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RAM内存、NAND闪存的价格都疯了,难受的不止有消费者,OEM厂商们也很痛苦,毕竟利润会被严重挤压。模式士丹利的最新报告中,当前形势下,即便是大型制造商和集成商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下调了部分企业的股票持仓建议评级。
摩根士丹利对股票表现预测有三个等级:看好的OW(增持)、中性的EW(持有)、看衰的UW(减持)。
比如,戴尔的评级从OW直接下调至UW,预期股价从144美元降至110美元,是最不被看好的,主要是因为其服务器销量巨大,需要海量内存。
惠普:EW→UW,26美元→14美元
慧与:OW→EW,28美元→25美元。
联想:OW→EW,毛利率下调30-50个百分点,每股收益下调10%
华硕:EW→UW,每股收益下调13%
宏碁:维持UW,每股收益下调37%
技嘉:OW→EW,每股收益下调11%
和硕:EW→UW,每股收益下调17%
仁宝:维持UW,每股收益下调24%
即便如此,摩根士丹利依然认为,多数OEM/ODM厂商都会自行承担内存成本,不惜降低利润率,至少先保住客户和市场再说,这或许最能说明当前危机的严重程度。
报告还特别提到了苹果,认为其在危机爆发前就囤积了大量内存,而且与铠侠签订了长期的闪存供应协议,预计受影响很小,产品最多小涨价。
摩根士丹利还指出,在一台高端服务器中,内存就占总物料成本的40%,普通型服务器也要30%,而标准PC、AI PC分别为20%、15%。
所以,内存价格的哪怕轻微波动,都会对服务器市场产生严重冲击。
于是很多人就有一个疑问:增加产能不就解决了吗?
但事实上,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原厂都不会在近期显著提升内存产能,相关资本支出有限,预计将投入540亿美元,但主要用于生产HBM内存,而非消费级DDR内存、GDDR显存。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即便有意建设新的工厂和生产线,也需要海量的投资和漫长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是半导体行业固有的周期波动性,等产能上来了,价格可能又暴跌了,厂商从不愿意轻易冒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当下AI热潮正盛,但谁也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甚至很多声音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AI泡沫中,随时可能破裂,谁也不愿意成为那个倒霉鬼。
至于长鑫、长江为何不抓紧抢夺市场……他们倒是想啊,但即便不考虑上述因素,设备也都被制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