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由康考迪亚大学环境健康与安全软件公司ERA的联合创始人Sarah Sajedi主持。她表示,研究分析了140多篇科学论文,结果显示普通人每年大约摄入3.9万至5.2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主要饮用瓶装水,这一数字还会增加9万个。这些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颗粒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可从容器直接进入人体。
微塑料在水瓶生产、储存、运输和逐渐降解过程中释放。低等级塑料瓶尤其容易在接触、受光照或温度变化时脱落塑粒。与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塑料不同,瓶装水的塑料颗粒直接由饮用者摄入。
一旦进入人体,这些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能穿过生物屏障,进入血液,最终到达主要器官。研究警告,这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细胞氧化压力、激素紊乱、生殖问题、神经损伤,甚至是某些癌症。由于目前缺乏标准化检测方法,这些微塑料的长期影响尚未充分掌握。
Sajedi还介绍了目前用于检测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劣,有些可检测极小颗粒但无法识别其化学成分,有些可分析材质却遗漏最微小的塑粒。最先进的检测工具价格高昂,难以广泛应用。
在预防方面,Sajedi认为政府在减少塑料浪费上已采取立法行动,但焦点往往是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和包装物,极少涉及一次性水瓶。她强调:“教育是最重要的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饮用瓶装水,但不建议作为日常饮用。人们需要明白,瓶装水的危害不是急性中毒,而是长期慢性毒性。”
本研究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题为《揭示一次性塑料水瓶中纳米和微塑料的隐性慢性健康风险综述》。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