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介绍,这些海洋微生物普遍携带名为PETase的酶,而该酶上的“M5基序”是其高效分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的关键。PET塑料广泛用于饮料瓶及纤维制品,过去被认为难以自然分解。研究负责人、海洋生态学家Carlos Duarte表示,“M5基序好比PETase酶的指纹,只要存在这一结构,就具备分解PET塑料的能力。”团队还指出,海洋中碳元素稀缺,使得细菌进化出分解新型人造碳源——塑料的能力。
科学家过去认为,塑料难以被自然降解。直到2016年,日本一处回收厂发现能以塑料为食的细菌后,才发现PETase酶具备将PET分解为基础成分的能力。但此前并不确定海洋微生物是否同样能进化出类似酶。
本次KAUST研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结构建模、大规模遗传分析及实验室测试,证实完整“M5基序”是判定微生物真能降解PET的核心标志。携带该基序的海洋细菌在实验中表现出高效分解PET的能力,基因表达检测显示,相关基因在塑料污染严重海域更为活跃。
研究者在全球七大洋超过400个样本中发现,近八成海域中都存在含有M5基序的功能性细菌,从富含垃圾的表层水到深达两公里的缺乏养分海域都有分布。分析显示,在贫乏区域,分解塑料这种“人造碳源”能极大增强细菌生存力。
该团队表示,这些酶的出现,标志着微生物已经开始应对人类带来的海洋污染。但Duarte强调,微生物的自然分解速度远赶不上塑料污染的速度。“等到塑料沉入深海,海洋生物和人类早已遭受污染威胁。”
不过,这项发现也有望推动陆地产业应用。研究人员认为,不同类型的PETase酶为回收再利用、闭环处理等工业设计提供了天然模型,特别能助力塑料废物在工厂和家庭实现高效降解。M5基序为相关酶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有望将实验室成果推向现实应用。科学家表示,只要能利用这些关键结构调整,人类或许就能借助深海微生物,找到治理塑料污染的新“盟友”。
编译自/Scitech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