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男性在口腔疾病中炎症反应更为活跃,这也是为何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且更容易发展为重度牙龈和牙齿疾病的根源。这一发现有望为男女在口腔疾病治疗和预防上提供不同的干预手段。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三项涉及6200份人体样本的研究,确定了一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炎症蛋白,在男性牙龈炎(牙周炎)患者中表现尤为活跃。该种蛋白的增加会加重牙周病的症状,最终导致牙齿脱落。先前学界普遍将男性更易患牙周炎归因于男性群体刷牙、洁牙习惯较差,或者较少就诊牙医。但这项新研究指出,虽然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可导致疾病发生,人体的炎症反应才是使病情加剧的关键。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在免疫细胞激活、分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细胞因子,既有促炎也能抗炎。IL-1β被认为在脑部炎症、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及包括青光眼和老年黄斑变性在内的眼部疾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在人体牙龈沟隙液中发现,男性的IL-1β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感染,男性更容易出现牙龈和骨质丧失。
“我们的突破性工作首次确认了炎症体(inflammasome)是导致男性易患牙周炎的因果驱动因素,并为口腔医学领域开发性别分层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UNC牙科学院的Julie Marchesan教授这样评价成果。“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炎症体对男女的炎症性疾病作用一致。”
在小鼠实验中,雄性小鼠产生的IL-1β显著高于雌性,与人体数据一致。研究还发现,如果通过基因手段去除炎症体,或者给雄性小鼠使用一种实验性caspase-1/4抑制剂(该药可以阻断IL-1β反应),炎症细胞对组织的侵袭明显减少,对骨质的破坏也大大减轻。但这种抑制作用仅在雄性中观察到;若切除睾丸,该药效果消失,而切除雌性小鼠卵巢则无影响,表明男性生殖系统与这一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总结道:“炎症体诱导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三组人类数据集中,展现出强烈的性别依赖性,并通过小鼠机制研究予以佐证。同时,靶向炎症体可减轻牙周组织中的性别差异性骨质吸收。”
虽然目前尚未在人体直接应用IL-1β的抑制剂,但相关研究为基于性别机制开发牙周病治疗方案带来了希望。该成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男女炎性疾病机理差异,同时也为开发炎症体靶向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帮助阻止牙周炎进展。未来,通过继续研究女性个体疾病的发展机制,也许能揭示不依赖IL-1β的其他炎症路径。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美国3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五分之二患有牙周炎,男性患病比为二分之一,女性为三分之一,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六成。
Marchesan教授表示:“我们的发现将推动开发专门靶向炎症体、对男性患者有针对性益处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会为揭示女性牙周炎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