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听过一个段子,在外旅游的时候,要是做了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就说一句瓦达西瓦或阿里嘎多。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不要丢自己人的脸,另一个是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渊源。最近,汽车圈就发生了这么一件新鲜事。
2025年10月11日,公众号selfigter发送了一篇名为《比亚迪团队冒充极氪团队骗取汽车网络安全方案:一场荒唐的闹剧》的文章,作者用1076个字介绍了一下自己最近遇到的魔幻遭遇。
以下是文章全文▼
这个遭遇就是:比亚迪安全团队冒充吉利系极氪团队,试图骗取该公司核心产品DefenseWeaver(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AI驱动汽车网络安全分析设计CAD软件,可用于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国内外客户)的相关方案。
事发时,一名自称“吉利·极氪项目组”的女士携三名“同事”通过官网联系该公司,以了解产品、申请试用为由开启线上会议。会上,对方就产品功能、收费模式、GoGoAI实现原理、客户案例及多地区法规支持等研发级深度问题提问,并要求开通试用权限、录制从0到1的AI自动化分析项目操作录屏,会后还约定推进保密协议流程。期间,对方仅使用163邮箱(解释为“极氪邮箱外发受限”),公司未起疑。
会议结束后,对方集体失联(微信拉黑、电话不通、邮件不回)。经行业打听,公司才知晓对方实为比亚迪团队。作者发送报警追责短信后,对方回电却以“项目保密”“用代号花名”等理由模糊推脱,未解释冒充原因,也不承认行为不妥。
作者同时提出四大疑问:比亚迪为何要冒充吉利团队进行正常技术交流?若比亚迪计划开发同类产品,为何采用此方式(“为吃香肠养一头猪”),且友商是否敢买其产品?比亚迪对团队成员职业操守如何要求?何种企业文化会促使团队做出此类行为?
《汽车商业评论》翻了一下这个公众号,不是自媒体,也不是企业官方账号,从2017年1月1日开号,一共发布了12篇文章,中英双语夹杂,个人色彩非常浓厚。
从公众号提到的DefenseWeaverc可以看到,这是苏州犬安科技CEO李均的账号。企业创始人之外,他还曾经是一名黑客和极客,因破解特斯拉安全漏洞而入选特斯拉名人堂,被特斯拉邀请到拉斯韦加斯和马斯克交流星链和SpaceX如何做安全。
李均也曾作为360独角兽团队核心成员前往Blackhat、DEFCON、HITB、CanSecWest等全球顶级的黑客大会分享汽车破解技术;同时他还是《无线电攻防大揭秘》《智能汽车安全攻防大揭秘》两本书的作者,最早在业内系统性地整理分享汽车攻防技术及原理。
《汽车商业评论》曾试图联系采访,但对方非常警觉,“你怎么证明你的身份?”
一位认识和熟悉李均的人则表示,“他是一个偏技术类型的人,这件事大概率是真实的,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另一个类似故事
“我觉得,用极氪的名字是因为比亚迪容易让人警觉。”
10月12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信息安全汽车供应商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因为直接报出比亚迪的家门会令人有防备心,这是业内都知道的事情,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2022年,这家企业也曾和比亚迪谈过生意,沟通了两个月后,对方表示希望进一步交流软件架构,“我们能讲的、该讲的都讲了,但后面他们要求提供设计文档,这肯定不能给。”
这名供应商表示,由于竞争太激烈,自己之后也会让步,交出技术,但“至少得签合同才行”,因为“软件公司最核心的就是设计思想和代码,如果把设计文档给了,那软件的商业价值就没了,相当于把窗户纸捅破了”。
做生意有时候和菜市场买菜差不多,都是在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这家企业拒绝交出核心技术,比亚迪说不买了,可能之后出去转了一圈,发现还是这家最合适,于是回来邀请他们去做意向性谈判。
“都谈到一半要下订单了,他们又找了一个借口,说我们不合规,没有资格入库,但想用我们的产品,就自己想了一个办法,推荐了库内供应商,让我们联系他们。”这家供应商负责人表示,业内这么操作的也有,他们就同意了。
“我们和库内供应商对接好,快速推进业务了,结果他们又要求我们提供整体培训,相当于在没有合同和费用的前提下提前介入。”他有些欲言又止,“等于又变相套技术,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这家所谓库内供应商代表有一种熟悉感,似乎出现在我们之前和比亚迪的线上会议上,越想越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我们就自己放弃了。”
这个故事听上去和犬安的遭遇类似,核心都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技术。“他们现在似乎升级了策略,不再用自己的名义来操作了。”这位供应商这样说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作为中国新能源车企一员,比亚迪在2024年交出了最强财报,实现营业收入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
按理说,它也不差钱,而且还是花在了实打实的技术上。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和比亚迪私交不错的中高层也交流过,不排除一种可能性,比亚迪内部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压力较大,不得不通过外部寻找一些好的技术或方案,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并非定论。”
他们的遭遇都并非个案,在李均的文章下,有这样一个高赞的留言:
“汽车零部件圈子有一句谚语:防火、防盗、防某迪,通常从供应商剽窃技术有三板斧:一,派人以考察为名,进供应商的生产现场‘学习’关键工艺know-how;二,以技术交流为名,索取样件和技术资料,逆向拆解;三,上述两步还造不出来,那就先从供应商A买半年,过程中逼迫A交出图纸,自己照猫画虎,或者转给其他低价厂家B仿制。一年后以降价幅度不足为由将A踢开。”
某种意义上,这实际回答了李均那篇吐槽文章中的第二个问题:“听到比亚迪要开发同类产品的说法,但不理解比亚迪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吃香肠养一头猪?做出来的产品友商敢买么?”
