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文章全文:
诺基亚突然宣布大规模削减支出和裁员1万人的消息引起了多方观察员的注意,他们普遍认为这家陷入困境的手机巨头正处在决定其生死的十字路口。
诺基亚不久前刚丢掉了已经保持了14年的世界老大地位。而一年半前,当新上任的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声称公司正处在“一个燃烧的平台上”并需要立即转换前进道路后,诺基亚又大刀阔斧地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不过在上周四诺基亚突然宣布接之前1.2万人裁员计划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削减开支和继续裁员1万人之后,一些观察人士表示,该公司正在走上慢性自杀的不归路。
芬兰新闻社(STT)的一位新闻官员这样总结这一最新举动:“诺基亚刚从起火的钻井平台上跳下来,就如同一块石头般一沉到底。”
这家芬兰公司的新战略包括与微软合作的同时逐步淘汰自家的塞班智能手机。
合作后两家公司推出的第一道产品线便是lumia智能手机。诺基亚对此给予厚望,希望能藉此在于RIM公司的黑莓、Apple的iPhone和运行着谷歌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中得以存活。
Andalys Oy公司的分析师Ari Hakkarainen认为,诺基亚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特别是对于诺基亚这条大船来说,这时候才意识到要转向为时已晚;既然诺基亚已经选定了这一新战略并且在上面倾其所有,那就不成功便成仁。
Pohjola银行的分析师Hannu Rauhala对该观点表示赞同:“诺基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上,而且因为该公司的业务透明度很低,其未来的形势很难判断。”
诺基亚在2008年时还享有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40%,但在开始和微软合作以后就一路挣扎,疲于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不久这一领先地位被三星夺去,而诺基亚的份额降到了仅仅20%。
Hakkarainen还认为,诺基亚应该已经计算过风险并且已经知晓(战略转换)绝不会一帆风顺,且在短期内将会丢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诺基亚认为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上周四诺基亚所提出的方案——即截止2013年底再消减16亿欧元(20亿美元)的成本,关闭在德国、加拿大和芬兰的工厂并裁员1万人——被众人视作不详的征兆。
Dividend House的分析师Arje Rimon认为如果诺基亚能够更早进行改革,那些寻求长期利润的投资者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认为该公司前途十分渺茫。
上周四和周五诺基亚的股票价格下跌了多达16个百分点,随即穆迪评级机构继惠誉和标准普尔之后,也将该公司的长期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穆迪的发言人称,这一举动表明该机构认为尽管诺基亚的长期重组计划看上去乐观而且必要…但这一切却勾画了这样一个图景——诺基亚的盈利障碍和现金消耗都已远超之前的估计。
总体来看,诺基亚的这一举动确实让分析师感到措手不及。
Rauhala认为,公司的收支状况均与预期的情况相反,这说明诺基亚的市场现状比事前预期的要更糟糕。
与此同时却仍有许多观察家对诺基亚决定消减自身规模而提高其竞争力的举动表示赞同。
曾经在诺基亚开发部担任主管的Juhani Risku认为公司的这一举动是十分优秀的,因为它可以使公司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
野村证券(Nomura)分析师Richard Windsor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这一举动将使诺基亚公司更具竞争力,因为公司只需要卖少得多的手机就可以弥补其固定支出了。
截止三月底,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一共有12万名员工,包括在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工作的7万名员工,但这些数字并没有被囊括到已经宣布但尚未付诸实施的1万人裁员计划中。
观察家认为,自艾洛普宣布战略转移之后,诺基亚一直在削减其股价——已从8欧元多下跌至不到2欧元,这一变化也使得该公司成为了可收购的主要目标。
“这肯定是可能的,”Rauhala说,因为“诺基亚有许多优秀的资产(同时)公司品牌也很响亮”;同时他还提到了多名潜在的买家,包括三星,微软和Facebook。
不过根据Andalys Oy的分析师Hakkarainen的说法,由于诺基亚的品牌太过于强大,有可能把那些有收购意向的直接竞争对手都吓走了,因为他们很可能并不想为一个牌子而支付的高额资金或者招来监管上的各种麻烦。
不过他又说,“但如果我是亚洲,或者说中国的制造商的话那我会非常感兴趣”。文/凤凰科技