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时,当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如烈焰炙烤着格陵兰冰盖及整个北极地区、导致其可测量的消融时,南极这座庞大的冰冠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冰封稳固。但现在,这一切已经改变。物理规律是恒定的——随着地球升温,南北两极的更多冰层都会融化。最新研究显示,南极的冰盖、冰川、漂浮的冰架和海冰,实际上同样脆弱于升温影响,并不亚于北极。
南极的卫星数据和实地观测都揭示出令人不安的格陵兰式消融特征——冰原表面的融化加剧,冰川流动速度变快,海冰持续减少。一些科学家正发出警告,认为南极“格陵兰化”的步伐将带来严峻后果,包括海平面加速上升,以及全球降水和干旱格局的重大转变。
南极冰盖面积约为540万平方英里,比欧洲还大;平均厚度超一英里,储存着全球61%的淡水资源,如果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约58米。其中西南极部分最为脆弱,光这一区域就足以让海平面上升3米多。
从“不可能变化”到现实加速
丹麦气象研究所冰川科学家、最新《自然·地球科学》论文第一作者Ruth Mottram称,30年前本科生还被教导南极冰盖极为稳定、几乎不会显著融化。“我们当时以为,南极受气候变化影响非常漫长遥远。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她补充说,卫星资料中冰架崩塌、冰川后退和表面融化的出现曾是最早的警告信号。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极地中心地球物理教授Helen Amanda Fricker 指出,最初的警告之一,是南极半岛沿线冰架的迅速崩塌。南极半岛向南美洲尖端延伸,成为气候变暖“前哨阵地”。
在一连串创纪录的异常暖夏后,这片相当于美国罗德岛州面积的浮冰架布满裂缝和融水池,然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道古老的厚冰坝消失后,背后7条主要出口冰川迅速加速奔向海洋,带来海平面上升。
Fricker回忆道:“2002年Larsen B冰架坍塌事件,对我们领域是震撼性的。我们完全无法相信变化速度之快,仅仅六周——冰架还在,然后连环出现融流和融池,最终整体分裂粉碎。”冰川学家们此前从未想到南极会发生如此快速的变化。
相同物理机制,极端变化全国效应
Fricker表示,过去大家以为南极变化发生于千年尺度,冰架坍塌则揭示了极端暖化可能带来的剧变。
当前科学研究聚焦于南极边缘,那里的漂浮海冰和相对狭窄的出口冰川,起到减缓冰冠入海的“水坝”作用。她形容南极冰盖就像一个巨大的冰蓄水库,由一系列冰坝围挡。“如果这些是人类建造的水坝,我们会认为它们极不牢靠。现在南极这些‘水坝’正在不断变弱,将更多冰释放到海洋中。”
数据显示,自1990年代以来,进入海洋的冰量已增加了四倍,而且“我们正处于这一数字变得非常庞大的临界点……有一天,可能将再也无法阻止冰流入海。”
科学家一般将南极冰盖分为三部分:最大最厚的东南极冰盖,西南极冰盖,以及最容易融化的南极半岛。Mottram提到,2022年一场热浪席卷东南极冰盖最深寒的内陆,说明南极并不像原来认为的那样与全球气候体系隔绝。那场罕见热浪由“气象大气河流”——即携带丰富水汽的强烈气流——推动,近年来此类事件日趋频繁和猛烈。
南极还被一圈强大的“绕极洋流”包围,该洋流一度阻止南大洋像其他海域一样迅速升温。但最新气候模型和观测都表明,这一缓冲正在瓦解,更温暖的海水开始侵蚀冰架底部。
新风图显示,“高纬度的空气漩涡不断被输送进来,南极其实远没我们学生时代以为的那么隔绝。”Mottram说。
冰川学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地球系统科学教授Eric Rignot(未参与上述论文)表示,最近关于南极漂浮冰架的研究更加重视海洋与冰层相互作用,而这正是最初研究格陵兰时被忽视的。他补充说,格陵兰展示了在温暖气候下,地表融化加强与冰-洋作用加剧将如何影响南极冰川的未来。
Rignot补充道,“其实没有什么物理规律是格陵兰独有、南极不适用或反之。双方经验可互鉴,但说一块冰正变成另一块冰显得过于简单。”
同时,格陵兰升温速度为全球均值的2至3倍,“这已触发大气急流减缓、北半球气候异常。”而南极升温略低于全球平均,根据2025年一项研究指出,南半球急流则反而增强并向南极收紧,“表现正好相反”。
Mottram强调,论文力图帮助公众认识南极其实并不遥远及与全球分离,南极发生的一切会影响全球气候系统。“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无人涉足的地方。我们其实清楚地知道那里正在发生什么。因此也期望这能推动减碳努力,因为非常显然,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大幅削减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