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书事件持续发酵 亚马逊激怒用户引发争议

2009年08月03日 16:18 次阅读 稿源: 条评论
因未获合法版权,亚马逊(Amazon)上周通过远程同步,从一些读者的电子阅读器Kindle中删除了部分电子书籍,但未事先告知取得同意,因此激怒许多使用者,引发极大的争议反弹.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JeffreyP.Bezos随即在该公司论坛撰文道歉,表示如此的解决方式不仅愚蠢且过于轻率,不符合亚马逊一贯的原则.他们将认真反 思,确保未来不会再犯类似错误.确实,Bezos勇于认错,衷心地道歉,读者们也看到了;但错误已经造成,对多数人而言,道歉也无法挽回什么.
事件延烧至今,许多公民自由(civillibertarian)拥护者和消费利益维护者(customeradvocate)要求亚马逊从根本上改变销售Kindle书籍的方式,以免哪天被要求修改或回收书籍;例如,法官裁决某本书内容涉及诽谤,或政府认定某件作品对政治有害等等.

“只要亚马逊还能删除电子书籍,难保哪一天不会因种种缘故而被迫使用这个功能.”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经理Holmes Wilson指出.

因此,该基金会征求了许多图书工作者、出版商、主流作家,以及公共知识分子的签署支持,拟出一份请愿书,要求该公司放弃已售出电子书的控制权,并重新衡量其数字版权管理软件(D.R.M.)使用方式.请愿书预计在本周交给亚马逊.

2年前,亚马逊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在电子书市场掀起战火,并与版权持有人达成协议,在Kindle上贩卖书籍的电子版本,更透过D.R.M.防止用户复制或转售Kindle电子书.

D.R.M.确实为消费者和数字媒体供货商开创出新的交易形态:比起完全“拥有”,读者比较像是“租”了这些商品.但制造商却能够随时违反租用协议,且无明确通知,甚至没有通知.

因此,许多使用者开始担心像Kindle、TiVo、或iPod这类可连结网络的设备无限扩张了科技公司的数字媒体控制权.

商人们贩卖产品给顾客,结束交易后各自离开,似乎只是不久前的事情.现在,供货商总是紧盯着已出售的专门商品,自动为其加载更新,并提供更方便的采购途径.

《纽约时报》分析师BradStone指出,这样的情形局限了消费者自行下载独立软件、将装置个人化的经验;但同样的,却也带给消费者极大的便利.业者保留顾客的购买记录等信息,若不慎遗失,还能帮顾客重建内容.设备的软件永远是最新版本,业者也能根据顾客的使用和购买习惯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新商品.

对于删书一案,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RandalC.Picker认为,亚马逊移除不当的销售版本是正确的.他还认为透过这样的系统,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执行版权法规.Picker指出,删书之举对消费者的损害并不大,因亚马逊会将书款全数退还.

“在网络外的世界,伤害版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法规处分松散,难道在网络世界中也要放任至此吗?”他接着说,“商业活动移转至在线,就是为了创造各种新的机会.”

但批评人士指出,任何可能干涉用户使用媒体的装置都蕴藏着某些危机.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Jonathan Zittrain便表示,这样的商品可能会成为监管机构行使特权的工具.他认为某些国家政府可能会想这么做,“就像行使否决权一样,将书中令其反感的句子或章节消除.”

Zittrain还认为,英国可能会是最先这么做的国家,因当地并无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FirstAmendment)》般保护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的法律,且时常出现诽谤诉讼.

不过,就在人们为那种种的可能性困扰之时,新世代的年轻人已渐渐明了这类网络工具伴随而来的规则,并试着接受.

底特律高中生Justin Gawronski从Kindle购买了乔治奥韦尔(GeorgeOrwell)的小说《1984》电子书,以完成暑假作业.当亚马逊删除这本书的时候,他在书上作的笔记和批注也消失了.

不过,当律师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团体诉讼时,他拒绝了.“我希望能自由处置我所拥有的商品内容,但这样的情形可能还是会再发生;我们得学会与规则共处.”

对文章打分

删书事件持续发酵 亚马逊激怒用户引发争议

1 (14%)
已有 条意见

    最新资讯

    加载中...

    编辑精选

    加载中...

    热门评论

      Top 10

      招聘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