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OpenAI的非营利董事会掌控着营利实体。根据新的重组方案,OpenAI将把现有的营利实体改制为公益企业(PBC),但仍受非营利董事会的掌控。
新的重组方案可能足以安抚监管机构,并打消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者顾虑——他们在期待未来获利。但若OpenAI日后谋求上市,这种结构可能成为绊脚石。
上市之路受限
去年12月份,OpenAI曾提出将营利部门从非营利董事会的控制下独立出来,规避非营利组织章程中“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的约束。但周一这一计划被搁置。新的重组方案下,非营利主体不仅能继续控制公益企业,还将成为其大股东。
相较于原有架构,更简单的组织形式不仅让OpenAI更像传统企业,还可能为未来通过IPO上市融资铺路。鉴于OpenAI当下规模、烧钱速度以及公众关注度,IPO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圣克拉拉大学公司治理教授斯蒂芬·戴蒙德(Stephen Diamond)表示,按照新的重组方案,OpenAI的上市之路依然“非常狭窄”——非营利实体无法直接上市,只有公益企业具备上市资格。但如果公益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只有使用授权,那么“要上市的到底是什么”将成为最大难题。
OpenAI发言人史蒂夫·夏普(Steve Sharpe)回应称,非营利实体将继续掌握公司关键技术。虽然目前无意上市,但按新的组织架构“理论上可行”。但业内称,若非营利实体控制技术,股东对公司决策几乎没有话语权,“在此种架构下,要实现IPO更为艰难。”
屈从压力下的重组
OpenAI在尝试重组的过程中始终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上周,OpenAI前员工集体致函加州和特拉华州总检察长阻止公司转型,称重组背离OpenAI的非营利根基,目前两地总检察长均在审查新方案。
OpenAI还必须争取微软、软银等最大投资者的支持。这些投资者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均以结构重组完成为前提。新的重组方案下,公司计划采用更常规的资本架构,员工、投资者与非营利组织将直接持有股份。
周一有报道称,微软尚未正式认可新架构,强调需确保自身投资获得充分保障;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关键利益方是否已同意新方案。
在所有压力中,亿万富豪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施加压力最大。作为OpenAI联合创始人,目前马斯克领导的xAI与OpenAI存在竞争关系。他曾提交970亿美元收购要约,意在抬高OpenAI非营利资产的估值并阻碍其向营利模式转型。马斯克还将重组作为对OpenAI及微软提起诉讼的核心内容,指控OpenAI背弃“非营利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并惠及全人类”的使命。
上周,一名联邦法官驳回OpenAI要求撤销马斯克诉求的多项动议。戴蒙德认为,这是马斯克的一次小胜,也可能促使OpenAI改变方向。但据报道,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周一否认这场诉讼对公司决策产生了影响。
马斯克首席律师马克·托贝洛夫(Marc Toberoff)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方案“毫无实质改变”,暗示不会轻易放弃这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