研究一致表明,休闲运动(例如跑步、瑜伽或骑自行车)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但研究人员强调,这些益处并非千篇一律。其影响会因运动对象、地点以及运动原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为了探究这些影响因素,研究团队考察了三类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分析不同人群健康趋势的广泛流行病学研究;比较运动组和非运动组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规模较小但不断扩展的研究,重点关注环境在塑造心理健康结果方面的作用。
多项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人往往抑郁和焦虑水平较低。但对于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打扫房间或在草坪护理公司工作,其影响尚不明确。体育锻炼的环境可能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或数量同样重要。
“例如,如果一名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奔跑并踢进制胜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奥康纳说。“相比之下,如果你做了同样的训练,却没能进球,而人们却责怪你,你的感受可能会大不相同。这样的轶事表明,即使人们进行的运动量相似,环境因素也很重要。”
大量随机对照试验也表明,养成规律的锻炼习惯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尤其对已有心理健康障碍的人群。然而,这些研究通常基于小规模、短期且同质的样本,因此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更大、更多样化的群体。
“在所有关于运动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平均影响都很小,部分原因是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没有抑郁或焦虑的人——在这些研究中,运动的影响确实更大,”奥康纳补充道。“我们正在告诉科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长期的对照研究,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运动是否真的会影响心理健康。”
证据最薄弱但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在于理解情境因素。同一项体力活动,会因与谁一起进行、在何处、何时以及如何进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
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同伴互动、教练风格,也可能包括天气或时间等外部条件。“如果你在户外,天气很热,你不得不步行上班,这就是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他补充道。“或者如果你去参加集体健身课——有些教练你很喜欢,有些你不喜欢。所以,这也是环境因素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试图通过锻炼来帮助人们的心理健康,那么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剂量和方式,还需要问:背景是什么?”奥康纳说。
对奥康纳来说,结论很明确。重要的不仅仅是运动。运动的意义、环境和体验决定了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