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能便宜数万美元:中国如何改变全球药价?

2025年08月18日 13:07 次阅读 稿源:网易科技 条评论

8月18日消息, 美国作家雅各布·德雷尔(Jacob Dreyer)日前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正快速崛起。凭借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中国已在全球医疗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上海近郊的无锡,一座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中心正在塑造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这里聚集了大量工厂和实验室,全球制药企业在此研发和制造药物时所展现的速度与成本优势远超其他地区。尽管面临美国关税威胁,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仍逆势增长。自今年1月以来,相关生物科技类股票涨幅已超60%。

与欧美聚焦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不同,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重点在于加速产业化和压缩成本。通过优化药物研发、测试和生产的全流程,中国企业能以更低价格提供基础性药物。这些产品虽非“颠覆性疗法”,却是全球数百万患者日常所需。

药明康德堪称中国生物科技模式的一个缩影。它提供从药物发现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客户既包括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本土药企,也涵盖辉瑞、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据估算,美国市场约四分之一的药物,其研发环节都与药明康德有关。

中国之所以能提供低价药物,关键在于本土生物技术公司能够比美国同行更快速地测试和生产药物。起初,美国生物技术巨头似乎对此乐见其成: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它们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尖端研究。

然而,这种局面可能很快改变。在中国政府支持、人才储备、庞大临床数据、高效医疗体系及国际合作的加持下,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正快速逼近美国水平。美国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今年4月,国会两党委员会建议未来5年至少向生物技术领域投入150亿美元,以与中国竞争。与此同时,旨在切断美国机构与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的《生物安全法案》等提案也已出台,该法案去年已在众议院通过。

美国生物科技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联邦政府数十亿美元研究拨款的不确定性,正在动摇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美国大型制药企业开始依赖中国提供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人才储备,这一趋势正在重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格局。

在美国社会,对中国生物科技崛起的看法呈现两极分化,许多美国人将中国生物技术的崛起视为威胁。但最新民调显示,约80%的美国民众认为处方药价格过高。特朗普总统正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药企降价,使其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一政策虽然短期内或可缓解民众的医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削弱美国药企的盈利能力,反而为中国竞争对手创造了赶超机会。

中国制造的药物正在为美国患者带来切实的益处。在治疗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常见疾病方面,中国药品提供了更多经济实惠的选择。这种良性竞争不仅压低了美国本土药品价格,还促使全球制药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为攻克重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明显短板。全国约5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35%)仍面临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基本医保体系的覆盖范围与深度也有待提升。虽然中国在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展现出惊人效率(某些药物从研发到上市仅需16个月),但在原创新药研发等前沿领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这样的顶级科研机构相比仍存在差距。

回望过去二十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03年非典疫情成为重要转折点,促使中国政府将生命科学提升至战略高度。到2015年,生物技术被正式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产业。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中国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而这一系列战略布局的背后,是中国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到2035年,预计将有4亿中国人年龄超过65岁。2022年,近500万中国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超过250万人因此死亡。目前,约有1.48亿中国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导致超过300万人死亡。

在药品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亚洲协会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临床试验患者招募效率是美国的2-3倍,而成本却低30%左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缩短了新药审批周期,为中国药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优势。正因中国专注于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低成本,才使得西方公司在生物医疗产品的价格上难以望其项背。

美国现任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Rubio)尚在担任参议员时,其办公室曾在202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多个领域都具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既包括其表现优异的生产制造领域,也涵盖美国曾遥遥领先的理论研究领域。”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医药格局。这一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成为中国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康希诺、科兴等中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输送了大量新冠疫苗。

人才储备是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崛起的关键支撑。中国高校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数量达美国的4-5倍。《自然》杂志近期调查显示,75%的美国科学家正考虑离美发展。一位中国风投人士指出,若这批华裔科学家选择回国,将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这种人才优势正在转化为创新突破。以立康生命科学为例,该公司开发的mRNA癌症疫苗已进入FDA临床试验阶段。该产品通过激活患者免疫系统精准攻击癌细胞,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中国审批流程,并已在海南开展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其定价仅2.1万美元,远低于默克等跨国药企的同类产品。

然而,地缘政治因素为技术合作与市场准入设下障碍。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等政策可能阻碍中国创新药物进入美国市场。立康或需通过授权合作方式进入美国,但这将导致药价上涨,最终迫使美国癌症患者支付高额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方面刚刚取消了近5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该资金原用于针对呼吸道感染的mRNA疫苗研究。

美国官员将这些障碍视为阻止中国崛起的关键,因为这不仅会威胁到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还可能让中国的技术创新超越美国。然而,西方购买中国廉价药物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例如,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长期资金短缺,如果中国能为英国等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方式来照顾其老龄人口,他们会拒绝吗?为了国家安全,美国人真的会选择放弃一种可以挽救垂死母亲生命的廉价癌症疫苗吗?

质量争议是另一个关键议题。虽然中国医疗标准曾被认为低于美国,但现实情况正在改变。在许多方面,中国现行体系都借鉴了美国最佳实践,众多中国顶尖科学家都拥有美国培训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出口药物都需通过严格监管审查,且中国市场本身就是最严苛的试金石。如果中国生物技术产品对14亿中国人来说足够好,那么只要通过透明的监管审查,它们就应该达到全球标准。

中美在医疗卫生领域实则存在互补空间。美国医疗体系正受困于效率低下和不平等问题,而中国在研发效率、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两国的共同目标是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当中国展现出更快、更经济的解决方案时,政治藩篱不应成为科技进步的阻碍。(小小)

对文章打分

抗癌药能便宜数万美元:中国如何改变全球药价?

1 (50%)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