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浸鱼、油浸小番茄……这类“油浸”美食深受不少人喜爱。不过营养科专家提醒,油浸类菜品虽风味独特,但不宜多吃,否则可能增加高血压等健康风险。所谓“油浸”,是一种融合烹饪与保鲜的食品加工技艺。通过将食材浸没于食用油中,借助油脂的物理隔绝作用,减少食材与氧气的接触,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脂肪氧化和酶促反应,有效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油浸”并非新兴的烹饪方式,它在我国自古有之。最初主要用于食物保存,例如云南地区就有将肉块煎干后以油浸存的传统,据说用这种方法处理的肉可保持醇香、多年不腐。
在食品保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油浸的保存功能逐渐弱化,但其赋予食物的浓郁风味仍广受欢迎。它比清蒸多了一层油脂带来的丰润口感,又不像油炸那样容易导致食材干硬油腻。低温油浸还能更好地释放食材中的脂溶性香味物质,并使葱、姜等配料的香气渗透得更彻底,形成“油香、食材鲜香、配料香”三重风味交织的绝妙体验。正因如此,油浸笋壳鱼、油浸鲈鱼等成为许多粤菜餐厅的招牌菜。
但若食用不当,油浸菜品也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隐患:
一是增加脂肪与热量摄入。油浸食物的“吸油量”虽低于深度油炸,但相比清蒸、凉拌等烹饪方式,其油脂含量仍然较高。长期或大量食用容易导致脂肪和热量摄入超标,对于需要控制体重或调节血脂的人群,建议控制食用量与频率。
二是可能生成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过氧化物。尽管油浸温度通常不超过200℃、加热时间较短,但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仍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此外,高温、接触氧气或反复用油等条件,也可能导致油脂发生过氧化,产生有害物质,不仅降低油脂营养价值,还可能增加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风险。
还需特别注意的是,油浸食品存在极低的肉毒杆菌污染风险。由于肉毒杆菌属厌氧菌,可在油浸密封环境中存活。国外曾报道过因食用油浸蒜头导致肉毒中毒的案例,尽管发生概率极低,但仍需保持警惕。
因此,在享用油浸美食时,应注意科学搭配,控制同一餐中其他菜肴的脂肪含量。例如,油浸小番茄可搭配煮鸡蛋、生菜,用馒头片、无油欧包或全麦吐司制成三明治;油浸鱼则可搭配凉拌菜或蒸菜等低脂菜品,以避免总体热量摄入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