那位不愿具名的汽车供应商对《汽车商业评论》叹了口气感慨道,供应商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
但是,看起来,主机厂也需要保护好自己。
为什么要冒充极氪
李均在文章最后发出的第1个灵魂拷问是这样的:“我很好奇:比亚迪为何要冒充吉利团队来做一次再正常不过的技术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百家汽车品牌,如果李均所言是真的,那么,此间观察人士认为,某迪之所以选择冒充极氪,这又回到了开头的那个段子上。
某迪与吉利颇有渊源,不光创始人的名字中有一个共同的字,而且业内还有这么一个段子:某迪砸合资车的饭碗,吉利砸某迪的饭碗。
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销量达到了72.51万辆,同比增长126%,新能源渗透率超50%,市占率达到了11.44%。中国市场从2018年就进入了存量之争,此消彼长之下,比亚迪27%的市占率减少到了18%。
如今,两家车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曾公开放狠话:“很快会进一步缩小,甚至可能反超。”
极限竞争之下,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9月29日21:47,极氪9X宣布13分钟大定破万,比亚迪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在微博发文:“9X?哈哈,ybyl。”
关于“ybyl”,网络上有两种解读:其一是“要不要脸”,视为内涵竞品;其二是“约不约了”,也就是隔空喊话约架。目前这条微博已经看不到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公开矛盾。
2025年6月的一场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谈及如何破解行业内卷时,针对行业拉踩现象进行了吐槽。第二天,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就直接开火。
“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价格战发展到内卷式恶性竞争;从口水战发展到人身攻击战;从人要吹灭鬼灯,发展到鬼要灭掉人灯;从狗咬人发展到人咬狗,真叫人一头雾水……去年重庆论坛抛出了牌桌论,今年抛出了拉踩论、又蠢又坏论,这算不算贼喊捉贼?”
杨学良说,“有些企业高举内卷大旗,有些企业争当卷王,以卷为荣,如果继续这样卷下去,国家巨额财政支持而产生的汽车产业良好生态可能被这些所谓的卷王带向邪路。”
他还提到了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常压油箱排放不达标一事,不仅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比作行业吹哨人,还在演讲中明确表示,经过测试,吉利所测试得出的结论与长城举报的内容信息是完全一致的。
一潭水可能就这样搅浑了
回答了第1和第2个问题,李均剩下的2个问题就有些难办了:
“比亚迪对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是如何要求的?”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让团队出来干这样的事儿?”
实际上,如果我们翻看《比亚迪团队冒充极氪团队骗取汽车网络安全方案:一场荒唐的闹剧》文后截至发稿前的555个留言,可能答案已经全部在里面了。
当然,这些留言中也有人认为这是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摘录几条:
1、“这么低级的错误,一家那么大的企业会犯?1.既然铁定是为了要骗你们安全方案,对方不会找几位不会露脸公众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来骗?正好是圈内一问就知道的人员?2.对方前期做了那么多,又是线上会议又是提问,就当给到你邮箱但还没拿到全套资料时突然集体失联?这是为的什么?不是想套你们的技术资料吗?这操作咋让人看不懂呢?3.你们做的是汽车安全产品,说晚技术很核心很机密,在你们都没有明确对方信息的条件下,你们会对在线上向对方展现核心技术?这可是个宝啊,这样的核心技术就算和对方有合作关系的都不会展示出来吧?你们这就如此轻而易举的不仅向对方演示还在对方的提问下知无不言的全盘托出? 商业上这种骗局太多,但你这个……从逻辑上分析,太不可能。”
2、“比亚迪研发工程师根本不能自己直接去找供应商交流,必须通过资源采购工程师去寻找和联络供应商,由采购工程师组织拉通会议才能做技术交流,除非是个别私下违规行为,一个团队违规这么干是不可能的。”
3、“10月份,比亚迪要上很多新车,新车上市前大量黑稿黑子黑新闻,黑行动会有大行动。”
4、“感觉有些无厘头,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是你们只跟吉利合作想要知道你们合作的内容细节,还是说你们专门给他开发了什么产品想要知道产品具体的功能以及相关项目的细节?比亚迪能在里面获取到什么样的利益,既然在圈内儿都打听到了,那也就证明他们在相关圈内是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不然无名小卒你也打听不到,那既然有一定的“脸面”会这么轻松的就被打听到吗?你们是做什么产品?什么项目的,所谓的汽车网络安全相关产品,自己也说了比较小众,比亚迪这个体量能在你们这里获得什么呢?我只想认真的就你们的文章,做一个清楚的网民,有一些疑惑,想要摆正在网络上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希望可以解答。”
这些留言非常义正词严,还有人居然在文后这么留言:“吉利的各种技术落后比亚迪这么多,比亚迪为啥要偷吉利?你还不如说中国派间谍去印度偷取技术让人信服呢?”
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一潭水可能就这样搅浑了。《汽车商业评论》也是无法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